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小学课程
在古书的记载里,古人从八岁开始就要进入小学学习,跟我们现在上小学的年纪差不多。学什么内容呢?首先是日常的洒扫应对之学。“洒扫应对”是小学的内容,小孩子从父母那里出来上小学,首先就要学习打水、扫地、擦窗户、做清洁等基本的劳动;应对,就是要礼貌待人,在班上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与人对答、面对尊长该怎么办、面对外人、陌生人又该怎样应对,这就是“洒扫应对”的学习。在完成了这些学习后,跟着就是逐渐开始学习“六艺”,就是六种生存的基本技能。“六艺”包括哪些内容呢?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礼”是什么?我们现在说文明礼貌,这个也对,包含了这个内容,但它还有更深的内涵,比如祭祀之礼、国之大礼、诸侯之礼等,这些都包括在里面。所以《论语》里有“礼之用,和为贵”的说法,礼最终的目的是什么?是要倡导和谐,以和谐为贵。我们为什么要提倡待人有礼貌?是因为我们要在人群中创造一种“和谐”的氛围,大家相互之间好交流、好沟通,这就是“礼”的基本用处。
当年刘邦带领他的兄弟们,打败了项羽,夺得了天下,建立了汉朝。因为刘邦出身低贱,平日里游手好闲,属于社会二流子一类。他带领兄弟们夺得天下后,习气不改,成天还和兄弟们在朝堂之上胡来,每天仍然是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划拳行令,搞得乌烟瘴气。汉初建立时,几个有远见卓识的儒生就提出朝堂里要有“礼仪”,刘邦同意他们去制定“礼仪”。几个月过去了,礼仪制定好了,又在群臣当中进行了排练,到了正式行“登基”大典的时候,刘邦身穿龙袍,面南一坐,文武大臣从两旁鱼贯而入,依次按官阶排好,然后“山呼万岁”。一下子,刘邦的感觉就出来了,说:今天我才尝到当皇帝的滋味!当皇帝的感觉真好啊!
这就是“礼”的作用。由于秦代“焚书”,礼乐类的书籍被毁,汉初知道周朝礼仪的人就不多了。后来汉朝建立的一套“礼仪”,对汉朝四百年的统治帮助非常大,到现在都有很多人很向往汉代的礼仪。汉服网的那帮哥们儿,那么崇拜汉服和汉代的礼仪,估计就处在学“礼”的这个“小学”阶段。
“乐”是什么呢?乐,就是音乐。古人是要学音乐的,尤其是富家子弟、贵族子弟,音乐是“六艺”之一,必须要学的。音乐历来都是非常重要的君子之学,儒家非常讲究礼乐文化。孔夫子当年因为听到了一段“韶乐”,回来后说“三月不知肉味”。所以,音乐的教化功能非常大。古人必须要学“乐”,人家教书、传授圣人之学,也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一些所谓的道学先生,成天板着个面孔,天天给大家说“仁义礼智信”,说这才对、那样不对;说你要把贞节牌坊立起来,你要缠小脚之类的。不是这样的!古人教学是非常活泼的,是寓教于乐,让人们从音乐里面体会出人生的快乐,用艺术的方式进行人格培养和熏陶。所以,古人“小学”必须要学“乐”。
“射”是什么?古人要保家卫国,要行军打仗,要学射箭、骑马,要学武功,这就是射。不学武功,就是一个很懦弱的人。文弱书生的说法,那都是后人的说法,在汉唐以及更早的时代,哪怕是诗人、文人也是要学武功的。唐朝大诗人李白,他在青年时代就是“仗剑行天涯”;还有啊,大家不要小看孔夫子,他老人家可是文武全才哦!《礼记》中说:“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就是说有一次,孔子在田野上进行射箭的现场教学表演,当时粉丝之多,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像厚厚的围墙一样水泄不通。在《论语》的记载中,还说孔夫子是“手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就是说他老人家只喜欢手持鱼竿钓鱼,不喜欢用网;只射正在高飞的鸟,不射停在树上的鸟。所以,真正经过“六艺”训练的人,哪怕表面上文质彬彬,但一动手都是武艺高强的。这是六艺之中的“射”,它是代表武功,可以保家卫国。
“御”,就是驾车、骑马,就像我们现在学开车、考驾驶执照,这样到哪里去都会很方便。
“书”,小而言之就是看书识字,大而言之就是泛指一切历史文化。你要做文章,或者学习其他的东西,也离不开这个看书识字,当然,关于人文类的各种修养,也都包含在里边了。
“数”,就是数学,算术之学、天文历法这些。要想给人家做账房先生,你就要会算账,要学习打算盘,学习算术之类;要当管家,计算田产有多少亩得用平面几何的知识,计算一堆粮食的数量,得用上立体几何的知识。总之,这个“数”,基本上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理科的知识。
这就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里既包含了理科的知识也包含了文科的知识,还包含了体育的知识。所以从“六艺”来说,古人也是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
古人从八岁开始,逐渐把小学的内容学完,把六艺学完,快的十五六岁就可以学完了,天分差一点的也就学到十八九岁,二十岁基本上都能学完。学完以后,在家族中就要举行“成人礼仪”,古人要“束发”、“戴冠”,表示你已经是一个“成人”了。你是成人以后,就可以结婚生子,对你的家族也好、对社会也好,你就要负担成人所应该负担的责任、承担所应该承担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