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韧”字箴言:在挫折中磨练自己(2)
李云经面对现实,对儿子的教育大有改观,他不再以古圣先贤的风范训子,而是要求嘉诚“学做香港人”。这首先得完成两个步骤,以适应环境,即:一要学会广州话,二要攻克英语关。因为在香港,大众语言是广州话。广州话属粤方言,潮汕话属于闽南方言,彼此相差很远。在香港不懂广州话,可以说是寸步难行。另外,香港长期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下,其官方语言是英语,也是香港社会的重要交际工具。尤其在上流社会,英语更是通用语言。
李嘉诚深刻领会父亲的苦心。他把学广州话当作一件大事来对待,他拜表妹表弟为师,勤练不辍,很快就学会了一口流利标准的广州话。
香港之所以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与港人的整体英语水平是分不开的,掌握了英语,就能够更多更快更直接地接受西方文化,从而更好地从事国际间的经济文化。来港求学的李嘉诚再也不是什么学校骄子,他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如同听天书,简直不知所云。而其他的同学,自小就学英语,所以听起课来毫无困难。
李嘉诚深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因此产生了一种自卑心理。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李云经经常询问儿子上学的情况并告诫说:“在香港,想做大事,非学会英语不可。”
李嘉诚暗下决心:一定要攻克英语难关,且不论个人的前途,就凭学费来之不易这一点,我也要以坚定的意志苦读上进来报答父母的恩情。
数十年后,每当李嘉诚回忆起父亲生病不求医,省下药钱供他读书,母亲缝补浆洗,含辛茹苦维持一家生计时,总是神色黯然,并产生一种“子欲养而亲不在”的伤痛之情。
李嘉诚学英语,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上学放学的路上,边走边背单词:夜深人静时,他怕影响家人的睡眠,便独自跑到户外的路灯下读英语。每日天刚蒙蒙亮,他就一骨碌爬起来,口中念念有词,苦练英语会话能力。即使后来因父亲过早病故,李嘉诚辍学到茶楼、到中南钟表公司当学徒,每天10多个小时的辛苦劳作后,他也从不间断学习英语。他怕遭到茶客的耻笑和老板的训斥常常利用短暂的空闲靠着墙角,快速拿出写好的纸片来看一眼。
李嘉诚因为从小好学,比较善于学习,记忆力也比较好,经过一年多的刻苦努力,他终于逾越了英语难关,能够较熟练运用英语书写与会话。
环境的影响确实是很大的,出生于潮洲的李嘉诚,虽然饱受传统伦理道德的熏陶。但潮人永不服输、勇于开拓的精神不能说对他没有影响。
随父亲来到香港这个陌生的环境后,一切都变了,短暂的茫然无措之后,他便能强迫自己尽快适应环境,这应该说是不甘于平庸、永不服输的坚强的个性使然。
香港改写了李嘉诚的人生之路,香港造就了一代商界俊杰李嘉诚,由于父亲开明识势,在艰辛的环境面前能够面对现实,果断转变观念,也促成了李嘉诚人生道路的转向,为这位商界奇才的起步铺平了道路。
4.勇于承担责任,挑起养家的重担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据有关专家研究,一般人真正发挥出的潜能尚不足10%,这就是说,每个人都有成为伟大人物的内在条件,而事实上,大部分人只是极少地运用了自己拥有的能量,其潜能有如深埋地底的矿藏,一辈子也未曾派上用场。
一般来说,当我们身临困境时,往往能有效地激发出自己的潜能,只要我们不在困境中自暴自弃,所谓的困境也是机遇。所以说,我们没有必要在身临不幸与挫折时,垂头丧气,一蹶不振,只要能挺直腰杆,坚定自己的志向,完全可能让危机成契机。
香港当时虽然处于英国的保护之下,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也未能长保和平。很快,日军的铁蹄便踏进了香港,香港的前景顿时一片黯然。
平心而论,英国用武力强占并割据香港之后,实行了较为开明的政策,使香港得到了稳步发展。而日本人统治时期,是香港最为黑暗的年代。
在日军统治下,香港百业萧条,李云经挣的薪水越来越少,为了养家糊口,他只好拼命工作。由于长年劳累,再加上贫困、忧愤,李云经染上肺病,终于在家庭最困难时病倒了。
身为长子的李嘉诚,一边照顾父亲,一边拼命温习功课。他无法在经济上对家庭有所帮助,只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让生病的父亲获得一份精神上的慰藉。确实,懂事而又好学上进的李嘉诚是李云经最大的精神寄托,他满心期待着儿子能够学有所成,出人头地。
为了维持儿子的学费,李云经坚持不住院:医生开了药方,他却不去药店买药,偷偷省下药钱,以供日后儿子继续完成学业。后来,庄静庵实在看不下去了,才“强行”让他住进了医院。
为了给父亲治病,李嘉诚一家生活相当清贫。两顿稀粥,再加上母亲去集贸市场收集来的菜叶子,便是一天的“美食”,全家惟一的希望都寄托在父亲身上,希望他尽快把病养好,让全家度过这道难关。
每天一放学,李嘉诚便急匆匆赶赴医院,守护在父亲的病床前,紧握着父亲的手,向他汇报自己的成绩。此刻,父亲脸上就会洋溢出宽慰的微笑。
然而,命运无情。李云经终于没能熬过1943年那个寒冷的冬天,走完了坎坷的一生,离开了这个动荡纷乱的世界。他没有给李嘉诚留下一文钱,相反,还给李嘉诚留下了一副家庭的重担。
李云经临终前,哽咽着对李嘉诚说:“阿诚,这个家从此就只有靠你了,你要把它维持下去!”
此外,李云经知道未成年的儿子未来更需要依靠亲友的帮助,同时又不希望儿子抱有太多的依赖心理,因而留下了“贫穷志不移”:“做人需有骨气”:“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等遗言。
父亲的熏陶和遗训,李嘉诚永志不忘,时刻铭记在心。并伴随他一生的风风雨雨,也使他终生受益无穷。
14岁的孩子,正是需要父母呵护疼爱、充满梦幻的时代。父亲辞世,弟妹尚幼,母亲懦善,加上时局动荡,世态炎凉,这一切都促使李嘉诚早熟。
作为长子的李嘉诚知道,父亲什么都没留下来,读书是绝对没有可能了。从今以后,他必须依靠自己的双肩,挑起全家生活的重担。
尽管舅父表示愿意资助李嘉诚完成中学学业,接济李嘉诚一家,但倔强的李嘉诚不忘父亲临终前的遗嘱及对家庭的责任感,毅然打算中止学业,谋生赚钱,养活全家人。
家庭这一系列变故和贫困的生活,孕育了他一股更为强烈的斗志。李嘉诚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要挣钱,养活母亲和弟妹。
残酷的生活,迫使李嘉诚别无选择地走上了从商之路。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逆境具有催人奋进的力量,因此可以得到一些启迪:我们应该正视并且利用人生的挫折和不幸,甚至应该自加压力,强迫自己发挥出巨大的潜能。
可以说,李嘉诚拼命创业的原动力,是受环境逼迫而来。
李嘉诚的舅父对他中止学业、谋生赚钱并没有表示异议。他说,他自己本人也是读完了私塾,10岁时便离开父母而远赴广州闯天下的。
按理说,李嘉诚尚未成年,在此特殊时期,进他舅舅公司做工,应是顺理成章的事。但庄静庵却没开这个口,让他在自己手下干。
对于舅父这一心理,李嘉诚当然再明白不过了,这就是;他今后的生活必须靠自己。
庄静庵似乎显得太不近人情、太无情无义了。但正是因为这样,才把李嘉诚逼上了独立谋生的道路,由一个地位最低的打工仔一步步走向了辉煌。从这一点上看,那时舅父的“无情’,又胜过“有情”。
在父亲和舅舅庄静庵的指引下,在残酷生计的逼迫下,年仅14岁的李嘉诚开始人生的第一步,放弃自己的学业,承担起养家的责任。
5.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摆脱依赖自谋职业
李嘉诚说:“我不相信命中注定的大富大贵,却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勤奋努力就会定有所成。”
年少的李嘉诚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学业自谋生路,承担起糊养全家的重担,这使他从小就感受到生活的冷酷,也造就了他坚韧的性格。
1943年冬天,香港出现了少有的寒冷。凛冽的北风掠过南岭和珠江平原,直扑香港。日治时期,街市萧条,再加上寒风彻骨,街头已是空荡荡的,一片萧瑟景象。
在这样一个缺衣少食、人人自危的日子里,没有人留心正踯躅于大街上的李嘉诚母子。母亲庄氏正领着儿子嘉诚挨门挨铺地寻找工作,他们已出来整整一天了,但他们的脸上依然是一片茫然和沮丧的表情。
夜幕早已降临,整座城市也笼罩在黑暗中了。那时由于日军实行灯火管制,而且燃料短缺,街灯要等到天黑透了才能照亮。
从酒楼饭铺里不时飘来阵阵酒菜的香味,李嘉诚母子已饿了一整天了,此时胃肠在饭香的刺激下一阵阵抽搐。
早上他们吃的是菜叶煮稀饭,现在已消耗殆尽,早已是饥肠碌碌了。
“阿诚,你饿了吧?妈妈去给你买糯米鸡吃。”母亲看着幼小的儿子,心疼地说。其实她身上只有仅存的几角零钱了。
“阿妈,不要,我不饿。”李嘉诚毅然地拒绝了母亲。他明白,如果他不能找到工作,莫说糯米鸡,就是一日两顿稀粥恐怕也没得喝了。
母亲看着儿子瘦削的面庞,不禁鼻子一酸,她微微偏过了头,泪水早已夺6匡而出,沿着双颊流下来。
看来,今天是没什么希望了。母亲说:“回去吧,孩子。等明天早点出来吧!”
母子二人步履蹒跚地回到家,李嘉诚再也没有力气了。他默默地地躺在床上,一动不动。母亲则同样默默地把路上捡回来的烂菜叶用水洗净,打算生火煮粥。
舅父进来了,他为李家带来了一小袋粮米,顺便询问了一下——家人的起居生活,然后转身就走了。他早已看出了母子二人的疲惫和沮丧,但他什么也没有说。
第二天,天刚亮,李嘉诚便起床了。他打算独自外出找工作,因为他实在不忍心让可怜的母亲再陪他受奔波之苦。
就这样,李嘉诚靠一双脚行遍了港岛的大街小巷,走过了一个又一个铺子,却毫无结果。他的双脚红肿不堪,一走动便钻心的痛。也难怪,他以前从未走过这么远的路。其实,脚的疼痛还好忍受点,最难受的是心痛。白眼冷语,深深地挫伤了他的自尊心。
出门前,母亲说:“你去找潮州的亲戚和同乡,潮州人总是会帮衬潮州人的。”母亲随之说了一串人名地址,他们都曾与李云经有交往。
本来,他不愿意去求人帮忙。但在无奈之下,他还是决定去找一个同乡长辈帮忙。不料,他按图索骥寻到的却是一家倒闭的空店。
他曾听舅父和父亲谈起过,日军当道,市景萧条,生意难做,生意人倒闭的多于开张的。
于是,李嘉诚就冒出一个想法:到银行去求职,扫地、抹灰、煲茶、跑腿,干什么都行。
他想,银行是存钱的地方,银行不会没钱,当然不可能倒闭。
然而,等待他的,只有闭门羹。
夜幕降临,李嘉诚拖着疲惫的双腿回到家,找工作的结果一览无余地写在他失意的睑上。母亲却露出难得的笑颜,告诉他:
“舅舅叫你上他的公司做工。”
李嘉诚愣住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这两天,尽管他已备尝辛苦,他仍觉得好事来得太快了。
母亲给他擦干泪水,自己的泪水却夺眶而出。
母亲含着泪叮嘱道;“进了舅舅的公司,天天跟钟表打交道,这是好技术,日后准能发达。阿诚,你可要好好做,听舅舅的话。”
谆谆教诲间,她瞒住了一个事实。其实,庄静庵并不忍心让外甥小小年纪就独自闯荡谋生,他原本就有意让李嘉诚到他的公司上班。但他担心李嘉诚这样就找到工作太容易,不思自强自立,所以想先让嘉诚尝尝找工作的苦头,这样才会珍惜来之不易的职业。
“我不进舅舅的公司,我要自己找工作。”李嘉诚想起父亲的遗言及平日的要强行为,迅速作出了这样的决定。他不想受他人太多的荫庇和恩惠,哪怕是亲戚。
母亲大感意外,直愣愣地望着他,以为听错了。李嘉诚又果断地重复一遍。母亲不再吱声,她发现儿子在清高这点上,太像他的父亲了,并且比他父亲还要倔犟。同时,她也觉得儿子长大了。
母亲深为儿子的懂事而高兴,但心底里确实不忍心再让儿子饱受艰辛与磨难。
李嘉诚确实有几分倔犟,两天来遭受的种种挫折,不但没把他击垮,反而使他产生了一个坚强的信念:我一定要自己找到工作!
他要凭自己的实力和努力闯出自己的路,而不愿依靠他人的恩赐生活。这充分显示了李嘉诚独立、自信、坚强的品质。而这恰恰是成大事者所必备的品质。是人才未必都能成大事,但成大事者必是人才。
李嘉诚年青时的理想,并非是叱咤风云的商业家,而是当一个教育家,如果不是迫于无奈,他是不会去从商的。李嘉诚后来回忆说,就是立业之初,他的理想还依然是“赚一大笔钱,然后再去搞教育”。由此可见,李嘉诚从商实在是身不由己,逼上梁山。这也许就是时世造英雄。别无选择使李嘉诚义无反顾,以其坚韧的耐力和心境在商海搏击之后,终于成为香港首富、世界华人首富。
从李嘉诚人生的遭遇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启迪:我们应该正视并且利用人生的挫折,甚至应该自加压力,发挥出自身的巨大潜能。
此外,父亲教给李嘉诚丰富而珍贵的做人道理。比如“贫穷志不移”;“做人需有骨气”;“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等。父亲的熏陶和遗训,李嘉诚永志不忘,并延展为以后从商的准则。李嘉诚是有口皆碑的儒商。
6.坚忍不拔方能迎头赶上
商战如兵战,兵贵神速,先下手为强方可占领市场;但慢人一步,凭借坚韧之志经营,亦可看清形势,少走弯路,也不失为可取之举。李嘉诚正是凭借慢人一步的韧劲,把握全局,后来追上。
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港资投资内地,就成风起云涌之势。但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主,他们在珠江三角洲开办劳务密集型加工业。
令人瞩目的是,不少香港大财团参与内地的基本建设。1979年,霍英东参与投资广州当时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白天鹅宾馆建设。80年代末,包玉刚投资改建宁波北仑港。利氏家族兴建五星级的广州花园酒店。从1983年起,郭鹤年先后在内地兴建了北京香格里拉、杭州香格里拉、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等10多幢大型物业。胡应湘在内地的事业也始于80年代初,他牵头兴建了广州中国大酒店、深圳沙角发电厂、广深珠高速公路等数项大型工程。
李嘉诚跟这些“巨头”们相比明显地落伍了。
李嘉诚虽参与了内地少量项目的投资,可与他当时控有的香港最大财团、与他投资海外的大手笔相比,显然是小巫见大巫。
李嘉诚在大陆人眼里,只是个慷慨大度的慈善家,而不是大刀阔斧的投资家。根据李嘉诚一贯的作风,他素来不喜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比如,在战后崛起的华人财团中,李嘉诚不是率先跨国化的,但他在加拿大一地的投资,没有一个华人巨富可与他论伯仲。李嘉诚在中国内地投资,亦是如此。闯劲不足使李嘉诚远远落后于另一些大财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