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预言在人间(1)
潘多拉之盒的诞生
古人想要风调雨顺,生活太平,就会向上天祷告,于是各个民族便有了祭祀天地和众神的仪式。当祭祀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主持祭祀仪式的祭司便成为沟通神明和人之间的使者。于是祭司便有了一种令人敬畏的力量,他们不仅能向人间传达神明的旨意,还能传达神明对人类的警示,这种警示就是预言的雏形。古希腊神话中关于潘多拉之盒的传说就是最典型的预言。
一切从何而来
在希腊神话中,天神普罗米修斯用泥土创造了人类的肉体,并成为人类的导师,将人类生存所需的一切技能都无私地传授给人类。作为三界主宰的宙斯却拒绝给予人类走向文明所需的最后一件礼物——火。不得已,普罗米修斯只得将火种从天上盗下凡间。火不仅让人类吃上了熟热的食物,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人类智慧的力量。
自从有了火之后,人间到处生机盎然,而且人类对普罗米修斯的爱戴甚至超过了对宙斯的敬畏。于是宙斯命工艺水平极高的火神赫尔托斯造了一尊美女石像;雅典娜用魔法赋予了石像生命,并为她披上了美丽的白衣裙,蒙上面纱,头上戴上花环,束上金发带;神使赫尔墨斯将语言传授给石像;爱神维纳斯给了石像千种诱人的魅力。最后,宙斯将石像美女命名为潘多拉,意为具有一切天赋的女人,并将一个盒子交给她,这个盒子里收藏了众多天神放进去的祸害。
婀娜多姿的潘多拉受宙斯之命来到人间,双手捧着盒子径直走到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埃庇米修斯的面前说:“这是宙斯赐给您的礼物,请收下。”在此之前,谨慎的普罗米修斯曾警告过弟弟:“不要接受奥林匹斯山上宙斯的礼物,以免人类遭到灾难。”但是在潘多拉迷人身姿的诱惑下,埃庇米修斯早已将哥哥的警告忘得一干二净,竟然接受了盒子。就在埃庇米修斯的手刚刚碰到盒子的时候,潘多拉突然打开了盒子盖,一瞬间,无数祸害像黑烟一样从盒子里跑出来,蔓延到整个世界。而当一位善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天神放在盒子底的“希望”要飞出来的时候,潘多拉却迅速盖上了盖子,将“希望”留在了盒子里。从此,人间充满各种祸患,人类陷入了巨大的苦难之中。
后来,潘多拉之盒就成了不幸事物的代名词。众神放进盒子里的祸害象征的就是一个个预言,潘多拉是让预言实现的人,埃庇米修斯接受宙斯的礼物则是预言实现的时间和条件,而明确出现的预言则是普罗米修斯对弟弟埃庇米修斯的警告。
它,就在你身边
几千年来,人类一直相信冥冥之中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主宰世界。没有宗教信仰的人称这种力量为天意,拥有宗教信仰的人则认为这种力量来自所信仰的神明。某些时候,人们认为这种力量也有人情味儿的一面,它会警示和预言人类未来将会发生什么。
在古代,有些人声称能解读这种神秘力量,这类人一般是祭司、巫师、卜者、相士、占星师、风水师、宗教神职人员及信徒、预言家、诗人等,此外还有一些才略超凡的人也多少拥有一点儿这种神秘的力量,即便他们本人多半不予承认,这类人的身份则以政治家和科学家为主。
由此,预言可以分为非理性预言和理性预言两种。非理性预言主要由祭司、巫师、卜者、相士、占星师、风水师、宗教神职人员及其信徒、预言家、诗人等人来讲,这类预言多半很隐晦,不仅以预言的形式出现,还以谶语、咒语和占卜卦象等形式出现;理性预言则主要由政治家和科学家来讲,这类预言一般说得比较直白,很少有艰涩难懂的含义。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能对当今社会依然产生深刻影响的主要是四大古文明:亚洲的华夏文明、非洲的埃及文明、欧洲的希腊文明及美洲的玛雅文明。数千年来,这四大文明都曾产生过无数的预言,而且很多预言都成为促进其所从属的文明发展的动力之一,而这四大文明中那些将在未来得到验证的沉睡着的预言依然在影响着当今人类的生活。比如产生自华夏文明的占卜书《易经》和预言书《推背图》,产生自埃及文明的法老咒语,脱胎自希腊文明的预言书《诸世纪》,破解自玛雅文明的诸多预言,这些都在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影响人类文明的发展,亦有无数人倾注心血研究这些可能对人类未来命运有大启示的预言。
虽然神从来不曾存在,但众多预言得到了世人的共同见证,关于它,实在有太多难解之谜了。
神秘的谶语
谶语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预言,在古代中国,谶语的字面意思其实就是西方所说的预言。谶语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对其深为痴迷。尤其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谶语更是权力斗争中力量惊人的撒手锏。西汉末年,谶语的发展更是迎来了一个小高峰,在王莽的主导下,竟然直接诞生了一个新学科——谶学!王莽就是借助由他授意的党徒炮制的谶语而“名正言顺”地登上了伪皇帝的宝座。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谶语的创造者99%都是神秘的无名氏。在这些神秘的无名氏中,有的的确是世外高人,有的则是受了别有用心之辈指使的“枪手”。那些假的谶语多半都是为了某种政治需要而临时制造出来的,除了可以迷惑当时的老百姓之外,在我们今天看来,不过是一种博取政治资本和煽动人心的欺骗。但是另外一些和争权者没什么利益关系的谶语,其最后的应验便着实令人匪夷所思了。
弧箕服,实亡周国
周宣王(前827年~前781年在位)时期,西周都城忽然流行起一首童谣,童谣很简单,只有两句——檿弧箕服,实亡周国。
所谓檿弧,就是檿桑树做的弓箭;箕服,就是箕木做成的弓箭袋。这两句童谣的意思是拥有檿桑树做的弓箭和箕木箭袋的人就是灭亡周国的人。
周宣王听到这首童谣后大为震惊,立刻派出密探侦察。果然,密探发现有对夫妇在街边卖檿桑树做的弓箭和箕木箭袋。周宣王获报后,立即下旨捉拿这对夫妇。这对夫妇赶紧逃命,在逃亡途中的一天夜里,夫妇俩突然听到不断有婴儿啼哭声传来,循声找去,就在路边野草丛中发现了一个可怜的弃婴。夫妇俩心生恻隐,便将弃婴抱了起来,继续上路,一直逃到了偏僻的褒国(今汉中平川中部、留坝县以南地区)。十几年过去了,弃婴已经出落成一位美艳动人的少女,名曰褒姒。
周宣王去世后,其子周幽王即位。周幽王三年(前779),幽王派兵征伐褒国,褒国兵败,遂向幽王献上倾国美人褒姒和大批财宝乞降,幽王欣然笑纳,退兵。褒姒初进宫后,过了一段“冷宫”似的日子,偶然的一个机会,才被幽王发现她这位冷美人。幽王当即为其美貌所迷,专宠褒姒,不久生下儿子伯服。
为博冷美人褒姒一笑,幽王不惜屡次“烽火戏诸侯”,导致天下诸侯对周王室失去信任。幽王接着又一意孤行,废黜王后申氏及其所生之太子宜臼,以褒姒代之为王后,伯服代之为太子。幽王的这种倒行逆施彻底激怒了申王后的父亲、申国的国君申侯,申侯联合犬戎,于公元前771年对西周发动了突然进攻,都城镐京(今西安长安区西北)被攻陷。幽王带着褒姒仓皇出逃,结果被追杀于骊山之下,褒姒及王宫财宝尽数被犬戎劫掠而去。西周宣告灭亡。
到这时,恐怕人们才又重新想起周宣王时流传的那首童谣,不过那时谁都不会想到,原来灭亡周国的并不是卖“檿弧箕服”的那对夫妇,而是那对夫妇收养的孤婴!“檿弧箕服”并不是周宣王一直追寻的“答案”,而是解开“答案”的钥匙。最终,因为无人发现这个秘密,“檿弧箕服,实亡周国”终于变成了现实。
一汴二杭三闽四广,逢崖则止
陈希夷是北宋初年的道家隐士,学识渊博,誉满天下,世称“希夷先生”,善于相骨,并且能预知未来。
宋太祖赵匡胤久慕陈希夷的大名,曾想任陈希夷为大臣,但他不愿再入红尘,宋太祖于是尊重他的选择,并将华山赐给他作为清修之地。
有一次,宋太祖去找陈希夷深谈,就问到了大宋王朝的气数这个敏感问题,陈希夷便说了两句谶语作为回答。其一是“一汴二杭三闽四广”,其二是“逢崖则止”,宋太祖对这两句充满玄机的回答充满疑问,但他知道即使向陈希夷追根究底,陈希夷也是绝不会吐露半字“天机”的。
其时,北宋正在进行统一天下的战争,宋太祖根本无暇研究陈希夷说的那两句预言大宋国运的话。随着989年一百多岁的希夷先生驾鹤仙游而去,他那两句谶语便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但是历史的演变一直为那两句谶语做着验证。
所谓“一汴”,是指大宋先以汴梁为都城。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取后周而代之,建立大宋,以汴梁为都城。
所谓“二杭”,是指大宋的第二个都城是杭州。1127年,金国挥师南下,攻陷大宋都城汴梁,虏徽、钦二帝北去。康王赵构在大臣的支持下在南京称帝,建立南宋,以临安(今杭州)为都城。
所谓“三闽”,是指大宋第三个统治中心在闽,即福建。1276年,蒙古大军攻陷临安,年仅5岁的宋恭宗成为俘虏。陆秀夫、文天祥等大臣保护宋恭宗的两个兄弟赵和赵逃出临安,陆秀夫等人在福州拥立赵登基,以福州为统治中心,收拢百姓和义士继续对抗蒙古大军。
所谓“四广”,是指大宋的第四个统治中心在广东。
1278年,在蒙古大军的猛烈进攻之下,福建失守,宋端宗赵昰在惊恐中病死。陆秀夫等大臣保护赵逃到广东,在崖山(今广东新会县南)拥立赵称帝。
而所谓“逢崖则止”,从字面上的意思就可以看出,赵氏政权的灭亡是和“崖”这个字所隐藏的内容有直接关系的。在之前,人们当然不知道这个“崖”到底是人名,还是地名,是年号,还是事物名,或是别的什么和“崖”相关的东西。但是当历史的快车开到了1279年时,恐怕只要还记得希夷先生这句谶语的人,就都已经明白了那个“崖”到底指的是什么了。这时,蒙古大军已经以不可阻挡之势占据中原及大江南北,建立一个崭新的王朝——元,宋朝的彻底灭亡已经仅仅是时间的问题了。而再无后路可退的崖山便是赵氏政权无可选择的最终葬送之地。宋祥兴二年(1279)三月十九日,元宋两军进行了最后一次决战——崖山海战,宋军战败。陆秀夫悲愤地背着年仅8岁的小皇帝赵从悬崖上纵身跳入大海,英勇殉国。
至此,陈希夷当初对宋太祖说的两句谶语完全应验。
死于谶语的诗人
历史上曾有多位诗人的死是和谶语有神秘关系的。不过这些谶语不是神秘的世外高人说的,而都是诗人自己的率性直言——出自他们的诗作。人们把这类奇特的谶语称作“诗谶”。
孟昶
五代末期的后蜀皇帝孟昶很有才情。964年除夕那天,孟昶想在自己寝宫的门口挂上两块写上佳句的桃木板,于是他命大学士辛寅逊题写佳句。可是辛寅逊题写完后,孟昶一看,不甚满意,于是自己题写了两句: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除夕过后,新的一年开始了。这一年,也就是965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大军进攻后蜀,孟昶打开成都城门,向宋军投降。随即,宋太祖下令将孟昶及其族人押送到汴梁,任命大臣吕余庆为知成都府事,镇守成都。彻底应验了“新年纳余庆”这一句。
孟昶到了汴梁后,终于知道,原来这世上还真有个叫作“长春”的佳节,这个长春节就是宋太祖的生日,每年的二月十六日。这时,他回忆起自己除夕时题的那两句诗,是不是哭笑不得呢?
宋徽宗
孟昶若泉下有灵,知道赵家皇族也出了一位像自己这么荒唐的皇帝,大概就能稍感安慰了。这位很像孟昶的赵家皇帝就是宋徽宗,两人不仅在奢侈享乐和沉湎女色方面很像,在乐极的状态下不经意写诗预言自己命运这方面也很相似。
宣和元年(1119),道德院里忽然生出一棵金芝,一众谄媚大臣均视为盛世祥兆,以蔡京为首的奸臣纷纷作诗赞美。宋徽宗也来到蔡京家与一众大臣欢宴,并即兴赋诗与蔡京唱和。宋徽宗作的诗叫“咏金芝”:“道德方今喜迭兴,万邦从化本天成。定知金帝来为主,不待春风便发生。”
这首诗,宋徽宗想表达的主要意思是:如今我大宋的祥和兴盛将要再上一层楼,真是可喜;天下万邦都顺从天命,归于我大宋的教化;金芝盛开便是预示一切的祥兆,不等春风吹来,这祥兆便迫不及待地降临了。
可惜冥冥中自有天意,历史对这首诗的诠释远比宋徽宗的本意要雄浑得多。我们先不解释历史对这首诗的诠释,先看看写完这首诗后,金芝真的为大宋带来了祥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