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不久前,中印举行了双边经济战略对话。本文认为,在外交关系中,贸易状况的影响不容忽视。当前,中印贸易不平衡日益严重,对两国经济关系构成挑战。但印度也不难从中国发现机会,迎头赶上。
中印贸易:龙吃象还是象追龙?
在全球经济版图上,中国与印度的分量越来越重,两国关系也越来越重要。2012年11月26日,第二次中印战略经济对话在印度新德里结束。媒体多以“龙象共舞”作为本次对话的主题,而本文将从数据出发,探讨究竟是“龙象共舞”,还是“龙象相争”。
贸易滚雪球
过去10年,中印官方曾试图达成“自由贸易协定”,但是民间阻力重重。印度商会担心中国的产品太便宜了,一旦中印之间的关税降低,印度产品将失去竞争力。印度还曾对中国发起一系列反倾销调查。最终“自由贸易协定”不了了之。
官方无法用“协定”加强两国经济联系,但无论关税怎样,两国之间的贸易量还是越来越大。10年前,中印贸易额还不到30亿美元;而2011年,已经跃升到756亿美元,增长了24倍。从2009年开始,中国已经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目前,中印贸易占到印度总贸易量的12%。
天平在倾斜
从贸易总量来看,中印似乎在跨进“龙象共舞”的时代,互通有无,携手共进。然而,若细看贸易结构,我们将发现其中的巨大隐忧。
按进出口的方向,中印贸易可以分成两部分:印度对中国的出口(即中国从印度的进口),中国对印度的出口(即印度从中国的进口)。中印贸易的增长,很大程度是源于后一部分。10年前,中国对印出口仅为20亿美元,2012年已涨至575亿美元,增长了28倍。与此相反,印度对中国的出口却停滞不前。这样一来,印度从中国的进口猛涨,对中国的出口不变,双边贸易不平衡就会迅速扩大。印度较高的贸易赤字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一方面,从绝对值来看,印度贸易赤字已达390亿美元,是印度对中国出口量的两倍有余;另一方面,从增长率来看,印度2011年的赤字水平,比一年前翻了一番,赤字扩大的速度实在令其寝食难安。
除了贸易量不平衡,两国贸易的商品结构也很不平衡。印度对中国出口的商品中,原材料和中间商品占到90%以上,换句话说,印度在为中国这个世界工厂准备原料,中国的产品附加值本来就不高,印度比中国更低。与此相反的是,在中国对印度的出口中,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仅占不到40%。虽然这一比例十数年前也曾经高达70%,但自从中国限制原材料出口后,这一比例就飞速下降了。综合看来,印度就这样从中国进口高附加值产品,向中国出口低附加值产品。
上述两种不平衡相叠加,印度似乎无法从中国这里得到“双赢”。贸易关系作为两国经济联系最直接的信号,应该引起关注。贸易的不平衡,很容易导致双边关系紧张。重要的是,不少中国评论员也持同样观点。
挑战与机遇
然而,妄下结论,为时尚早。除了挑战,印度亦不难从中国找到机会。
2008年之后,中国开始反思自己的发展模式。单单靠出口来拉动增长,实在不可持续,再加上10年经济增长推高了中国工资,中国的出口竞争力必将下降,世界工厂早晚要迁址。而印度正是一个不错的备选基地。
在印度对中国出口中,虽然原材料与中间产品所占比例极大,但近几年里,原材料占比正在下降,中间产品占比正在上升,2008~2011年,中间产品比重已增加到占总产品的34%。这似乎说明,通过中国,印度正在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到全球生产中。长此以往,印度或能成为第二个世界工厂,印度应该为即将到来的这种变化做好准备,以从中获得最大的利益。
本文原题名为“Managing India-China trade ties”。本文的作者为发展中国家科研与信息中心(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System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主任。本文于2012年12月3日发表于livemint网站,后被智库RIS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