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写在前面的话

《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国际经验与启示》一书即将面世,这是一项历时四年多且凝结了多名科研人员心血的集体研究成果。在此做一个简要的交代。

本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创新工程项目“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国际经验与启示”的最终成果。该项目于2013年立项;2015年底结项,被鉴定为优秀成果。结项之后,课题组经过一年多的修改和补充,至今终于面世。本项目在2013年由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际共运部主任刘淑春研究员担任首席研究员。2013年底刘淑春研究员退休后,2014~2015年,由国际共运部副主任潘金娥研究员担任该项目的首席研究员。该项目成员以中国社科院马研院国际共运部的研究人员为主,为了使研究成果具有全面性和完整性,课题组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的著名东欧问题专家马细谱研究员参与进来,负责撰写东欧各国的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还邀请了精通老挝语的时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马研系硕士研究生的谢泽鑫来撰写老挝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一章。

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先后几次邀请了多名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学科领域的著名专家前来指导,他们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崇富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徐世澄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陈之骅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主任金民卿研究员、赵智奎研究员,中央党校科社部原主任胡振良教授等。专家们对该项目的理论意义、概念界定、研究范畴、逻辑结构、核心内容以及结构框架等进行了悉心指导。此外,利用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学者前来北京出席第一届“社会主义国际论坛”之机,课题组还邀请了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副院长范文德教授、哲学所阮才东所长、老挝国家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坎蓬博士、朝鲜金日成综合大学金龙镇等专家参加了课题的座谈会,各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对于本研究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开拓了研究视角。在课题结项时,赵智奎研究员、中央党校科社部的门晓红教授、中央编译局的许宝友研究员,对本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也对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刘淑春研究员对俄罗斯和东欧部分的内容进行了认真审核并提出修改意见。对于以上各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课题组都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充分的吸收。因此,本书最后展示出来的,不仅是各部分执笔人的研究成果,还包含了很多专家和前辈们的思想精华以及对本课题的关爱和期望。在此,课题组对上述各位专家和前辈高屋建瓴的指导意见和真诚的关爱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实际上,本课题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研院的一个创新项目,在论证设计之初内容分为三大板块,即:苏东社会主义的历史追问与反思;现实社会主义的探索与争鸣;欧洲、拉美资本主义的替代选择等。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最终把三个板块的内容融为一体,整合成目前的书稿内容。其中,苏联和东欧各国的马克思主义本土化重点阐述其历史经验与教训,对于越南、朝鲜、古巴、老挝这些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则重点介绍其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而对拉美21纪社会主义则做拓展性介绍。关于欧洲共产主义的研究内容,实际上已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研院国际共运部的庞晓明副研究员、李凯旋助理研究员分别对德国、法国、英国、奥地利和意大利等国的情况做了一定的研究,但因成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而未能纳入本书中,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最后,本书能够以现在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们要由衷地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祝得彬副编审的大力支持,他亲自为本书申请了出版经费!还要感谢匿名审稿专家的认真审核,感谢本书责任编辑王小艳对本书一丝不苟的编辑和校对!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课题组成员都已尽力而为,但是由于该研究内容涉及面广,而且有一些问题学界一直存在各种不同意见,因此我们相信,本书还有很多不到之处,错误和遗漏也在所难免。真诚欢迎读者们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对于本书各章节的内容,执笔人文责自负。

本书写作分工如下:潘金娥(中国社科院马研院国际共运部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负责全书统稿工作,并撰写第三章、导论部分内容、第八章部分内容;潘西华(中国社科院马研院国际共运部国际共运史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负责撰写导论主要内容;康晏如(中国社科院马研院助理研究员)负责撰写第一章;马细谱(中国社科院俄欧亚所研究员)负责撰写第二章;贺钦(中国社科院马研院国际共运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负责撰写第四章、第七章;荀寿潇(中国社科院马研院助理研究员)负责撰写第五章;谢泽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助教)负责撰写第六章;孙应帅(中国社科院马研院国际共运部国际共运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负责撰写第八章主要内容。刘淑春(中国社科院马研院研究员)于2013年任创新项目首席研究员,主持课题论证和框架设计。

课题组

2017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