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决胜全面小康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小康梦激荡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两个目标:一个是“小康梦”,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是“现代化梦”,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清晰地表达了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公共夙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小康梦是中国梦的一部分,是中国梦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中国梦中最贴近老百姓生活的一个梦想。

一 中国梦是当今中国的精神旗帜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梦”这一理念。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提出,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成为中国人民进军的号角。

(一)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梦

国家富强,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首要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近代以来中国人遭受帝国主义欺凌的惨痛经历,弱国无外交的现实教训,贫穷落后被动挨打的屈辱历史,激发出中国人对国家富强的强烈渴望。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梦,国家富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中国只有成为强国,才有实力和底气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今,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党的十八大再次重申了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也多次做出强调性解释。概而言之,我们的国家富强之梦,就是到2020年,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构成了现阶段“中国梦”的基本图景。

(二)中国梦是民族振兴梦

国家不富强,就会被人欺侮;民族不复兴,就无颜担当龙的传人。早在10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就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这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复兴观念的开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的伟大梦想和共同愿望,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简单地重寻昔日的荣光,而是要让曾经饱受列强欺侮、目前尚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经济发展、政治昌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到21世纪中叶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党的十八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升华为“五位一体”,标志着中华文明格局开启了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更高阶段演进的新里程。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文明的复兴与中华民族的振兴,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三)中国梦是人民幸福梦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中国梦就是人民的幸福梦”,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强调,必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圆“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而提升全社会的幸福指数。新中国让中国人民“站起来”,改革开放让人民“富起来”,新世纪我们国家要“强起来”。正是国家民族的强盛,才让人民的幸福有了坚实依托;个人梦想的日益丰富,说明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国家富强,就是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强,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大,人民生活富裕,生活幸福感强。中国梦的依靠在人民,发展也在人民,而个人之梦也只有寄托于国家之梦、民族之梦,梦想才能成真。

二 小康梦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

小康梦是最贴近老百姓生活的一个“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基础、关键一步。全面小康和民族复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两个相互联系、交互交融的阶段。我们今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就是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我们向着实现中国梦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一)新时期治国理政的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第4页。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起,在邓小平的倡导下,建设小康社会就应成为中国人民的一个跨世纪的理想和行动目标。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为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党的十八大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标志着我国已进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最后关键阶段。应当说,从实现“总体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梦”注入了更多实实在在、鼓舞人心的内容。

“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里。历史和人民既赋予我们重任,也检验我们的行动。”习近平总书记的庄重承诺,展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担当意识和奋斗情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系统总结建党90多年、执政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做出的战略选择和主攻目标。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规划,从现在时间算起到2020年,已不足五年,时间紧、任务重;从地位和作用上看,它是承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战略,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与民族复兴的关键一步,意义重大。可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直面的“第一个历史重任”,汇集了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期待与厚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继往开来的责任担当,在党的治国理政战略布局中具有龙头和引领作用。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要战略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总揽全局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国家的发展水平就会迈上一个大台阶。我们要聚焦于这个战略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它们一个都不能缺。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不全面从严治党,党做不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也就难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从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科学规划看,小康社会所有指标体系构建应当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大建设的目标细化,应当比较科学、有机、完整地反映出“五位一体”总要求。现代化的发展轨迹表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要义是“建成”。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处于决定性阶段,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这就要求我们增强改革紧迫感,破除利益藩篱,既要与改革机遇赛跑,更要超越改革危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习近平强调,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顶层设计,实现这个奋斗目标,落实这个顶层设计,需要从法治上提供可靠保障。历史深刻启示我们,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要保证国家统一、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市场统一,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必须秉持法律这个准绳、用好法治这个方式。只有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才能顺利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也只有全面依法治国,建立规则秩序,推进公平正义,实现全面小康才有制度保障。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只要把执政党管好、治好,中国的现代化就有了强有力的政党力量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大有希望。中国共产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任,只有全面从严治党,锻造领导核心,提供政治支撑,实现全面小康才有组织保证。

(三)“三步走”战略的重点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直是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正确地反映了我们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进程,意义非常重大。“三步走”战略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提出的第一个现代化发展战略。1987年,邓小平同志完整概括了“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同年,“三步走”战略写入党的十三大报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〇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在“三步走”战略指引下,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到2000年,我国总体上步入小康社会,“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如期实现。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新阶段。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七大报告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一步细化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并把目光投向更远的民族复兴愿景。党的十八大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入最后的关键阶段。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是对“三步走”战略的重大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一步,是“三步走”战略的重点。

(四)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民族复兴,指的是一个民族恢复历史上相对的兴旺发达,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在什么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中国人长期探索的根本性问题,经历了长期的过程。酝酿纷争肇始于民主革命时期,基本确立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际,发展完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其基本结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道路;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领导力量;和平发展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方式;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与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距离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近。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成为我们到21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一步。具体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包含了许多方面的目标。一是经济指标,既有国家总体的经济发展指标,也有行业、区域的具体要求,更有人民生活质量的详细指标,是全面小康指标发展完善“全面性”的最为显性的指标;二是进一步完善突出了政治文明建设方面的目标;三是完善了精神文明建设和科教文化发展方面的目标;四是进一步深化了社会建设方面的目标,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五是突出了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目标。总而言之,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全面小康,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提高外,还特别注意人民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经济小康、政治小康、社会小康、文化小康、生态文明小康五个方面结合起来的小康社会是我们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也是我们为实现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三 “四个全面”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指引

2014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江苏省调研考察时提出“四个全面”的思想,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形势下治国理政新的战略思考、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部署,不仅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而且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方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指引。

(一)“四个全面”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总布局

“四个全面”是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方略的顶层设计,涵盖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准确把握了我国发展的新阶段新特征,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更健康、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全面深化改革,适应了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新期待,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为实现中国梦增添了新动力。全面依法治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护航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全面从严治党,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四个全面”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辅相成、同步同向,具有宏大的全局性、科学的系统性、创新的协同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总目标的两个轮子,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各项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只有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才能引领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呈现出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丰富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规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可以说,“四个全面”,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如何解决“桥或船”的问题,为我们实现中国梦确立了路线图、任务书、动员令,是引领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总布局。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中居统领地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也是重要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目标。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还是全面从严治党,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从邓小平当年提出“小康之家”的伟大构想到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我们对“小康社会”梦想追逐的进程,也表明我们追梦圆梦的阶段性目标不断向前迈进。党的十八大对“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又作了新的提升,增加了更高的要求。一是经济发展方面,强调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再翻一番(过去的10年已经翻了一番);二是政治进步方面,强调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法治政府基本建成;三是文化建设方面,强调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四是人民生活方面,强调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五是生态环境方面,强调建设美丽中国,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民生兜底、保障全覆盖、改革发展成果真正共享的小康社会,是能够体现全社会意愿要求、找寻到最大公约数的小康社会,是实现经济稳健增长的同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战略的奋斗目标,在“四个全面”中居统领地位。其他“三个全面”要始终服务于这个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不竭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引领和规范,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

(三)以“四个全面”谱写实现中国梦的新篇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总结我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探索新实践的重要成果。一方面,从历史的发展脉络来看,我们党在全国执政60多年来,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接力奋斗、不懈探索所积累的治国理政丰富经验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历史前提。另一方面,从当代中国的现实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集中体现了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法治国家建设进入新的征程,从严治党进入关键阶段,“发展起来后”与“欠发展”的各种问题交织叠加,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各种挑战不断凸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党中央适应我国发展新要求,站在时代前沿进行的战略思考、战略谋划、战略部署。“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确立了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行动纲领,对如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勾画了清晰的“路线图”,使我们的前进方向更加明确,发展布局更加科学,战略举措更加有效,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提供了基本遵循。

如果说“四个全面”是一个伟大的系统工程,那么实现中国梦则是更加伟大的系统工程,在这伟大的系统工程中,有许多棘手的矛盾要处理好,有许多错综复杂的关系要理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设定了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和主攻目标,为中国改革设定了清晰的方向,是中国进入发展新阶段后的领导方针,它不仅能够为实现中国梦理顺关系、落实任务打好坚固基础,更能为实现中国梦攻坚克难、找到抓手奠定坚固基础,是推动实现中国梦的蓝图。

四 “五大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遵循

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是贯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灵魂和主线,是引领发展实践、开创美好未来的一面旗帜。

(一)“五大理念”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特征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特征的深刻把握,它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阶段性,凸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构的系统性,展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的持续性,杨章文:《“五大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的基本遵循》, 《党史文苑》2016年第8期,第64~66页。将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从时间上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中的一个阶段性的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入决胜阶段的重要体现。我国制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目标要在2020年实现。而2016年至2020年是党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决胜时期。“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这一时期有了更深刻的含义与更突出的地位。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着力解决的是发展动力问题;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着力解决的是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着力解决的是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着力解决的是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着力解决的是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这五大发展理念,主题主旨相通,目标指向一致,共同构成了开辟未来发展前景的顶层设计,统一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统一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

从空间与内容上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涵盖国际与国内、沿海与内陆,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系统性目标。“五大发展理念”也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系统性建构的重要体现。创新发展是“十三五”时期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驱动因素,是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全面发展的根本支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动力;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全面”的重要保证,是提升发展整体效能、推进事业全面进步的有力保障;绿色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选择,是通往人与自然和谐境界的必由之路;开放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总结,也是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共享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的所在。“五大发展理念”充分展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思想、观念与蓝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

(二)“五大理念”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路径

“五大发展理念”不仅深刻把握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特征,也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路径。坚持创新发展,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坚持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开放发展,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坚持共享发展,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三)以“五大理念”领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发展理念来自发展实践并指导发展实践。“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理念,契合我国的发展实际。“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决胜阶段,也是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夯实基础的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将理念的软实力化为发展的新动力。

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张高丽:《坚定不移贯彻五大发展理念 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人民日报》2015年11月9日。一要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二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基础设施、网络经济、蓝色经济等领域创新发展,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拓展发展新空间,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三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建设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发展,构建新型制造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全面发展现代服务业。四要深化科技等相关领域改革,强化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造就一批又一批领军人物和创新人才。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一要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继续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加快构建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二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着力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三要坚持深度融合、良性互动、相互协调,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以信息化牵引产业结构升级,通过信息技术和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以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以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夯实工业化、城镇化基础。四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一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和自然岸线格局。二要推动低碳循环发展。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进,积极发展节能产业,加快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实行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工业污染源必须全面达标排放,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千方百计确保食品安全,加快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四要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对重要生态区、脆弱区,要合理退出人口和产业,降低经济活动强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五要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标准体系,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推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严格生态环境监管制度和政绩考核制度,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引导、规范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

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一要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各有侧重的对外开放基地。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放宽外商投资准入限制,支持企业“走出去”,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二要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保持外资政策稳定、透明、可预期,健全有利于合作共赢并同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促进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三要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以“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以企业为主体,实行市场化运作,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四要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促进共同繁荣发展。提升港澳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深化两岸农业、文化、教育、科技、社会等领域交流合作。

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一要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起点公平和机会公平。增加财政转移支付,重点向中西部、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兜住兜牢人民群众生活保障底线。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二要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情况,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扩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覆盖面,因地制宜解决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衔接,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三要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就业,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