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燕行录》与清代满族印记研究
更新时间:2025-04-29 19:31:02
最新章节:后记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本书以朝鲜燕行使记录的中国见闻为研究对象,展现异国使臣眼中的满族风貌,从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到民风民俗展现的社会景观,从语言接触中满汉语言的考察,到民族融合背景下满族礼制风俗的变迁,从文化传统折射的满汉女子地位之差异到对满族女性的综合评判,燕行使都进行了细致描述。对满族群体来说,这是一次从具象到宏观的域外历史书写;对燕行使来说,这是一次不同文化之间碰撞与融合的情感表达。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22-07-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最新上架
- 会员
地域文化与艺术生成:贾平凹与张艺谋
贾平凹与张艺谋是我国当代文学界和影视艺术界两面标新立异的旗帜,更成为文艺陕军的标志性符号。陕西地域文化塑形了二人的文化性格,并深刻影响其艺术创作。贾张及其作品承续、丰富和发展了陕西地域文化。文化16.8万字 - 会员
当代中国的伏羲女娲神话:来自五个省区的田野研究报告
本书以河北涉县娲皇宫、河南淮阳太昊陵、甘肃天水伏羲庙、山西洪洞赵城镇侯村女娲庙、山东济宁邹城羲皇庙等地的田野研究为个案,较全面地展现了当代伏羲女娲神话的传承状貌。研究发现:当代伏羲女娲神话叙事与地方民众的信仰生活依然息息相关;既具有鲜明的地方化特征,又体现了民族国家话语的深刻影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背景下,相关神话普遍被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得到保护和开发,这使神话的叙事形态更趋复杂多元。文化20.6万字 - 会员
澳大利亚文化研究:问题、向度、审思
相较于英国文化研究和美国文化研究,同为文化研究“三A”轴心的澳大利亚文化研究更重视民族问题。澳大利亚文化研究学者一方面重视文化研究的民族性与反英美霸权的实践,另一方面又在具体研究维度中展示澳大利亚民族性的建构性。本著首先讨论澳大利亚文化研究民族关涉的由来,进而探讨其在后殖民批评、电影研究、身份政治研究等具体维度的展开,最后借助约翰·佛柔的研究展示澳大利亚文化研究的多样探索及其对文化研究内在困境的反文化16.6万字 - 会员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
当前中国的崛起正处在关键时期,必须树立“文化立国”新理念,使文化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根据中央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系列重要文件精神和国家新近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要求,结合当前各地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形势,要全面增强中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活力,营造文化经济的发展优势,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管理方式,本书即以此为研究背景,从唯物主义历史观与马克思社会文化18.6万字 - 会员
中国古代文学与丝路文化
本文集内容分为唐代文学、河陇文学和古代文学三个研究专题。集中探讨唐代文学与『一带一路』之间的密切联系,研究丝路文化背景下唐代文学发展的多元化特征,呈现甘肃省古代文学研究的成果,交流古代文学学术问题及教育教学经验。文化23.1万字 - 会员
韩国古典散文与中国文化之关联研究
本书按照“作为方法的汉文化圈”的理念、原则,以韩国古典散文作为论述对象,分高丽朝、朝鲜朝初期、朝鲜朝中期、朝鲜朝后期等时段,选取若干代表性作家,借助新材料、采用新视角、提炼新问题,考察韩国古典散文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与变异,探究韩国古代文人是如何内化、发挥与改造中国文化、文学经典。不仅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广度、深度,拓展了汉文化圈的散文研究领域,还可以为中国与朝鲜半岛国家的文化交流提供有意义文化20.9万字 - 会员
个体生命视角下的莫言小说研究
本研究通过对莫言小说创作的整体把握,从形态学、哲学、艺术学、社会学等角度,对莫言小说中“动物性”的呈现姿态、理性思考、艺术特征等方面进行论述,并在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及西方现代性文学的比较中阐释莫言小说的世界性意义。文化21.1万字 - 会员
同时代的北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经验与当代文化生产研究
本书是以文化研究学者刘岩教授的全新论著,以小说、评书、二人转、影视剧、喊麦、春晚小品、先锋艺术、城市改建等当代文化生产为主要媒介,结合长时段视野,探究“北方”历史经验的同时代性。在这一探究中,东北既是区域辩证的对象,也是尝试以经验克服景观、由记忆解放想象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作者尝试反思近年流行的“东北文艺复兴”话语和被遮蔽的社群真实经验,力图面向未来发掘社会主义文化生产的历史遗产。文化13.7万字 - 会员
《诗经》祭祀礼乐探索
本书以个案分析为主,在礼制时空背景下,分组还原十四首《诗经》祭祀礼乐的原始仪式功用。本书检讨传统“以礼解诗”法存在的随文求义、断章取义等弊端,提出并运用多重证据、立体、整体的“以礼解诗”法;意图在“礼”中完整地解读“诗”,而不是解剖式地“以诗证礼”。本书还尝试“以诗补礼”,由“诗”中呈现的仪式迹象,探索可能存在的祭祀礼制。如此,通过文、史、礼制结合的全方位阐释,不仅更新对《诗经》原意的认识,亦深化文化19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