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文学作家作品散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现当代黑非洲文学初探(1)

(一)

过去一向被人称为“黑暗大陆”的非洲,是世界古代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同时,也是人类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十九世纪,达尔文曾提出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说法。1959年,在非洲东部高原的坦噶尼喀发现了迄今认为是最古老的人类化石之一的“东非人”。可是,西方殖民主义者硬说黑非洲没有历史、没有文化,企图轻轻一笔,把非洲悠久而灿烂的文化勾销掉,这当然是痴心妄想。非洲的文化、非洲的文学、非洲的历史是客观存在,是任何人勾销不掉,抹煞不了的。

我们知道,广袤无垠、富饶而又瑰丽的非洲大陆,即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而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又是人类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在远古时期,当欧洲大陆上,还是冰川固封的时候,在非洲的撒哈拉,却是河流湖泊星罗棋布,草木茂盛,早期的居民已经在过着生气蓬勃的生活了。1933年,在撒哈拉中部发现的《塔西里岩画》,就是这些早期居民的杰作;这些雕刻和绘画的创作年代,根据地质学的研究来判断,可能是在八千到一万年以前。《塔西里岩画》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当时人民的生活状态:一部分人穴居,一部分人则盖起了一幢幢圆顶的草屋;妇女耕种田地,男子则放牧牲畜,或者在水草丛中猎取河马。

在旧石器时代的末期,北非的气候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撒哈拉从富饶的大草原变成了沙漠,从此把北非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割断了开来。但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文化的发展并没有因此而中断。当地人民运用自己的智慧,独立地从石器时代发展到冶炼金属和使用铁器的时代。特别是西苏丹,約在公元前五千年到四千年之间,便在尼日尔河上游独立地发展了农业文明,世界上有两百五十种以上的农作物如高粱、豇豆、西瓜、南瓜、可可、芝麻等,起源于包括苏丹在内的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农业的发展,使西苏丹地区较早地发展了自己的文化。近三十年来,在尼日利亚诺克盆地陆续出土的文物,证明在三千多年前,西苏丹地区的赤陶雕塑品已经有了相当的艺术造诣。而在一千多年前所雕刻的約鲁巴国王的青铜雕像,尤其表现了高度的艺术技巧,可以放在世界最优秀的雕刻品之列。

从历史上看,埃及属于非洲而不是像许多学者所假设的属于亚洲甚至欧洲。埃及文化来自南方的中非,而不是来自北方的欧洲或东方的亚洲。希腊曾经向非洲寻找启发;罗马曾经把非洲当作它的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世纪初期,非洲曾经一度在世界上占据首屈一指的地位。天主教诞生于非洲。欧洲文艺复兴也可以从非洲找到若干渊源。当伊斯兰教向西伸张时,非洲是这个帝国的重要中心之一。非洲奴隶贸易建立了美洲世界,后来又建立了欧洲资本主义。现代艺术也是在非洲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在非洲和在别的地方一样,文明的毁坏者,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者竭力想否认,或者想使人忘记:文明是一个跟着一个诞生和熄灭的这一事实。就是,在苏丹的墨洛文明衰微之后,继之而来的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诞生和登峰造极;当后者衰微之后,就是光辉灿烂的加纳帝国的发展,它的版图从现在的尼日尔直到大西洋,也就是说直到塞内加尔。加纳衰败之后,马里、宋腊伊、曼丁哥、莫西、贝宁、伏洛夫(今塞内加尔的别名),就相继放出了它们的光辉,直到最初的外国侵略者到来之时。

(二)

非洲民族,特别是非洲黑人,有着光辉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文化传统。非洲现在共有四亿多人口,分属三个种族。居住在撒哈拉沙漠以北的是属于欧罗巴人种的阿拉伯人、柏柏尔人、苏丹人等,他们是古代中亚和地中海地区的移民,以后成了埃及、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利比亚、苏丹等国居民的主要成分,现有人数约占非洲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大部分讲阿拉伯语,信伊斯兰教。

在非洲第一大岛马达加斯加,居住着另一个种族,他们是属于蒙古族的马尔加什人,大约是在公元前几千年前从东南亚地区迁移过来的。

属于尼格罗种的黑人是非洲最古老而且人数最多的民族,约占非洲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左右,主要居住在撒哈拉以南的广大地区。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由于自然条件的原因,皮肤黝黑,故一般把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南部非洲,称之为黑非洲,并没有褒贬之意。一般说来,非洲黑人的肤色乌黑,他们长着卷曲美丽的黑发、晶莹智慧的大眼、丰厚的嘴唇和宽阔的面庞,具有英俊、朴实、敦厚的风度。尼格罗种黑人的部族很多,语言差别很大,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系统:一是属于苏丹语系的苏丹黑人,主要分布在赤道以北、几内亚湾沿岸和撒哈拉南部,其中著名的有阿散蒂人,达荷美人、约鲁巴人等,这一系统的黑人在历史上曾经建立过强大的国家,但自十五世纪起,就成为欧洲殖民主义者猎取黄金、象牙和“奴隶”的对象。现在他们是西非各国和赤道非洲的主要居民。另一个系统是属于班图语系的班图黑人,他们居住在中非和东非,往南一直到好望角。这个系统的黑人又分成好多部族,例如在刚果南部和安哥拉北部分布着英勇善战的巴卢巴人。巴卢巴人过去在历史上也曾建立过强大的国家。此外,在南非还散布着布须曼人、霍屯督人等。

这三大种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共同缔造过非洲的文化,是非洲民族大家庭的主要成员。

非洲是一个辽阔富饶的大陆,面积达三千多万平方公里,它的山河壮丽,动植物繁茂,地下宝藏丰富,所以非洲人民自豪地称之为“金非洲”!但是,金非洲的真正主人500年来却一无所有,帝国主义者在非洲喧宾夺主,做尽了坏事,使非洲成为一座人间地狱!例如十五世纪以后,只是由于“奴隶”贩卖,就使非洲至少损失了一亿以上的人口,十九世纪下半叶,在帝国主瓜分殖民地的战争中,被屠杀的非洲人更是不计其数。由于这种情况,许多部族灭绝了,许多地区的历史中断了。殖民主义几百年的统治,使非洲半数以上的居民处于饥饿线上,9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婴儿死亡率高达50%以上,一般人民的寿命平均只有三十岁左右。而真正骑在非洲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殖民统治者和种植园主的人数很有限,不及非洲人口的百分之一,但是,这百分之一的人口,却霸占了非洲的绝大部分土地,掠夺了全部矿产。他们居住在东非、南非等气候最好的地方,尤以南非最为集中。

十九世纪末叶,资本主义发展为帝国主义,西欧列强在非洲展开了疯狂的殖民地争夺。1876年,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地约占非洲领土的10%左右,而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非洲已为帝国主义宰割殆尽,帝国主义占领了非洲领土的96%。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非洲只有四个形式上独立的国家,这四个国家占非洲面积的11%。其中,埃及和利比亚实际上分别为英国和美国所控制;英国自治领南非联邦又是一个由少数白人组成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为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国际条件。大战严重地削弱了长期统治非洲人民的几个主要殖民主义国家。战争时期和战后初期,亚洲的许多重要殖民地和附属国在经过长期的斗争后,先后取得了独立,尤其是中国、朝鲜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争取民族解放力量同帝国主义力量之间的对比。这一切都促进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迅速瓦解,有力地鼓舞并支持了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在非洲59个国家和地区中,除西南非洲和罗得西亚还在进行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南非共和国”还在少数白人种族主义者的统治之下外,其他国家和地区都已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但是,殖民主义者是不会甘心自己的失败的,他们会继续采取各种手段,力图保持他们最后的阵地或卷土重来。

(三)

随着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高涨和各殖民地国家的相继获得独立,黑非洲的进步文学事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从我国近年翻译介绍的黑非洲诗歌、小说和民间故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黑非洲具有历史悠久的文化,然而由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长期的统治和压迫,这种文化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和摧残。殖民主义者企图割断黑非洲民族文化的传统,而用自己的文化来同化非洲人。因此,当他们到来之后,就斩断了当地文字的发展。所以非洲有许多国家直到现在还没有自己的文字。有些国家虽然有自己的文字,但广大群众得不到学习文化的机会。能够进学校的只是极少数人,而且只能进殖民者所办的学校,只能学欧洲文字。因此,非洲作家们现在大多数还是用英、法、葡这三种文字来写作,他们的作品还不是广大群众所能看懂的。

然而,尽管帝国主义对非洲的文化发展千方百计地加以阻挠,黑非洲的民族文化并没有完全被灭绝。首先是在民间口头创作方面,黑非洲各国,特别是在西非,民间口头文学,像海洋一样瑰丽、深邃和宽广。黑非洲人自古以来就热爱艺术创作,他们往往通过艺术创作来表达在劳动和生活中的思想感情,这种即兴的口头文学创作出来以后,辗转流传,经过加工、改编和充实,就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诗歌、神话、故事、史话、寓言、谚语和谜语等等。然而由于缺乏书面记载,这些珍贵的民间创作,全靠人们口头传诵记忆而保留下来。

西非洲黑人的口头文学,不像一般民族那样只是在群众口头流传,而是有专业的分工,有专人担任演唱、保存和传授,这种人叫做“琴师(格里奥)”,是世袭的。

几内亚历史小说家吉·塔·尼亚奈根据琴师的演唱,记录整理而成的史诗《松迪亚塔》,就是一部优秀的口头文学作品。

史诗《松迪亚塔》用雄壮而优美的语言,交织着富有非洲特色的神话,描述了松迪亚塔兴兵击溃侵略者,建立古国的经过。索索国巫王苏毛洛侵入曼丁哥以后,无恶不作,将繁华的曼丁哥京城夷为平地,当众鞭笞老人,还强占自己外甥的妻子,曼丁哥人民对他有着无比的仇恨,他们跟随着松迪亚塔打回了曼丁哥,并不因为当时双方力量悬殊而裹足不前,终于消灭了侵略者。

史诗继而又着重描绘了曼丁哥人民理想的盛世:那里只有幸福和正义,没有痛苦与霸权,只有富足和繁荣,没有贫困和苦难。这多少体现了当时生活在部落制度下的曼丁哥人民的一些朴素的心愿。

这部史诗在艺术上也是有特色的,全部史诗都是以格里奥马莫杜·库雅泰的名义来叙述的。库雅泰经常在叙述中插入自己的议论,增加文体的活泼。全书文字质朴,描写生动,随处闪耀着隽永的谚语,机智的比喻。通过这部史诗,我们既可以认识十三世纪上半叶马里的历史,了解古时曼丁哥人民乃至西非人民的风土人情,而且,也使我们对黑非洲的口头文学增长了感性认识。

这部富有文献意义的史诗证明,殖民主义者所谓“黑人无文化,无文学”,或者说,非洲古代只有短歌俚曲,没有长篇作品等谬论是完全没有根据的。事实告诉我们,非洲人民不但创造了丰富的歌谣,而且还有《松迪亚塔》这样的长篇史诗。应当说,同世界其他民族一样,黑非洲的人民也对丰富世界文学的宝库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四)

在黑非洲,除了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之外,书写文学也有了迅速的发展。在黑非洲的书写文学中,诗歌可说是最主要的一种体裁。因为诗歌这种表现形式最适合于黑非洲人的特殊的精神面貌,这是由于他们多少年来民间口头文学的传说,他们过去的悲惨命运和长期的斗争生活所形成的。黑非洲诗人们喜欢采用塔姆—塔姆的节奏,塔姆—塔姆是黑非洲的一种鼓,这种鼓能传达各种复杂的感情,它不仅能敲出欢乐、哀愁、雄壮的进行曲、庄严的赞美辞,而且鼓点本身就是诗句的再现。它还可用来传递消息,报导事件或伴随歌唱和舞蹈。这种紧张而急促的节奏,在黑非洲人民的生活和战斗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在黑非洲各民族的文学中,最主要也是最大量的形式是诗,除个别地区外,现代诗歌比起民间口头文学,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年轻,但战斗性很强,发展很快。它和世界上所有各民族的诗歌一样,是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沃土中成长起来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御用文人为了贬低黑非洲诗歌的作用,曾经大肆污蔑说,黑非洲诗歌起源于什么“黑人心灵”。这种愚蠢的谰言,根本不值一驳。事实上,现代非洲革命的、进步的诗歌,无论在创作或理论上,都鲜明地贯穿着反对殖民主义和争取民族解放的战斗精神。许多黑非洲诗人都认为诗歌应该具有现实意义并参与当前的斗争。塞内加尔诗人大卫·狄奥普更主张诗人应通过非洲的一切矛盾来反映当代的非洲,并运用诗歌这一武器来为消灭殖民统治而斗争。黑非洲作家们这种进步的认识,就是近年来黑非洲反帝诗歌高涨的思想基础,成批的进步青年诗人出现了,诗歌创作与政治活动逐渐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