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工作局面是怎么打开的:出成绩的员工各有高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5章 职业表情也能启动职场前景

——如果职场需要基本功,职业表情一定是其一

表情人人都有,但是职业表情不是人人都会。我们可以慢慢会,但是我们不可以慢慢才知道。

我曾在以前的书里告诉过大家一个秘密:有修养的老板见到员工常面带亲切的笑容。实际上这笑容里很有内容。老板一看到没本事出成绩又没心思学经验的员工对自己打招呼,就有种想呕吐的感觉,只不过碍于体面,老板才把呕的感觉使劲咽回去的;这一使劲使过头了,让你误会了,因为你看到的是老板呲牙一笑……

5.1 会工作的人都懂职业表情

——你知道吧?表情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阻碍你融入职场

毕业十年内,很多人还不能做到很会工作。这话说出来很多人一定不服。但是没办法啊,不服可以,不面对现实不行啊。

研究发现:会工作的人,都会去修炼一张持续轻松的脸。

这样做最直接的价值和远景是:用自己的表情融化别人的距离感。

这个结论每分钟都可以被证明。只要对比和观察,就很容易发现多数老职场的表情是很有特点的:总是处于随时和别人打招呼的状态。

这个特点虽小但是价值大,顾客会因此少了距离感,客户会因此多了回应,同事会因此多了点交流。

别小看这个简单的特点,要修炼出这个功力没几年是做不到的。

※案例※

我有位同行讲过一个经历,一直难忘。

他二十几岁时在一家外资控股的合资企业做白领。老板是位海归。这位老板追求完美再完美,所以时常会对下属布置大小事情。他接到任务就全力去做。下班后回家也时常忙个不停。

有一天,他忽然发现有个别同事总是推迟下班。他刚开始以为这些人在耍小精明,晚下班挣表现。

慢慢的,他又发现,有的同事中午吃完饭时常走来走去。他不明白别人为啥不趴在桌上休息一会儿,为下午养精蓄锐。

有一天他听了堂职场讲座。看到讲完课后有些人围着讲师聊来聊去,他也凑过去。猛然他发现一件事情:这个讲师和大家私聊的话题,好像比课堂上讲的更有实战指导。

之后他领悟了一个道理:

最实用的东西往往在交流中才会听到。

于是他明白了他的同事为何晚下班,为何休息时间时常散散步,为何彼此之间经常找些话题说说笑话。因为这里面有一个外企文化,也算是职场的一个应用法则:

老职场在接受领导的工作安排后,还会做另一件事情,就是想办法摸清楚领导对自己、对工作的真实意图。

受这个领悟的启发,他也时常晚些下班,有时和加班的同事一起订饭。

可是他觉得没有抓到与领导、与同事更多交流的机会。

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自己真的不善于和人打交道吗?

后来他观察别的同事的表现,观察多了,才发现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发现了问题立即改,效果也立竿见影。

吃饭前老板会时常走到大家跟前,和谁的目光对上了就会和谁聊几句。于是他就让自己的脸上也挂上随时和别人打招呼的表情。

中午休息的时候,他也不再趴在桌上,或者拿张报纸,泡杯茶像个官僚老爷一样看半天;他也带着随时和别人打招呼的表情,四下走动一下,这样就很容易碰到机会跟同事和领导聊上几句。

这段经历对他影响很深,不然他做了培训工作后,不会时常对一些初入职场的人做这个提醒。

我们总结后发现:多数领导都是在随意交流中,才被引出真实想法的。交流多了,话带话,心思就被带出来,这一点很值得努力工作的人深思。接到任务后,不知道领导的真实心思又要埋头苦干,这样的收获常常会有苦劳没功劳。

所以我们一旦缺少这种动力,就等于我们只属于工作圈,不属于升职圈。

5.2 “新职场”的表情最容易存在的问题

与老职场形成鲜明的对照,进入职场几年内的员工,很多人对职业表情没什么概念,于是很容易出现两种和顾客、同事拉开距离的表情。

第一种表情叫“木头”。

我们觉得自己的表情没问题,可是别人觉得有距离。同事迎面走来,习惯性的用眼睛在看我们,可是看到我们的眼神在游离,于是人家心里就会说:“这人不是很好相处。”接着,主动和我们打招呼的兴趣就少了。

有的老员工和我们打了招呼,看到我们回应的表情很客套,就没有了和我们多说两句的动力。于是,一来二去,我们就和老员工的感情拉开了距离,人家有什么新消息也就不可能很快传到我们耳朵里。

第二种表情叫“慢半拍”。

这时我们依然觉得自己的表情很自然。可是,同事却觉得和我们说个话,打个招呼比较“生份”。

造成这种印象只是因为两件很小很小的事情:

别人乐呵呵地迎面走来,用眼神和我们打招呼,可是连看几眼后,我们才会给人家笑容。这个时候再谦虚、再亲和、再礼貌都晚半拍啦。

别人乐呵呵地过来,表情和声音一起送过来,我们觉得这个人不错,很好相处。可是人家不这么想,因为人家发现每次都是人家先打招呼,我们才有回应。于是人家心里就不知不觉中多了个声音:“凭什么老让我先招呼你?好像咱上赶着和你拉近乎似的?你以为你算老几?”

我做过的培训很多,培训中接触过两位学员的例子很有启发作用,因为对比度很高,所以很容易让我们理解到“职业表情”是个什么意思。

※案例※

一位学员长着一张名叫“我的心情”的脸。

他觉得自己这张脸没有丝毫错误——我的人生我做主,所以我的表情直通我的心情怎么了?碍着别人什么事情了?

因为这个观念指导着他,于是他在职场里轻松地工作着。到了上班时间就上班,到了月底就拿工资,日复一日,月复一月。

可是忽然有一天,他发现问题出来了,似乎问题还有点严重。

原来他发现自己的一些同事和自己不一样,人家知道的事情总比自己多得多。而且一些同事之间有点啥事情就会相互传递,可是基本上没人对他嘀咕两句。

有一天,他一边工作一边忍不住哼了一两句小曲,有个同事小声对他说:“你怎么还哼?中层干部例会上都点过你的名了。”他大惊,那个同事很奇怪:“你怎么会不知道?这事情谁不知道?点了好几个人的名,就有你。”

我听到他的咨询,给他讲了“职业表情”这个观念。

他这才意识到自己虽然进入职场了,可是自己的表情却还停留在职场大门外。接着讲了另一个学员的故事给他对比。

另一个学员长着一张随时带笑的脸。

谁看到他,他的眼睛都在你之前先对你笑了。

眼神一对上,他那带笑的声音就紧跟着送进了你的耳朵。

公司里的很多人都会随时和他嘻嘻哈哈几句。他也时常会在吃饭时、工作交流时和对方嘻嘻哈哈一两句。

有一天他突然换工作了。因为有人提前告诉了大家一个消息:有领导对他所在的策划部牢骚很多;之后又有人告诉大家老板在为策划部寻找新领导了,来的领导会挂着副总的官衔,实际上是个策划部经理当“老子”来了。他一想经理头上多了个老子,那他们这些文员头上不就多了位“爷”,于是他就意识到这里工作不好干了,再接着他就赶在副总当爷前先告别了“孙子时代”,到一家广告公司上班去了。

为什么这两个学员都是新员工,第二个学员的耳朵却比第一个灵很多?

我分析其中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与人交往的态度帮了他的大忙。

我从事职场培训和咨询工作这么久,发现多数人都是工作好久才发现职场里是有一个个人际关系的圈子存在的,也才知道很多内部信息和小道消息都只在圈子内迅速传播。因此圈子里的人就多了双顺风耳,圈子外的人虽然会在一起工作,可是耳朵与外界之间就像多了一道厚厚的隔音墙。

毕业生到了职场的头几年,都会以为认真工作是最重要的,好好听领导的话是最重要的,其实还有第三个最重要的工作点:融入别人的人际圈和形成自己的人际圈。

于此我们就知道了,早点知道职业表情相当重要。

说到这里,再傻的人也会聪明起来:原来上班的第一件事不光是给领导好印象,也要持续给众多同事好印象。给领导的好印象,这个道理谁都懂,但是给同事持久的好印象却是很多人无心去做,或者根本没意识去做的,于是相对起来,给同事好印象就成了毕业生进入职场一件重要的工作内容啦。

针对这种情况,对低头找出路又没一技之长的人来说,就多了一堂职场的必修课:“职业表情”。如果要给职业表情下个定义,那就是:

在别人看到自己的那一刻,自己的笑容和带笑的声音已经准备好了。

提示

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似乎也容易,但是能领悟到、能做好的普通员工真的不多。

5.3 看到你的表情就有距离感,你还做什么业务?

——什么样的表情能融化客户的距离感

工作后,好多人不得不做业务。做业务中好多人会感叹:与人打交道好难。

你是不是正处在这种心情里呢?

我的一位同行遇到类似的问题就喜欢说:“当然难。不难的话,做业务不等于捡钱了吗?”

我的另一个同行喜欢这样说:“做业务的人都知道提成这个词,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提成的另一个名字叫‘这个工作有难度’。”

客户凭什么那么快接纳我们?客户可以和老板一样板着一张脸,我们不得不接纳;但是,如果我们也“牛”,掌控不了自己的表情,甚至不经意间展示出客户不喜欢的表情,那就等于和客户拉开距离啦。

如果你也处于这种状况中,这里提一个经验之谈:

感觉比语言快十倍。想靠语言拉近乎的人如果没有让人舒服的表情,自己的语言就像带着大棉手套打拳击,力量总不够大。

※案例※

十几年前,我的一个学员从普通中专毕业,进入了工厂三班倒。他很想转入销售行业,但是厂里的业务岗位都被老业务占着,有空缺也是有关系的人先占上,闹得他心里一天到晚都在给那些有裙带关系的家伙们开批斗会。

他好想改变,一个月那点钱和女友一起花,实在是花不出一点浪漫的“钱景”。

工厂里没出路,他就只好去外面应聘。他和我说:“我骑着自行车,骑了快一个小时。就快到了,下雨了。我赶紧把领带摘下来,把白衬衣脱了,装在袋子里,光着膀子骑到应聘地点,找个没人的地方用纸巾擦擦。然后打扮得人模狗样地进去应聘。”

他应聘了几次,终于可以在业余时间替一位老师做业务,不拿工资拿提成。这位老师一边上班一边代理着家乡一家药厂的中药,老师当然要找一些肯干的人去推销,可是拿不出工资来谁肯干?于是这机会就落在了他的头上。

我这个学员就来咨询销售怎么做。我和他说:“正好没工资,你也没压力。就把医生当作校友、当作老乡、当作小朋友快乐地唠嗑。”

他去了。他对我说:“有机会就快乐地唠一唠,没事就找机会去和人家快乐地唠嗑。”

这个业务他没挣到什么钱,可是他再接第二家公司的业务时,之前的努力开始起作用了。

现在他有了自己代理的产品。

我每次见到他都觉得他的表情和语气又多了变化。我就把自己的感觉说出来。他说:“没错。我也觉得我每过一年就又多了些新表情、新语气。刚开始做业务时,我是个很本色的小伙子,平时和朋友有多少热情,有多少玩笑,我也跟医生热情、玩笑。于是有些小医院的医生就很喜欢我,我以为我很牛。

后来到第二家公司做业务,有些大医院的正儿八经的医生根本就不正眼看我。那些大医生当权威当惯了,若缺少恭敬的话,他们就会不想搭理你,我于是就恭恭敬敬。可是这样一来,就多了死板。后来我发现这些医生也是人,也一样喜欢和轻松快乐的人打交道,于是我就找回了自己的本色,先恭敬,再加进热情和快乐,找到机会我就逗他们笑一笑。

又到后来,我需要和医院药剂科的人打交道,和一些领导打交道,发现我那一套又有问题了。这些人有时候会挑刺,会说一些尖锐的话,我开始不知道怎么恰当应对,后来发现有些老江湖是用一种特殊的笑声和表情来与客户周旋,缓解气氛。”

说着他就做出了那种特殊的笑:脸上的表情纹堆积成一朵花,笑声从嗓子眼里发出来,很愉快、很积极,声音不大不小。

我说:“你完全被改造成商人了,我还是比较喜欢刚认识时候的你。”

他说:“我还是喜欢现在这个样子,挣不到钱我玩不转生活和工作。”

提示

有不少人做业务时始终学不会“持续笑呵呵”。不会笑呵呵,是因为没弄明白持续笑呵呵带来的价值和前景,可是他学到了而且做到了,接着还把笑呵呵开发成了做业务拿订单的能力。

“持续笑呵呵”这五个字是业务员的“水”。水是用处最多的“溶剂”,有了它,很多尴尬、唐突等常见的业务小障碍就会自动被溶解。也许作用不明显,但是如果业务员没有修炼出这个本领,那么肯定会把很多事情都做得干巴巴,使进展变得干涩。

我和一些同行说到过这个案例。一位同行说:“这个案例说通俗点,就相当好理解了:客户和顾客是特殊的人,他们是经常要被各种好听的话和好看的脸色包围的人,于是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一个‘臭脾气’,一看到表情生硬的人心里就会自动反感。想想看,人家都心生反感了,我们之后的努力当然就要和“事倍功半”紧密拥抱,和“事半功倍”无缘无份了;如果你问问初作销售的那些人,会发现他们对这一点的感受无比深;客户还有个臭脾气,有些客户知道自己在企业里的份量,所以他一旦不喜欢和他接触的推销员、企业内勤,他会私下里和老板说,这就等于给我们打了小报告,而这个小报告老板一定是要听的。”

5.4 与领导共事需要的职业表情

工作几年内,不少人都会遇到一个心理困惑:

我一直很彬彬有礼的样子,可是和同事、领导之间总感觉隔着东西,别人和我说的话老是不多,总是浮于表面,好像缺少与我进一步熟悉的动力。

提示

如果领导缺少这种动力,我们就很难知道领导的很多真实想法。

如果你正处于这种困惑,这里分享一个经验之谈:经常对着镜子,检查一下自己的表情,试着和镜子里的自己多打打招呼。

经常看看别人的表情,对比一下,这两个步骤做多了,困惑一定有答案。答案由心而生。

※案例※

说到与领导的表情态度,就想到了培训行业里常要提到的经典故事。

有一天,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偶然坐一部员工电梯上楼。电梯里只有一个人。

客套打了招呼后,那人就眼看着天花板,等着电梯一层层上。

松下问一句,他答一句。松下不说话,他也不说话。

到了十五层,松下要下电梯了。他按住电梯的开关,和那个员工说:“请问你在松下做到了什么职位?”

那人说:“课长。”

松下问:“请问你在松下多少年了?”

那人说:“十五年。”

松下说:“松下有海内外员工十六万人。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做了十五年的员工至少都是分公司的社长。你不好奇吗?你为什么十五年只做到了课长就升不动了?”

那个员工答不上来。

松下说:“如果我没有和你一起坐了一路电梯,我也会为你十五年只做了课长而没有随松下一起水涨船高而好奇?可是一起做了一路电梯后,我知道了答案。”

这个例子透露出很多职场的规则:

一,如果你没有主动交流的表情,你就不会抓往很多机会去与员工充分交流;交流少的人工作思路一定会有问题,对工作思路时常有问题的人,哪个高管还会用心栽培呢?有栽培你的精力可以栽培好几个更懂得主动交流的人。

二,在大领导眼里,从主动交流的过程会看出员工平时工作的努力程度,交流的东西是不是工作的要点?交流的东西是不是表面客套?这二者一对比,就知道这个人平时对工作用了多少心,这个人的职业性格是什么等等。

如此可知,有一个主动交流的职业表情是多么重要。

提示

给领导一些主动交流的表情是职场发展的重要法则。老职场对此都很重视。只有经验不足的人才会傻呼呼地一味埋头苦干。

那么,与领导共事需要的职业表情是什么?

最好掌握的一个方向是:

看领导经常讨厌什么表情。

这里告诉大家,员工的表情最容易出现的一个漏洞是:听领导说话时,我们那张本来生动的脸像是被地心引力拉着,领导的话每多一分种,我们的表情就少一分。

天呐,这个问题可就大了。

越大的领导越喜欢对下属说教。说教时,领导心里的一个不舒服会很快就升了起来,因为他眼里的听众表情越来越少,弄得领导越讲越没活力,越想生气,最后长话短说,轻松的语言也变成了生硬的表白,听得我们心里也很不舒服。

提示

如果对职业表情多研究一点,就能给职场前景加分,因而这个职场现象是很值得多了解、多体会的。

我们有一个同行对这个主题很有研究,他说:“很多人好傻。总是忘了领导有一个疲倦的嗓子。想想看,领导一天要讲多少话?所以当他有机会跟下属分析工作时,嗓子已经很累了,声带已经疲劳了。这个时候,领导再看到一张毫无表情的脸,他岂不是越讲越没心情?如果工作不能不讲完,那他和我们的谈话基本上就是处在心情越讲越不愉快的状态中进行的。任务布置完了,他对我们的好印象也消耗完了。有些人似乎很精明,知道领导这个心思,于是领导一边说,他就一边嗯。可是有人精明过头了,他嗯的次数太多了,在领导最担心他做不好的话题上,他也来一个轻易的嗯,这就会让领导更不高兴。

领导现实得很,普通员工不太知道领导有个“臭习惯”:

领导因为在台上老讲话的原因,或者是老和客户打交道的原因,或者是阅人无数的原因,所以一看到新员工的表情,基本上就能猜测出这个人的“职场素质”是“幼稚型”还是“老油条型”,还是“半生不熟型”。

提示

可以说越是老职场,脸上的职业表情越多、越纯熟,不然老职场怎么又被称为“老江湖”呢?

所以身在职场,多研究些别人脸上的职业表情才会进入深层次的职场。

说到这里,就给本章内容做个小结——很多人都知道“第二张脸”却不一定知道“职业表情”。

很多普通员工会说:“到了社会,那些职场单纯的人容易吃不开,吃得开的都是见人讲人话,见鬼讲鬼话的那些人。”因为这类说法被学生普遍接受,于是大家也自然而然地会认为“毕业后混得好的人都要先有第二张脸,把真诚留给家人、朋友、同学,把满脸笑容、亲切热情留给客户、老板和同事。”

这些讲法都有些道理,但是不全对。

说不对,是因为有些单纯的人会被这些说法吓到:“到了社会上,为什么一定要这样?我最讨厌笑面虎,我最不会陪人说好话露笑脸。天呐,我以后工作了,那人际关系岂不就糟糕了?”

因为普通员工中有这样那样的观点,所以有必要引入些专业的观念,让大家对职场有个清晰而客观的认识。

我在培训咨询中提到职业表情时,第一次听到这个概念的人有的会偷笑,觉得好玩,有的还相互做个表情给对方看。

有这样的感觉可以理解,新员工和没毕业的大学生一样,表情是自由的。当然大学生也有表情不自由的时候,就是做学生干部需要面对老师时,在台上表演时,感情上有追求时。但是总的说来,学生和商人是一样的,商人被钱控制了,被目的感控制了,被工作压力控制了,为了实现这些,他们只好像演员一样学会了根据场合控制表情。

如果你说你不做商人,对“职业表情”无所谓,那接下来从客户的需求里,你一定能感觉到“职业表情”是一种工作素养,而不是单纯的“第二张脸”。

工作后,很多人是要做销售才能找到饭碗的,开发客户拿订单,说服顾客买产品;这部分学生的数量可不少啊,有资料统计,至少占就业市场的三成。

很多人虽然是写字楼里的白领,可是工作上依然要面对一些特殊的人,这些人不属于公司,但是对公司发展有影响,比如做对外公关、做接待、做培训,再比如数量庞大的宾馆饮食业的服务人员。

这些岗位的工作性质各有差别,但是有两样东西是相同的。

一,顾客和客户是需要我们留下好印象的,是需要我们在最短时间内留下好印象的,是需要我们最好能在见面的第一时间就留下好印象的,是需要我们的表情不给对方任何陌生和讨厌的感觉的。

二,我们面对的顾客和客户在老板眼里不是普通人,而是企业的衣食父母,重要的客户更是老板的心头肉;我们的领导需要我们做到第一点,我们的业绩需要我们必须把第一点当成工作素质来锻炼,因为我们需要别人发薪水,别人需要我们有出业绩的能力,于是我们不敢不选修“职业表情”这堂课。

因为职场里存在这些“现实”,所以职业表情成为工作数年内的员工必须选修的职场课是一点也不多余的,不是可有可无的。

也正因为职场里对“职场表情”有这么多需求,于是服务业的培训里才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咬着筷子练微笑。

你看很多空姐甜美和适中的微笑,觉得很舒服吧,这时如果把一根筷子放到她的牙缝里,她都不用做任何脸部的变化,正好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