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社会(第二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观点荟萃

新兴媒体的崛起不仅对传统媒体的存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而且还对传统的新闻学、传播学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学术挑战。中国许多传播学者很早就敏锐地意识到,虽然我们成功地引入了传播学理论,但多年来一直基本上处于介绍和解说的水平,离本土化的要求还差得很远,离中国化的要求差距更远。

——尹韵公(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我曾经用三句话定义过对新媒体的理解:1.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广播相对报纸来说是新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来说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来说是新媒体。2.新媒体是一个时间的概念。在一定时间段内,总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媒体形态。200年前的报纸、100年前的广播、50年前的电视和今天的计算机网络代表着不同时代的新媒体形态。3.新媒体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不会也不可能终止在某一固定的媒体形态上,新媒体将一直并永远处于发展的过程中。

——熊澄宇(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微博作为“个人信息即时共享综合平台”,正在深刻改变中国社会。作为促进社会民主开放和社会健康平衡的一个重要手段,不能用“文革”的手段或“文化原教旨主义”逻辑去对待微博中出现的不太符合官方口味的内容。“微博辟谣”是个伪命题,微博的本质精神是平等参与、营造合意。总的来说,微博利远大于弊。

——喻国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媒体融合的转型期是一个丰富的发展机遇与制度建设相对空白相互交错的时刻,在这个时刻中,原来约定俗成相对稳定的规则面临重新洗牌,而许多问题便容易集中体现出来。媒体转型期对于新闻专业主义和道德来说,既是一次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融合新媒体的转型期中应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及把握道德底线。

——范以锦(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霍慧(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历史将证明:微博的诞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意味着一种新文化和新生活的出现。只有那些与这一时代的标志性媒介微博相匹配的人和事物才能获得飞速发展,而那些与之不匹配的或相抵触的人和事物将因此而受到损害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了解、熟悉和亲近并善用微博将决定我们的未来。

——邵培仁(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教授,浙江大学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当微博客对网络信息传播及整个传媒格局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时,专业媒体必须主动出击,其中,将微博作为媒体的一个新的营销和传播平台,是媒体机构利用微博的一种主要方式。媒体微博有三个主要功能,即形象塑造、关系建设和公共信息服务。

——彭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微博的社会意义在于推动社会的民主化,促进企业营销,有助于公民社会的形成。但是,微博亦是一把双刃剑。微博已经走过了知晓、劝服、决定、确定四个阶段,正步入下降阶段。

——匡文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网络问政对于推动当今中国政治沟通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创新政治沟通方式。网络环境促使传统的科层制沟通转向扁平制沟通方式,极大缩短了政府和民众之间的沟通距离,使得政府形象更具亲和力。二是拓宽政治沟通通道。网络问政改变传统单一通道的信息传输机制,建立多通道信息传输体制,弥补传统政治沟通时间长、成本高、互动不足的缺陷。三是扩大政治沟通范围。

——钟瑛(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 罗昕(华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系副教授)


互联网传播具有互动联动、去中心化的特点,对全球信息的单向传播、集中化传播格局形成了直接冲击。随着互联网传播的深入发展和不断演变,以博客、播客、维客等为代表的第二代互联网传播模式勃兴,使得力量较弱的媒体甚至个人随时都能面向世界发布信息、传播观点,影响舆论的能力增强;使得传统的国际信息传播中心特别是强势媒体对信息的绝对控制力下降,对舆论的主导作用降低。

网络传播的社会化,充分表现在网络所具有的民意表达、诉求汇聚、政治参与、社会动员功能之中。如何发挥网络的社会化功能,汇聚起强大的民意力量,对国际舆论形成压力,是争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环节。

——谢新洲(北京大学新闻与出版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 田丽(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