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重生:三个震撼人心的故事(中国灾害社会心理工作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总序

积极参与灾害救援与灾后恢复重建是社会工作的重要使命,大力发展灾害社会工作是提升灾害管理能力的必然要求。2008年5月12日,我国发生了汶川特大地震,这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共造成69227人丧生、374643人受伤、17824人失踪,给灾区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损失。地震发生后,有10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社会工作者参与了灾害紧急救援、灾区群众过渡性安置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他们秉承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发扬无私奉献的专业精神,围绕灾区群众需求开展了心理疏导、情绪抚慰、残障康复、社区重建、生计支持、能力提升等一系列服务项目,得到了灾区党委政府和群众的充分认可。特别是在灾区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通过外来资源与本地力量的协作联动,组建了一批灾区本地的社会工作人才机构,使社会工作支援项目转化成了灾区本地项目,使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知识、方法在灾区落地生根,实现了社会工作的本地化、可持续发展。

社会工作在汶川地震中的介入,是我国首次开展灾害社会工作实务探索,在灾害救援和社会工作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之后发生的甘南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玉树地震、雅安芦山地震中,社会工作介入汶川地震的经验被充分借鉴并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民政部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灾害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并在2014年8月云南鲁甸地震发生后首次统筹实施了国家层面的社会工作服务支援计划,将灾害社会工作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灾害社会工作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专业领域,社会工作者在灾害管理中扮演着多种角色,需要与政府部门、社区机构、社会组织、企业等方面建立良好协作关系,针对灾后不同阶段特点,为不同服务对象提供个性化服务,这对灾害社会工作者的能力素质提出了很高要求。由于我国社会工作发展起步较晚,与社会工作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灾害社会工作的教学研究与实务积累较为欠缺,迫切需要加强国(境)内外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国内灾害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

我国灾害社会工作的孕育发展,得到了香港社会工作同仁的大力支持。其中,来自香港理工大学的沈文伟博士在香港怡和集团思健基金会的资助下,与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四川农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乐山师院等高校合作开展了“四川灾后社会心理工作项目”。该项目自2009年2月开始,到2016年12月结束,致力于为灾区学校的学生、教师及其家庭、社区提供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为国内同行开展灾害社会工作提供了典型示范。此外,沈文伟博士通过“地震无疆界项目”,与英国剑桥、牛津、杜伦、赫尔、利兹、诺森比亚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英国海外发展部、地质调查局、国家土地观测中心、灾害风险应急中心等机构密切合作,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印度、意大利、希腊、土耳其、伊朗、尼泊尔等国家开展了一系列灾害社会工作研究与实务项目,对建立多学科交叉、跨部门联动的灾害社会工作服务机制,提升地震灾害的综合应对能力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经过汶川特大地震以来六年多的实践积累,沈文伟博士及其合作伙伴总结了近年来灾害社会工作研究成果以及汶川、陕西等地区防灾减灾、灾害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经验,精心编著了“中国灾害社会心理工作丛书”。丛书所包含的成果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能够指引灾害社会工作者科学开展社会心理需求评估工作,设计实施社会心理服务项目。这些成果已经在芦山地震和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得到了有效应用。同时,该丛书也有助于丰富社会工作教学内容,促进培养实务型社会工作人才特别是从事灾害管理与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社会工作者。我十分期待“中国灾害社会心理工作丛书”的出版发行,并愿意向广大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推荐。

伴随着近年来中央一系列社会工作重大政策和相关法规的出台,我国社会工作事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民政部社会工作司将坚持不懈地推进包括灾害社会工作在内的各项社会工作事业发展,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的重要作用,增进人民群众的社会福祉。也真诚地希望社会工作教育、研究、实务、行政各界同仁,秉承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发扬社会工作的专业精神,坚守社会工作的专业理想,精诚团结、继往开来、不断提升,为我们共同热爱的社会工作事业贡献更多智慧与努力。

是为序。

民政部社会工作司司长 王金华

2014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