
会员
希望的原理(第二卷)
(德)恩斯特·布洛赫更新时间:2021-09-03 18:44:10
最新章节:42.八小时劳动,和平的世界,业余时间与闲暇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恩斯特·布洛赫的代表作,一部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创新之作。从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史上看,恩斯特·布洛赫与最具独创性的马克思主义者罗莎·卢森堡、格奥尔格·卢卡奇、安东尼奥·葛兰西齐名,他是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哲学家。在流亡美国期间(1938-1947),布洛赫十年磨一剑,撰写了《希望的原理》,表达了他对一个没有剥削、压迫和异化的世界的希望。《希望的原理》一书的主旨是,阐明人类精神史的中心在于预先推定一个更美好生活的梦,即一个没有剥削、贫困和压迫的社会制度,而作为人类学-存在论范畴的“希望”(Hoffnung)集中体现了人类走向更美好未来的意图。《希望的原理》一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一部关于人类梦想和希望的百科全书,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创新之作,极大地丰富了20世纪唯物主义思想,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性”研究领域。
品牌:上海译文
译者:梦海
上架时间:2020-12-01 00:00:00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上海译文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德)恩斯特·布洛赫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虚拟社会中人的虚拟性活动的哲学研究
本书从哲学特别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选择了“虚拟社会中人的虚拟性活动”作为研究主题,就是力图通过系统深入地研究虚拟社会中人的虚拟性活动的当代形态、构成系统、基本形式、主要环节、运行机制、价值意义、合理规范等问题,从而深刻理解虚拟性活动这一人类活动的新形态和人、社会存在发展的新方式兴起的必然性、本质、特征、作用、价值等,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人和社会的本质及发展的趋势。哲学15.7万字 - 会员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个体理论:语言哲学的分析
个体及个体化是近现代西方社会政治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马克思在反思和批判资本现代性的语境下,把个体自由与人类解放结合起来,并在继承近代社会政治哲学重视个体本位的基础上,通过强调社会关系和实践活动的基础性,把哲学史上对个体及其自由的理解转化为“社会关系中的个体”之自主活动和自我实现问题。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马克思理论的价值承诺,也是贯穿其思想始终的主旨。本书旨在结合西方哲学史语境,从语言哲学的主谓哲学29.3万字 - 会员
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哲学
书稿深入阐发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内涵与政治哲学范式。首先,本书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质入手,分析历史唯物主义遭遇的理论问题,从其科学性与超越性的双重维度深入地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历史逻辑的科学把握。并从历史的追求、历史的主体、历史的活动、历史的逻辑与历史的理想五个方面系统地研究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理论逻辑,在细致分析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力图呈现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全貌,并敞开历史哲学14.8万字 - 会员
从文本到思想:整体性视域下的历史唯物主义劳动观研究
劳动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人类发展一般规律的基本起点和逻辑线索,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能够用一种“新派别”的姿态来重新理解全部的人类社会史,就在于从“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锁钥”。本书试图通过对劳动这一核心命题的考察,一方面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整体性视域中深化对劳动观的认识,即在历史唯物主义建构的内容与方法的具体联系中,深化对劳动与人的自由解放、劳动与人类历史发展的关系等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哲学32.2万字 - 会员
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透视:第四届中国哲学家论坛文集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理解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研究,第四届中国哲学家论坛于2023年5月在浙江省德清县召开。本书汇集了参加本次论坛的24位国内知名哲学家的精彩发言。全书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这一主题,从哲学视角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本质要求以及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意义,对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和中国哲学22.4万字 - 会员
哲学革命与资本批判:马克思理论的双重维度
本书立足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资本批判这双重维度来阐释马克思理论的有机整体性,综合运用文本解读、思想史研究和专题探讨的方法,分别界定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和资本批判的内涵,梳理双重维度在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形式,阐明双重维度的现实基础和方法论原则,并在双重维度相互建构的理论视野下,围绕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实现路径与实质、资本批判的理论逻辑等专题展开探讨,希望彰显马克思理论的双重维度的当代价值。哲学23万字 - 会员
马克思主义与伦理学(第1辑)
《马克思主义与伦理学》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办的专业学术集刊,涵盖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政治哲学、社会学等相关研究领域,既关注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历史发展,也关注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范式建构;既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伦理思想进行研究,也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国化的发展创新予以探索;既反映当代中国学人的理论思考,也观照当代国外学界的前沿动向,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学哲学16.2万字 - 会员
历史抉择与逻辑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实践观研究
本书以实践范畴为核心,将实践概念置于中西方的比较论域中进行历史考察,揭示马克思实践观的革命性意义,并以此为基础提炼出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实践观的三种向度,即认识论、主体性和政治伦理三个批评范式,试图从批评形态的逻辑结构层面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特征进行理论阐释和演变分析。哲学18.6万字 - 会员
列宁与葛兰西意识形态思想比较
本书基于当前中国意识形态领域所面临的挑战,探寻列宁与葛兰西意识形态思想对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启示与借鉴意义。在梳理列宁与葛兰西意识形态思想的共同来源——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思想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实质、旨归及其对列宁与葛兰西的影响的基础上,对列宁与葛兰西意识形态思想的主题和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比较与梳理;分析并总结列宁与葛兰西意识形态思想的创新性、局限性与互补性;结合现阶段世情和国情,从宏观理念层哲学12.8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