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皇家图书馆的归类
以上讲了国学内容的基本构成。那么,国学的主干和枝叶是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我们一般人知道的,主要就是经典文献。这些经典文献最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归纳起来,就是“经史子集”四个类型,也就是通常说的“四部”。这种分类法在唐朝形成,一直延续到近代,算是传统文化最有生命力的分类方法。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四库全书》,就是按照这四个部分的结构完成的。
为什么叫作“经”呢?“经”,从丝,织布时贯穿始终的经线,与交织其间的“纬”相对,引申为恒常不变。所以经者,常也。我们说“经常”两个字,实际“经常”是一个意思。“常”是什么?就是不变、不动。我们学习一门学问,这个“经”就是根本的、不变的,不管时间怎么演变,社会怎么演变,“经”是学术之本。就跟地球上的经度、纬度一样,划定了就不能变了,人要从东半球到西半球去,就不能偏离了它所规定的路线,不然,就会迷失方向。在儒家的经典中,“四书五经”是必读之书,《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称为五经,后来经过历代的发展,又收入了一些新的经典,就有了“九经”、“十三经”的说法,总之,这些都是儒家的“经”。
“史”,就是历史,包括《史记》、《汉书》等历代正史,以及地理志、地方志书等。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一个以史立国的国家,在所有的古代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的历史代代相传,一直延续到今天,是一直活着的文明。而其他的文明古国,其他的文明进程,统统都中断了,现在它们都变成了纯粹的考古。那么,中国人做学问往往也是要以史来证经。“经”上所说的人生的大道理,要通过历史来证明它、检验它的正确性。所以,中国的学问往往是“经史合参”,要把经和史放到一起来学习,一起来思考。光学经不学史容易学成为“迂夫子”,成天的仁义道德、满口的子曰诗云,就跟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一样,成为一个没用的酸腐文人,没办法在社会中立足,没办法建功立业。那么光学史不学经呢?这个人有可能会变得非常狡猾,因为他把社会的方方面面看得很清楚,知道历史的经验教训,知道在社会上什么时候什么东西吃香,什么时候什么东西有危险。一个真正的君子,如果没有“经”作为主心骨,来指导他的精神、指导他的社会实践,他就会出现偏差。所以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上,要经史合参,不能偏废。
“子”呢?就是历史上很有成就的个人作品、个人思想,也可以说是个人专辑。有时候也指政治、哲学、科技、艺术等书籍,不过,依然是以其代表人物的作品为主。这里我们所说的“子”,主要还是指诸子百家,以及后来的一些学问大家的作品和他们个人思想的记录,比如《荀子》、《墨子》、《韩非子》、《文中子》等等。
“集”,就是集合,指古人对一个时代、一个时期或者一种文艺类型的作品集合。比如诗歌里面的《全唐诗》、《全宋词》等,散文集里的《全唐文》、《古文观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