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解之谜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神奇地带

奇怪的冷热洞

老神秘的原始洞穴,忽而冰冻三尺,忽而热浪弥天!冷热瞬变、万物遁幻。人间倘若真有世外桃源,那冷热洞就是其中的仙境。

绝壁生花,桃源深处

在中国湖北省西部有一片古老而神秘的原始林区——神农架。其中,位于神农架木鱼镇彩旗村境内的冷热洞,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冷热洞,海拔1500米,洞长5千米,洞内巨大的空间足以容纳两万余人。冷热洞的洞口面南而开,醒目又充满神秘。背洞而立,千年铁坚杉直入眼帘,呼啸的风扑面而来,让人顿生敬畏之感。

据当地人讲,探洞的最好时间在春、夏两季。届时,人只要往洞口一站,就会明显感觉到冷气逼人,不禁瑟瑟发抖。但如果以为冷热洞的特点仅仅是春、夏两季异常寒冷,那就大错特错了。

冷热洞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在长仅5千米的洞中漫步,人们会体验到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不同特点。那莫名变化着的温度让人觉得冥冥之中仿佛有什么神灵在恶作剧。初入洞中人们会觉得有一股寒气从洞的深处袭来,而继续向前走,又会感觉到热浪滚滚。

不仅如此,冷热洞中一边湿、一边干。夏天,站在湿的地方会觉得凉风飕飕,好似被人从头到脚浇了一桶沁凉的泉水,而站在干的地方,又会觉得浑身上下燥热难挨,好比在烈日当头的夏日午后漫步;冬天,站在湿的一边,迎接人的是刺骨寒风,而站在干的一边,则又会感觉温暖舒适、如沐春风。

要想探究冷热洞的秘密,体会身处其中的奇妙感觉,就一定要身临其境。遗憾的是,神农架的冷热洞地势复杂,虽长仅5千米,但走到一半,人们就会因洞内空间的骤然变小不得不停住脚步,无法到洞底一探究竟。而揭开冷热洞秘密的钥匙很有可能就藏在幽深的洞底。

冷热瞬变,奇域洞天

神农架好似一个大谜窟。野人传说、奇花异草、奇珍异兽、冷热洞……无不引起人们的种种遐想与猜测。特别是冷热洞中奇特的景象和神奇的温度瞬变,让人们不禁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冷热洞内有形态万千的石笋、石柱、石鼓、石帘,这些景观足以让人流连忘返。忽冷忽热的温度差异,更刺激着人们的探险欲望。越来越多的人对冷热洞产生了好奇。而实际上,中国境内并不只神农架有这等奇观。在喀斯特地貌林立的贵州同样也有一个奇特的冷热洞。有趣的是,这个洞的温差并不是横向变换,而是纵向转变。人在洞中行走,上身似乎有暖气翻涌,下身却如处冰窟。

为了揭开冷热洞的温差之谜,科考人员屡次入洞进行调查,他们特意上不着衣衫、下着棉裤。然而,以这种装束进洞停留一段时间后,裸露的上身竟然大汗淋漓,而被棉裤裹紧的双腿却冻得发抖。于是,不少专家认为,冷热洞中的地面其实是一个大的吸热体,山洞中气流的流动造成贴近地面的地方温度低,距离地面远的地方温度高。但是这种说法却不足以解释神农架冷热洞中的温度变换。

因此,一些地质学家又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见解。他们认为,冷热洞内的温度反差,是洞中地表岩石与洞顶岩石结构上的差异造成的。洞内地面岩石是一种奇特的“冰石”,会吸收热量,而洞顶岩石恰好具有释放热量的功能。两种岩石相互作用,就构成了洞内“上热下冷”的景象。同样,在神农架的冷热洞内,寒气逼人的地带遍布着吸收热量的“冰石”,令人倍觉温暖的地带则到处是释放热量的岩石。

但是不少人指出,暂且不提神农架冷热洞中的岩石确实具备吸热、散热的特点,单就贵州冷热洞来说,洞内上、下近乎均匀地聚集着两种构造截然不同的岩石,未免过于巧合。如今,这难以解释的温度变化之谜已经成为冷热洞神秘之美的一部分。

魔鬼水域鄱阳湖

丽的老爷庙水域迷雾重重,频繁的沉船事故和蹊跷的人员失踪,让人们谈之色变。那么,究竟是谁导演了这一系列悲剧?是魔域风水作祟,还是水底别有洞天?船只、财宝、水怪、死亡⋯⋯这块神秘莫测的水域下面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

老爷庙水域迷雾重重

秀丽辽阔的鄱阳湖像一颗天然珍珠镶嵌在江西省的北部。这里烟波浩渺、水域辽阔,别有一番景象,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然而,这个风景秀丽的湖泊,却有着一个神秘恐怖的称呼——“魔鬼水域”。

“魔鬼水域”实指鄱阳湖的老爷庙水域。这里仿佛是吞噬生命的地狱入口:过往船只无故沉底,就连负责打捞沉船的工作人员也接二连三地失踪,即使好不容易逃出,也会变得不是精神崩溃,就是意识模糊。人们很难从生还者的口中探知老爷庙深深的湖底到底发生了什么。

1945年4月16日,装载着大量中国宝物的日本运输船“神户丸”号在老爷庙离奇沉没。之后,日本方面立即派专业的打捞人员潜入鄱阳湖一带进行搜救。然而,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后,日方仅救出一名名叫山下堤昭的船员。日方试图通过该船员弄清“神户丸”号的沉没原因。遗憾的是,山下堤昭竟被吓得失去了理智,完全疯了。人们根本无法从他那支离破碎的话语中找出一丁点儿关于“神户丸”号的线索。

日方的打捞工作没有取得丝毫进展,“神户丸”号安静地沉睡在了鄱阳湖的湖底。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方面也曾派人打捞“神户丸”号,由于多少听说了日方在打捞该船时的离奇遭遇,国民党政府特地邀请了当时享有盛誉的打捞专家爱德华·波尔,并由波尔亲自带队负责具体工作。结果,波尔不仅未能让“神户丸”号重见天日,还损失了若干队员。

波尔心有余悸地告诉人们,自己在水底看到了一道长而耀眼的白光,这道白光仿佛死神的影子在湖底迅速翻滚,不等他反应过来,就卷走了他的队员。波尔不知道这道白光到底为何物,他也没能和那些被卷走的队员再取得联系。

鄱阳湖的湖底迷雾重重,继“神户丸”号和波尔的打捞队之后,仍有不少悲剧在此发生:1985年8月3日,数艘船只神秘地在老爷庙水域消失。2005年5月,安徽省的一艘运沙船进入老爷庙水域后,突遭狂风恶浪,船体瞬间断裂下沉,之后便片甲不存……

谁能解开水底谜团

就在人们对发生在老爷庙水域的一系列恐怖事件百思不得其解时,各种传说和猜测出现了。这些揣测,让原本神秘的老爷庙水域,变得更加恐怖离奇。

当地的老人认为,在老爷庙的湖底潜藏着极其可怖的怪兽,正是由于怪兽作祟,湖上才会突起风暴,害人性命。至于怪兽的模样,当地人也说得头头是道。传说,这头怪兽形似白龙,浑身上下长满了眼睛,每当它出没之际,湖面上就会电闪雷鸣、黑云翻滚,场面十分可怕。

科学家们认为老爷庙一带的水文情况比人们想象的复杂,而紊乱的水流又会形成巨大的旋涡,这些旋涡足以将船只和潜水人员吞噬。与此同时,在老爷庙水域,还有相当多的地方遍布着石灰岩,这种特殊的地质构造很容易形成地下电磁场。每逢雷雨天气,地下电磁场的异常活跃不仅极有可能诱发雷电击沉船只,还会让人思维混乱。

此外,老爷庙水域还是少有的大风区,最大风速可达每小时200千米。如此大的风力可以轻而易举地将过往船只打入水底。

尽管科学家们已经尽可能地为老爷庙“魔鬼”称号的缘由做了解释,但还是没有人能回答爱德华·波尔当年看到的那道翻滚的白光究竟是什么。如果是简单的旋涡,经验丰富的波尔不会认不出来,而波尔带队下水时老爷庙也没有风暴发生。在老爷庙幽深的湖底仍有未解之谜待人探索。

神秘的水下古国

次水下考察竟然意外地发现了一座神秘古城,很快,这些离奇的建筑就引起了轰动。那么巢湖水下,是否还隐藏着更多的奇珍异宝呢?

千古名湖,暗藏古国

巢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中国安徽省中部,东西长54.5千米,南北宽21千米,水域面积约769.5平方千米。这里风光迤逦、神秘莫测,历史上著名的草船借箭就发生在这里。

2002年的枯水季,考古人员开始了对巢湖北岸的发掘,经过一番精密、仔细地考察和发掘,一座文明古城的遗址出现在巢湖北岸一带。很快,他们又发现了几口有陶制井栏的废水井和大批器物。这些器物包括瓮、盆、缸、罐、坛、釜等生活用品,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口沿和底座的弧度都比较大。

谨慎的考古人员又开始走访当地居民,发现很多百姓家中都有从湖边捡来的文物,且数量竟多达260多件。在这些文物中,最早的是新石器时代的玉斧,最晚的是东汉王莽时期的钱币。其中光是铜钱的品种就有蚁鼻钱、秦半两、汉半两、汉五铢以及东汉王莽时的大布黄千等。

巢湖发掘出远古城市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引起轰动,有关部门马不停蹄地派专家前往勘察。经过现场勘察研究,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最后确定,此处为汉代大型古遗址,具有不可估量的考古价值。

神秘居巢国

就在人们惊叹不已时,学者们开始对巢湖遗址究竟为何展开了争论。有不少学者指出,巢湖遗址不是汉代的古遗址,而很有可能是居巢国遗址。关于居巢国的传说,人们可以在青铜器《班簋》和《鄂君启节》的铭文里找到蛛丝马迹。居巢国曾是殷周时期的重要方国,遗憾的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它的资料存留甚少,以至于今人对它的了解十分有限。对很多人来说,令人最好奇的还不是巢湖遗址的真实身份,人们迫切地想要知道,这偌大的古国遗址究竟是因为什么沉入深深的水底。

不知道在这片水域下,还隐藏着多少秘密。

在巢湖和合肥一带至今流传着一个传说:巢湖水域在很久以前曾是一座繁华的城市,一天,一位百姓误食了东海龙子,愤怒的龙王为报丧子之仇,掀起了滔天巨浪,将这座城市生生淹没,城中居民都可悲地沦为水下冤魂。城没人亡之后,龙王还不肯善罢甘休,滔天洪水也就迟迟未能退去,从此这片地区便只剩下浩瀚的湖水了。

传说虽然不能成为科学根据,却也可以提供蛛丝马迹。地质学家认为,巢湖大约是秦汉时期,在地壳的运动过程中,由于陆地的下陷形成的,是典型的陷落湖。巢湖水域下的那座神秘城市,也很有可能是在地壳的巨变——即一场大地震中沉入湖底的。而从城市遗址的挖掘情况看,巨变发生时,城中之人没有丝毫准备。他们来不及转移财物,甚至来不及奔跑逃生,他们和他们的城市一同被无情的自然吞噬。

考古界有一个“水下有遗址,山上就一定有断层”的铁律。科学家奔赴巢湖,并在湖边的龟山上发现了断层。这无疑为地震说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一些科学家由此断定,巢湖东部的确发生过严重的地震,导致这一地区的城市整体下落,它下落的地方就是现在的巢湖水域。但历史上的巢湖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没有人敢轻易断定。水下古国的谜团,也只能随着历史的沉积越来越扑朔迷离。

三霄洞的离奇惨案

有“景色天下秀”之称的峨眉山,曾经竟然是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杀人魔窟!善男信女千里迢迢朝贺三霄娘娘,却惨死洞中,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神秘三霄洞

三霄洞位于峨眉山九老洞附近,传说三霄娘娘(云霄、琼霄、碧霄)曾在此修炼。1925年一个名叫演空的和尚云游至此,他为三霄洞的清幽景色吸引,便召集人们在此建起了佛堂。

在演空的悉心打理下,佛堂很快就在当地小有名气,每天都有无数善男信女前来烧香。演空自己也乐得在这幽雅的环境里思索佛法之妙,但他很快就发觉佛堂似乎少了些什么。古人说:“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佛堂刚好缺了一口钟。于是,德高望重的演空成功地说服当地人为佛堂出资打造了一口巨大的铜钟。

1937年夏天,男女老少70多人抬着打造好的铜钟,浩浩荡荡地爬上了峨眉山。所有人都把为佛堂“献钟”当作一件值得庆贺的大事,人们自发地筹备了“献钟仪式”,一路上唱唱跳跳、敲锣打鼓,还放起了鞭炮。演空远远地就听到了献钟队伍的喧闹声,考虑到佛门乃清静之地,他试图说服人们安静下来,但兴致高涨的人群根本听不进演空的劝说。人们吵吵嚷嚷地进入佛堂,不等演空安排,就将佛堂里的蜡烛全部点亮。

佛堂被烛火映得通透,眼看热热闹闹的献钟仪式即将开始。突然,不知从何处爆出了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紧接着所有的蜡烛都被一阵莫名其妙的风吹熄了。众人顿时陷入恐惧。

惨剧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突然降临。一股黄色火焰从黑暗中蹿出来,宛若一条暴怒的黄色火龙向惊惧的人群扑来。人们哀号着想要逃跑,却悲惨地沦为火龙的猎物。转瞬间,佛堂里便弥漫起肉被烧焦的臭味,刚才还在喧哗嬉闹的人群顿时变成一具具焦黑的尸体。

黄色火龙是何物

一共有72人在三霄洞的大火中丧生。有人说,献钟活动惊扰了三霄娘娘,所以娘娘才会降下黄龙之火。有人说,三霄洞里沉睡着可怖的魔王,人们的活动将魔王惊醒,这才降祸人间……

负责调查惨案的官员当然不能把这些神怪传说当作案件的发生缘由,但他们又始终未能得出其他可以服众的结论。于是,三霄洞的惨剧就这样成为一桩悬案,官员们能做的仅仅是将发生惨案的佛堂永久性拆除,并禁止任何人涉足其间。

多年以后,一批专家学者特地到三霄洞一带进行考察。他们悉心研究,试图解开三霄洞的惨案之谜。

有专家认为,造成三霄洞佛堂大火的罪魁是洞内的瘴气。演空的佛堂一向安静,所以很长时间洞中的瘴气并未给人造成危害,而献钟那天难得的喧闹声让三霄洞发生震动,瘴气也随之而出。但是,也有人指出这种说法根本立不住脚,因为瘴气能让人中毒,却不会发生爆炸。

峨眉山峰峦叠嶂、山势雄伟,丝毫看不出这里曾经发生过如此惨烈的悲剧。

也有专家认为,三霄洞里蕴藏的不是瘴气而是瓦斯。佛堂里的烛火在燃烧时耗尽了氧气,点燃了瓦斯,所以才酿成惨剧。但是这些专家却解释不了为什么在献钟仪式之前,佛堂里也曾遍点灯火却没有发生任何不幸。而小小的几支蜡烛真的可以燃尽偌大佛堂内的氧气么?就算惨案发生时佛堂内的人较往常要多,可佛堂也并不是一个密封的匣子。那条吞噬了72条人命的黄色火龙究竟为何物,至今依然是个谜。

“桃花源”究竟在哪里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所述的桃花源,真的存在吗?如果存在,它又在哪里呢?

桃花源真有其境

一千五百多年前,晋宋诗人陶渊明写下了一篇引起人们无限遐思的美文《桃花源记》,在这篇文章里,他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境。很多人在读罢该文后,都不禁会想那曼妙的桃花源究竟是诗人的幻想,还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

有人说,陶渊明家乡庐山的某一座山谷中,就有这样一个桃花源。有人说在安徽古徽州的黟县,也有一座桃花源,且这里的武陵岭、武陵村都与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的描绘非常相似。但是,更多的人则认为,桃花源是在湖南北部的常德市桃源县。而无论取信于哪一种说法,它的前提都是“桃花源是真实存在的”。

湖南桃花源颇有名气,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孟浩然、李白、韩愈、苏轼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如今,这里已然成为一个著名的风景区。桃花源依山傍水,风景独好,桃花源牌坊留下了行人们的欢声笑语,桃花溪水又将人们带到仙境中去。沿着溪水前行,有一大片桃林,让人联想起《桃花源记》中的“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林深处藏有一座古桥,顺古桥望去,有一座小小的古洞。踏进古老神秘的洞穴,前行十步,真如《桃花源记》描绘的那样,眼前“豁然开朗”。不管是“土地平旷”的千丘田,还是“屋舍俨然”的豁然轩,全都如同从画中拓下一般,美艳绝伦。

桃花源的前世今生

据史料记载,湖南桃源县早在汉代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自然风景区。只不过当时,它的名字还不是“桃源”。到了北周时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广为传播,人们才开始将此地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联系在一起,后来竟渐渐忘记了该地的本名,而索性称其为“桃花源”。

唐朝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相对发达,政府开始正式掷资修建桃花源游览区,将县城到水心岸的4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划归其中。这次修建对桃源意义重大,它为桃源定下了大致的风貌。到了宋朝,从沅江畔到桃花山已经形成一个成熟而宏美的建筑群。

不幸的是,历史上的桃源曾遭受过两次十分严重的火灾,一次发生在元末,一次发生在明末。大火烧毁了桃源中的大部分建筑,以至于今天人们看到的桃源多是清朝光绪年间,由县令余良栋组织修建的。余良栋在桃源建起了陶渊明祠堂,并沿着山麓,按《桃花源记》中描绘的那样修筑了亭台楼阁,譬如问津亭、延至馆、穷林桥、水源亭、豁然轩、高举阁、寻契亭、既出亭、问路桥等。

今天,桃花源景区又新开发了桃仙岭、桃源山、桃花山、秦人村等景点,景区面积达150多平方千米,同时还有沅江风景线、战国彩菱城遗址、热市温泉等供人游览。

纵观桃源一地的前世今生,人们会发现,桃花源究竟在哪里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陶渊明的启发下,人们大胆地畅想了一个安宁平和的理想家园,并努力尝试了将这美好的理想化为现实。因为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座桃花源。

真正的桃花源究竟在哪里,是确有其地,还是诗人丰富想象的创造?或许它仍然隐藏在某个大山深处,等待人们的发现吧。

峨眉“佛灯”之谜

顶之上,无月黑夜,舍身岩下千万点绿色光团浮动,在黑暗的山谷中飘忽不定。暗夜里幽幽的峨眉,仿佛有人悄悄点燃了佛灯。难道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万盏明灯朝普贤”?

万盏明灯朝普贤

四川峨眉山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一起,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因对着峨眉峰而得名。峨眉山山高岭峻、林茂草丰,有云海滚滚、飞瀑悬崖,是著名的旅游胜地。而在峨眉山又有一处名为“金顶”的神秘之地。

金顶被人称作“峨眉十景之冠”,它除了风光秀美外,还有四大令人惊叹的奇观:日出、云海、佛光和佛灯。其中,属佛灯最为奇特。

佛灯又名圣灯,是比佛光和海市蜃楼还要难得一见的奇景。它通常出现在没有月亮的深夜,每逢它出现时,从舍身崖上俯瞰,便能看见一片星星点点的绿光。这些绿光好像拥有生命一般将山林照亮,在幽暗的谷地若隐若现地浮动。它们时而汇聚一起,如一大簇发光的莲花照耀着山壁,时而又忽地散开,宛若调皮的精灵。一会儿蹿升至高高的夜空,一会儿低伏至地面。它们为数众多,让人无以计数。它们又神出鬼没,不知什么时候便从林中钻出,又不知什么时候就消失在云间。笃信佛教的人将这充满灵性的峨眉佛灯称为“万盏明灯朝普贤”,传说那灵动的光芒来自过往菩萨的灯笼。但传说终归是传说,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孜孜探索到底是谁“点燃”了峨眉的佛灯。

“佛灯”是谁点燃的

由于佛灯是一种极为罕见的自然现象,科学家们要想亲临其境进行研究实在不易,因此古人们的这些关于佛灯的记载就成了探究佛灯现象的宝贵资料。

有人猜测,所谓佛灯其实就是萤火虫,萤火虫发出的黄绿色光和佛灯十分相似,但是峨眉山的山谷深险如渊,萤火虫的光芒又非常微弱,不可能达到古人所说的“辉灼林表”、“光艳熊熊”的效果。

峨眉山四面十方普贤金佛

有人说,峨眉佛灯是白磷自燃现象。山中多树木,白磷暴露在空气中,在一定环境下便会发生自燃。但磷火大多沿着地表缓缓移动,即便偶尔腾入空中,也远不似古人描绘的“飞行各岭”,更何况,磷火也不会一下子“以千百数”在谷中出现。

还有人说,佛灯实为树木上一种会发光的真菌,当林中的温度和湿度达到一定程度,真菌就会发出光芒。但长在树上的真菌应是静止不动的,又怎么会时聚时散,飞行各处呢?

1981年12月,一个名叫郭宪玉的人针对佛灯现象提出了大胆的假设。曾当过飞行员的郭宪玉认为,佛灯其实就是天上的星星反射在云上的一种现象。峨眉山上气候复杂,空气湿度高,导致星光会呈现出特殊的反射效果。在月光微弱而星光灿烂的夜晚,星光得以透过山间水气,反射在那些高低错落、飘飘忽忽的云上。人站在高处俯瞰山谷,就会看到浮动着的光芒。至于那时而汇聚一起,时而散落开来的光芒,则是反射角度的差异造成的。

但是这种说法仍算不上“尽善尽美”。在山中,星光反射的现象并不罕见,佛灯现象却是几十年都难得一见。同样,中国的高山峻岭有很多,有佛灯现象记载的却寥寥可数。就算人们站在“反射说”的角度思考佛灯现象,也需要解释清楚具体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样的反射会造就佛灯现象。

如今,关于是谁“点燃”了峨眉的佛灯仍没有一个确凿的答案。不过,相信总有一天人们会揭开峨眉佛灯的神秘面纱。

本周热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