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语言学(2015年第2期 总第25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理论与方法

语言使用研究在社会语言学研究中的地位

戴庆厦

提要  以往的语言学研究,人们主要关心的是语言本体结构研究,而对语言使用的研究重视不够。在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领域也是这样,至今对我国多数语言的使用情况在认识上还处于朦胧的、忽明忽暗的、不确定的状态。对语言使用研究重视不够的危害是:在应用上有碍于语文政策的制定,不利于科学地解决语言文字的使用和语文教育的开展;在理论上不能全面、深入地认识语言文字的历史演变,也不利于语言本体结构的研究。为更好地发展我国的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研究,必须加强语言使用情况的研究。本文的内容主要分三个部分:一是论述语言使用的重要性;二是分析语言使用研究的内容;三是论述新时期语言使用调查研究中的理论方法问题。

关键词  语言使用;社会语言学;理论方法;地位


针对我国语言学领域长期以来对语言使用研究不够的弊病,本文论述语言使用的重要性和新时期语言使用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理论方法。

1.必须重视新时期民族语言使用状况的调查研究

语言研究包括语言本体结构研究和语言使用研究两个方面。语言本体结构通常是指语音、语法、词汇、语义等几个方面;语言使用是指语言活态、语言地位、语言活力、语言关系等有关内容。语言研究,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而语言既有本体结构的一面,又有语言使用的一面,二者都必须研究,缺一不可。

回顾中外语言学史能够清楚地看到,人们主要关心的是语言本体结构研究,兴趣在于探索语言结构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变化规律,不同语言的本体结构有何异同、有什么不同的类型,以及语言是如何起源、演变的等方面,而对语言使用的研究,包括语言使用活力、语言地位、语言关系、语言活力的演变等重视不够。看看语言学研究论著,有关语法、语音、词汇、文字等内容的论著不少,而有关语言使用方面的论著则少之又少。在我国,长期以来专门做语言使用活态研究的专家极少,少数有兴趣做这方面研究的大多是把它当成语言本体结构研究之外的“副业”,只在需要时做一些。在语言学界,人们似乎形成这样一个有害的理念,只有做本体研究的才是“正道”,把语言使用研究视为矮一等。

对语言使用研究重视不够的危害是:在应用上有碍于语文政策的制定,不利于科学地解决语言文字的使用和语文教育的开展;在理论上不能全面、深入地认识语言文字的历史演变,也不利于语言本体结构的研究。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的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研究,必须加强语言使用情况的研究。

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领域也是这样。与汉语研究相比,由于我国民族语文的情况十分复杂,加上研究起步晚,因而对其使用状况及语言本体结构的研究都很薄弱。新中国建立之前,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不受重视,人们只知道少数一些语言的情况,大多数语言的情况都不清楚,甚至有许多语言连名称也叫不出来。建国初期,党和国家为了帮助少数民族解决语言文字的使用问题,开展了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研究,其中最大的一次是1956年至1960年的少数民族语言大调查。这次调查组织了7个调查点,参加人数有700多人,分赴全国各民族地区开展民族语言调查,获取了大量少数民族语言资料。但这次调查,主要是为了解决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问题,重点是创制新文字和改进、改革原有文字,所以这次语言调查偏重于方言、土语的调查和划分,选择制定新文字的基础方言和标准音,对语言使用情况只有简单的了解,后来虽还做了一些零星的语言使用情况调查,但均不深入。所以到现在,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的认识还处于朦胧的、忽明忽暗的、不确定的状态。在谈及某个地区的语言使用时,有时说80%懂母语,有时说大部分不懂母语;对某个地区兼用汉语,有时说大部分不懂汉语,有时说大部分都懂汉语。说懂或不懂也没有科学的评判标准,而大多是凭感觉、印象,而且常常掺杂着个人的或民族的感情因素。对濒危语言的判定,也存在不确定状态。比如,我多次带调查组到云南通海县喀卓人村寨对喀卓语进行入户调查,做了逐人逐户的语言能力测试,结论是喀卓人是一个全民稳定使用母语的族群;但出乎我意外的是,在2014年的一次濒危语言会议上,有个报告则认为喀卓语是濒危语言。认识分歧竟如此之大!

对语言使用研究重视不够的危害是:在应用上有碍于语文政策的制定,不利于科学地解决语言文字的使用和语文教育的开展;在理论上不能全面、深入地认识语言文字的历史演变,也不利于语言本体结构的研究。为更好地发展我国的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研究,必须加强语言使用情况的研究。

在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语言使用调查有其紧迫性,原因有四。

一是在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语言使用的变化比任何一个时期都快,而且更具有复杂性,如果不及时进行调查记录,就会丧失这一时期的语言事实。

二是语言变化了,语言政策也必须随之调整,否则政策难以制约语言生活的健康发展,不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新的语言政策,是必须在对语言新状况了解之后才有可能制定的。回顾过去,在民族地区曾经出现过的语言矛盾,有的就是因为对语言现状认识不清而制定了违反客观实际、不符合民心的措施,引起群众的不满和社会的不稳定。可见,语言国情调查是关系到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大事,不是可做可不做的小事。

三是新时期少数民族语言使用功能的变化是语言演变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其研究成果必然会丰富语言学研究。比如,现代化进程对语言演变有什么影响,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是过去没有研究过的,其研究必将对今后世界语言的演变具有重大意义。

四是及时调查、记录现代化进程中语言使用的变化,对相关的民族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都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比如,民族学主要研究民族的产生、发展,研究民族关系的变化,这些都含有民族语言使用的变化、语言关系的变化。况且,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言使用状况的变化必然会影响民族文化的保存和流通。总之,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不失时机地对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使人们的认识能够与时俱进地适应语言的变化。

总之,在现代化进程的整个历史阶段,语言研究者必须重视语言使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把语言使用研究当作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对我国民族语言的使用情况有个整体的认识,建议国家在适当的时候开展第二次全国民族语言大调查。

2.新时期语言使用情况调查的主要内容

不同国家或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语言使用情况调查会有不同的内容。这里,我主要讲讲当前我国民族地区语言使用情况调查的内容。

民族语文使用状况的变化受社会状况变化的制约,社会状况变化包括社会制度、方针政策、经济文化、教育状况、人口数量、交通、民族关系等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的社会变化显著,使得语言使用状况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如,许多地区过去由于文化教育落后、社会封闭、交通不便,语言生活长期处在“单语”的状态,而实行了改革开放方针后,文化教育水平提高了,与外界、外民族接触多了,许多人由“单语”转向“双语”,这是语言使用类型的一个重大变化。双语的出现,必然会带来母语状况的变化,比较明显的是青少年母语水平出现下降,与中老年人形成级差。新时期语言使用状况的变化是个新课题,有待我们今后认真探讨。

新时期少数民族语言生活大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少数民族的语言生活状况如何,与过去相比有什么新的变化

语言生活的变化包括:有什么新特点、新规律、新动向,其功能怎样定位。这是一个复杂的、难以认清的问题,因为新时期社会的变化是过去从未有过的,而且带有一些不确定的特点,需要进行细致琢磨和细致比较才能理出条理。对语言生活新状况如何形成,要寻找其成因和条件,做出合理的解释。

2.2  本族母语的使用情况如何

母语是少数民族世代传下的,具有资源性、稳固性、感情性的因素。少数民族对自己的母语抱有深厚的、理不清、说不透但却是实实在在的感情。在调查中必须细心发现母语使用的变化,并寻找引起变化的原因。

2.3  兼语状况如何

兼语有什么新特点、新规律,与过去相比有什么新的变化。兼语强弱受什么条件的制约,其形成发展有何规律可循。

2.4  调查语言转用状况

怎样对新时期少数民族的语言转用进行科学的估量。对现状的调查包括:语言转用者的年龄、地区、职业的分布特点;转用者使用转用语(当地方言)的语音系统及词汇、语法的特点;语言转用的成因及其条件。

2.5  调查语言态度

对母语、兼用语的地位、作用、发展趋势进行调查、分析。

2.6  调查语言是否出现功能衰退或濒危

从使用人口、使用场合、代际语言能力的变化提取证据,还要调查致使语言功能衰退或濒危的内外原因。

2.7  不同语言的语言关系如何

语言关系包括母语和兼用语的关系、母语与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关系,但主要是要认识母语和兼用语的关系,因为这是语言关系中最重要的,起主导作用的。在调查中,要细心观察二者的互补和竞争的关系,既要看到互补和谐的一面,又要看到矛盾竞争的一面,还要看到其演变趋势。

2.8  少数民族语言本体特点有哪些变化

语言使用和语言本体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语言使用的变化,必然会影响语言本体特点的变化。比如,处于语言功能严重衰退的语言,在词汇上,会出现词义泛化,在语言能力上,会出现代际差异加大的倾向。语言本体特点也会影响语言使用功能。比如,语言表达能力强的语言,语言活力都较强,不易受到强势语言的冲击。

2.9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中存在什么问题

懂文字的数量,教学情况如何。本族群众、干部、知识分子对文字状况有何意见。语文政策是否落实。

2.10  调查跨境民族的语言生活

“跨境语言”又称“跨国语言”。中国是跨境语言众多的国家。55个少数民族中,属于跨境民族的有30个。由于有的民族使用一种以上的语言,所以跨境语言的数目比跨境民族多。我国的语言若从是否跨境上分,可分为跨境语言和非跨境语言两类,所以跨境语言研究是语言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跨境语言的变异是由跨境因素引起的,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既不同于语言的历时演变的变异,也不同于方言形成的共时差异。跨境语言的研究,在应用上有利于跨境国家制定跨境语言的政策,解决跨境语言使用中出现的问题;有助于解决跨境民族文字的使用、规范和统一;有利于边境的安全和边疆的巩固。

改革开放之前,跨境语言研究被视为敏感的问题,成为我国语言研究中的一个“盲点”。当今,应该把跨境语言调查列入调查的内容。主要有:跨境两地语言的异同;跨境语言的使用状况;跨境的语言关系;两国的民族政策和语言政策;跨境语言的和谐与不和谐;怎样促进跨境语言的和谐等。

3.新时期民族语言使用研究中的理论方法问题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这个时期,无论在政体上,还是在内外方针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此,民族语文工作必然会随着少数民族语言生活的变化,出现一些新的理论问题。

3.1  怎样认识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生命力?

语言生命力是一个不易被认清的大问题。在语言国情调查中我们看到:有的语言,虽然使用人口很少,但还顽强地生存着。如:四川省盐源县的摩梭人(归蒙古族)有16 841人,使用属于藏缅语族彝语支的摩梭语。这个群体不但人口少,而且还与其他民族杂居,但仍稳定保留使用自己的母语,并能兼用汉语。调查组抽样调查了山南村22户摩梭人家的121人,发现100%都能熟练使用摩梭语,而且语言能力代际间差异很小,97.5%的人都能熟练使用汉语。又如:云南省德宏州的景颇族波拉支系只有500余人,也能稳定使用自己的母语波拉语。为什么这些小语种竟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而一些人口多的民族如满语、土家语,竟经不起历史的风浪,逐渐衰退成为消亡语言或濒危语言。两相对比,其确切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并未认识清楚。

现代化进程中,有的衰退的语言会出现复苏。我们调查组亲自调查的云南丽江九河乡普米族的母语复苏就是一个例子。这个乡的普米族共有1150人,主要分布在金普和河源两个村,金普村有584人,河源村456人,两个乡的普米族保存普米语的情况不同。分布在金普村的仍完好地保存自己的母语,但河源小组的青少年大多不会说自己的母语。值得注意的是,小栗坪小组的普米族出现了母语衰退后又出现了母语复苏。据调查统计,60岁以上和40~59岁这两个年龄段母语熟练比例均为100%;但到了20~39岁这一年龄段,剧减33.3%,说明母语水平衰退;但到6~19岁这个年龄段,母语熟练的又回升至71.4%,比20~39岁高38.4%。母语回升的出现,与国家对特少民族优惠政策有关。从2006年起,九河乡的普米族每年都享受到国家特少民族项目的优惠政策,普米人切身体会到国家的关怀,有的家庭意识到丢失普米语的遗憾。大栗坪小组的组长颜江平(白族,38岁,小学学历)就为自己没有跟母亲学会普米语而感到遗憾。该社村民和庆生(44岁,普米族,小学学历)告诉我们说:“现在30多岁的人很多都不会讲普米语了,见面只能用白语交流,慢慢地感觉到自己本民族语言就要消失了,所以我们现在都刻意地教自己的小孩学说普米语。”可以认为,一旦本族人意识到自己母语的宝贵,母语的复苏行为是可成现实的。

目前,语言学界似乎已形成这样一个思维定式: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交通的不断便捷,会使弱势语言(方言)敌不过强势语言(方言),出现“大鱼吃小鱼”的语言数量急剧减少的趋势。根据这一观点,处于弱势地位的少数民族语言,必将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种认识对吗?我认为应该再思索这个问题,必须根据少数民族语言的实际动向,认真思索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生命力。

3.2  新时期语言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怎样认识新时期语言关系的特点是一个宏观把握,关系到怎样对待、判断新时期出现的种种语言问题,以及怎样搞好民族语文工作。

进入新时期,虽然科学技术发展,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不同地区一体化的程度加强了,但民族依然会存在,民族问题也会继续存在并必将延续到未来。因而,不管现在或未来,少数民族对自己的母语都会具有深厚的感情。这一点,决定了对待民族语文必须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

还要认识到,民族问题的长期存在,民族关系必然除了和谐的一面外,还会有矛盾、冲突。语言问题,有时会成为民族矛盾中一触即发的导火线。不能认为科技水平、生活水平高了,就不会出现语言矛盾、语言冲突的问题。应该认为,在现代化建设的长时间里,语言问题都会长时期存在,甚至有时还会表现很激烈。语言问题,是民族问题,常常是和政治问题连在一起,单纯的语文教育问题处理不好,也会转化为政治问题,所以绝不能掉以轻心!

对待新时期不同语言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一要承认其存在,二要采取有效方法予以解决。要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增强和谐度。

这里涉及怎样认识未来世界,包括文化、习惯、语言等一元化和多元化的关系。有的认为未来的世界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不同地区的人类群体趋同,语言也走向趋同,使用一两种大语言。按这种认识,在语文方针上就要有利于不同语言的趋同。这有可能吗?我认为,未来世界还会是多元的,语言也会是多元的。即便到了科技、经济最发达的社会,人群的文化、经济等还是有差别的,语言也会随之出现差异。多元论是治理语言关系的核心观点。

3.3  新时期支撑语言活力主要有哪些因素?

语言活力是由各种不同的因素支撑的,但不同时代支撑语言活力的因素不同。新时期支撑语言活力究竟有哪些因素,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现代化建设在我国是一件新事物,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中前进的,后面的进程都不易做出具体的预测,随之而来的语言演变也不易看得清。目前能看到的有四条:

一是交际因素。即族内需要通过它来交流、沟通。族内范围有大有小,究竟多大才有维持交际的价值。有的群体虽然人数很少,但该群体的居民仍在频繁使用自己的语言。如:玉龙县九河乡是一个多语区,这里的白族、纳西族除了使用自己的母语外,还全民兼用汉语,并有不少人还能兼用另一少数民族语言——白语或纳西语。我们在村子里亲眼看到:他们在家里都说自己的母语,在村寨里如果知道对方是什么民族,就用对方的语言交谈,若不知道,就用汉语先发话,待确定身份后再用对方能接受的语言。村民对我们说:“用什么语言合适,就用什么语言。”

二是感情因素。即群体对自己母语存在的感情。感情因素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是文化因素,即共同的文化素质使得同一群体的人都愿意共同使用同一语言。使用同一语言,意味着默认都属于一个共同的族体。母语的保留,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如分布在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的克木人虽然只有3000多人,但仍然保留使用自己的母语,对自己的母语有很深的感情。调查组对曼迈村、王四龙村331位居民的语言能力进行穷尽式测试,结果是100%的人都能熟练使用自己的母语。分析其保存母语的原因,发现与该地区克木语与国家通用语汉语的和谐互补、与当地汉语方言的和谐互补、与境外的克木语和谐互补有很大关系。多语和谐巩固了克木人对克木语的感情,并为克木语的保留创造了良好的语言生态环境。

三是政策因素。一个国家对待语文的政策如何,对支撑语言活力有着重大作用。我国执行的是民族平等、语言平等政策,支持各民族不分民族大小都有自由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这对支撑弱小民族语言的活力都起到重要作用。

四是双语(多语)的和谐互补。在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民族只靠自己的母语——单语是无法生存的,要实现双语互补,双语有助于母语的保存。如元江县羊街乡烧灰箐村的拉祜族只有210人,全民掌握3种语言:苦聪语(母语)、哈尼语(第一兼用语)和汉语(第二兼用语)。母语在家庭和村寨内使用;哈尼语在与哈尼族的交际和赶集时使用;汉语用在学校、机关、商店等场合。他们也能根据实际需要,自然地转换使用这几种不同的语言。双语是个系统,互相制约,互相补足,兼用语的存在有助于母语的生存。

在一个多民族国家里,民族团结是国家繁荣、民族发展的生命线,不论是过去还是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都应该是这样。语言文字使用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民族团结、民族发展。所以,在整个新时期都应该使民族语文的使用更好地为民族团结、民族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戴庆厦  2007  《基诺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北京:商务印书馆。

戴庆厦  2009  《元江县羊街乡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北京:商务印书馆。

戴庆厦  2011a  《云南德宏州景颇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北京:商务印书馆。

戴庆厦  2011b  《四川盐源县各民族的语言和谐》,北京:商务印书馆。

戴庆厦  2011c  两全其美  和谐发展——解决少数民族双语问题的最佳模式,《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

戴庆厦  2012  《云南绿春县哈尼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北京:商务印书馆。

戴庆厦、王远新  1991  新疆伊宁市双语场的层次分析,《民族研究》第2期。

戴庆厦、杨再彪、余金枝  2005  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变——小陂流苗语为例,《语言科学》第4期。

李宇明  2013  唤起全社会的语言意识,《中国社会科学报》12月2日(B01)。


The Status of Language Use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Sociolinguistics

Dai Qingxia

Abstract  In the past, linguists often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structural elements of language without giving proper value to research regarding language use. This situation can also be found in the field of minority language research. To this day in China, there is much which remains murky about language use. There is danger in not giving proper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 of language use. First, it hampers the draft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language policies. Second, it is not advantageous for the scientific resolution of problems related to orthography use, 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education. Third, in terms of theory, a language description lacking information on language use is incomplete as well as being insufficient for gaining a proper depth of understanding related to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language's orthography. Lastly, it is not helpful for the research of language structure. In order to better develop the field of linguistics and sociolinguistics,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strengthen our research of language use. This paper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one, a discuss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research on language use; two, what is involved in researching language use; and three, a discussion of the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we meet today when conducting research on language use.

Keywords  language use;sociolinguistics;theoretical methods;status

(戴庆厦  云南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