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语言学(2015年第2期 总第25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族际语言互借共享的空间表征及其驱动机制注1

——以云南丽江九河白族乡为例

和智利  周智生  王桂林

提要  本文以九河白族乡为例,分析了族际语言互借共享的空间表征及其驱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九河乡族际语言互借共享的地理空间表征表现出明显规律:族际语言互借共享区的分布受地理特征、村落形态与分布、便利的交通网、人口活动范围的共同作用,形成以南北轴为中心的立体网状分布。伴随居民活动空间变化,族际语言互借共享形态也发生变化,但总体仍呈现出和谐稳定的发展态势。

关键词  多语村落;山地聚落;空间表征;驱动机制


1.引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我国有80多种语言,30多种文字。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语言接触的频率和范围也随之不断扩大。语言接触的过程中会产生语言竞争和互补现象。语言竞争通常表现为不同语言间的转用,而语言互补表现为不同语言间互借共享。语言互借共享是指一个区域内的不同语言(包括不同方言)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各尽其责,和谐共处,有序发展;既不相互排斥或歧视,也不发生冲突。语言互借共享是语言和谐的最佳状态和具体表现。我国部分地区族际语言间互借共享,呈现出一幅幅美好的语言文化景观。

近20年来,国外一些语言互借共享区成为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区域,如新加坡、比利时、加拿大、卢森堡、老挝等。相关研究论著有:波兰裔美国语言学家瓦恩里希(Uriel Weinreich,1926~1967)《接触中的语言》,李阳琇《新加坡、欧美的双语(多语)教育——比较与语言学透析》,温科秋《老挝的多语现象及语言现象》,张力《纽约市的多语现象介绍》,杜学增《澳大利亚语言的多样性》,陈丛梅《加拿大双语(多语)现象探析》,穆立立《欧洲民族的多语现象及其发展前景》等。

国内语言互借共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地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及港澳台地区。目前,关于国内少数民族地区语言互借共享现象研究的有:戴庆厦、胡素华等《四川盐源县各民族的语言和谐》,蒋颖、朱艳华《耿马县景颇族和谐的多语生活——语言和谐调查研究理论方法的个案剖析》,戴庆厦、和智利、李旭芳《丽江市古城区七河镇共和村的语言和谐》,成世勋《简析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多语现象成因及双语教育现状》,艾清《新疆锡伯族语言传承与多语现象浅析——从文化与人格研究视角出发》,郑贻青《海南三亚回族多语现象分析》,魏萃一《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的多语现象》,梁谷子《浅论南宁市多语现象》,常俊之《元江县拉祜族苦聪人语言使用的多语种和谐》。关于港澳台地区语言互借共享的相关研究成果有:但绍彬《试论香港语言社会“三语并存”的现实性》,曾薇、刘上扶《澳门的多语现象及语言政策》,苏金智《香港言语社区两文三语的格局及其变化》等。

近年来语言互借共享现象的研究,越来越受到语言学界的重视,研究成果逐渐增多。但研究的范围、理论和系统性等方面仍有待加强:1.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互借共享现象研究较少。虽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语言互借共享现象研究的良好资源库,但是我国学者对少数民族地区语言互借共享现象的研究不够重视,许多地区的语言互借共享研究处于空白状态。2.缺乏学科理论体系。研究理论多局限于双语研究及语言教学,还未形成一套完善的语言互借共享研究理论体系。3.研究内容传统,范围比较局限。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第一,从教育学角度研究语言互借共享现象的论著居多,而缺乏其他相关研究,比如地理语言学、文化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及心理语言学等角度。第二,基于双语习得理论进行语言互借共享现象研究,研究角度和研究理论较局限。

为更好地深入了解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族际语言互借共享现象的产生和发展。本文拟通过分析族际语言互借共享的具体表现及空间表征,以此揭示族际语言互借共享的动因机制。

2.实证研究区域与调查方法

2.1  实证研究区域及选点依据

九河白族乡(以下简称“九河乡”)位于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玉龙县”)西南部,乡政府驻地距离县城50千米。九河乡地处三县三乡(三县:玉龙县、剑川县、香格里拉县;三乡:石头白族乡、石鼓镇、太安乡)的结合部。南与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交界,东与玉龙县太安乡红麦村相连,西北与玉龙县石头白族乡、石鼓镇接壤,北同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隔金沙江相望。214国道从九河乡境内穿境而过,长达32.25千米。全乡土地面积为358.7平方千米,是南北走向的山间坝子。地势北高南低,东西中间低凹,呈阶梯形展开。最高海拔4207米,最低海拔2090米。全乡辖10个村(居)民委员会,79个村(居)民小组。共7372户,26 969人。境内有白族、纳西族、普米族、傈僳族、藏族、汉族等6个世居民族。其中,白族14 300人,占总人口的53.02%。纳西族10 185人,占总人口的37.77%。其他民族2484人,占9.21%。

图1  九河乡区位图                             图2  九河乡村民小组区位图

九河乡是一个多民族分布的语言互借共享区域。居民普遍能够兼用多种语言。九河乡不同民族兼用多种语言的具体情况是否相同,是否面临着语言功能衰退的窘境,不同民族语言互借共享的地理空间格局究竟有何不同。这些带有理论价值的现实问题都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为此,我们将九河乡确定为研究对象,在九河乡79个村民小组中,根据不同村民小组的类型,选取了10个村民小组作为重点调查的个案,试图揭示九河白族乡族际语言互借共享的现状、特点、规律,并进一步分析形成语言互借共享的驱动机制,进而从地理语言学的角度探讨族际语言互借共享的空间格局。

表1  调查点基本情况表

2.2  研究方法与数据

在第一阶段进行丰富的资料搜集后,作者从2011年7月至2012年9月前后三次前往九河乡,居住在当地村民家中进行田野调查。其中2012年8月至9月参与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语言国情调查”的课题组深入九河乡各村民小组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地考察。调查主要采用部门、入户访谈和问卷调查结合的方式,其间共发放调查问卷450份,回收440份,有效回收率达97.78%。

我们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宏观与微观、时间与空间的维度,对九河白族乡10个重点个案点族际语言互借共享的特征进行研究,以实地考察和访谈得到的资料为主,对问卷做定量分析,并以ArcGIS 10辅助进行空间分析。

文中的数据部分来源于《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概况》一书,部分由九河乡乡政府提供。

表2  调查样本的社会属性分布

3.九河乡族际语言互借共享的具体表现及特征

通过实地考察和大量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九河乡各民族语言生活呈现出一幅和谐共生的语言文化景观:九河乡各民族稳定使用本民族母语的同时,大多能兼用其他民族的语言。如下图所示:

图3  九河乡各民族居民语言使用情况

3.1  九河乡族际语言互借共享的具体表现

语言互借共享主要体现在语言的使用功能和结构两个方面。

3.1.1  语言使用功能所体现的互借共享

不同语言的使用功能存在强弱之分。在玉龙县,纳西语相对于白语、普米语、傈僳语、藏语等语言而言,是地域性的强势语言。在九河乡,白语相对于其他民族语言而言,是地域性的强势语言。九河乡6个世居民族的语言在使用中各就各位,什么场合使用什么语言,都是协调有序、互借共享的。其互借共享的情况如下图:

图4  九河乡语言社会交往图

如上图所示:不管在什么场所,只要是与本族人交谈,九河乡居民都使用本族语。本民族语是九河乡族内家庭、聚居村寨、族群内的主要交际工具。从表1各个案点语言使用情况可得知,九河乡居民除稳定使用母语外,普遍能够兼用两三种语言。因而与其他民族人交谈时具体情况有所差异。如果交谈对象是由不同民族的人组成,则使用参与交谈较多的居民的民族语。在乡内公共场所一旦有不同民族的人参与交谈则使用白语或汉语,在县城公共场所与不同民族的人交流统一使用纳西语或汉语。

3.1.2  语言结构方面的互借共享

族际语言在接触的过程中,会通过调整本族语、本族语再生或者吸收其他民族语言的成分来丰富和发展本族语。吸收其他民族语言成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

以九河乡南高村纳西人说汉语普通话及汉语方言为例:南高村纳西人说汉语受纳西语母语影响,部分的n声母用ȵ代替,如:“鸟”读为ȵau35。韵母中普通话的u部分用v表达,如:“肚”读为tv53、“木”读为mv53。所有的舌尖鼻韵尾都读为舌根鼻韵尾。例如:“安”读为aŋ55,“亲”读为tɕiŋ55。普通话中的上声214调,南高村纳西人读为31调,不会曲折读。例如:“好”读为xau31

少数民族语言中存在大量的汉语借词,这些汉语借词多是本民族原来没有的一些新事物和新概念。比如:广播、电视、电脑、政策、银行等。此外当地少数民族语言间也出现了词汇借用的现象。各少数民族语言中同样存在借自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借词。纳西语中也存在部分白语及藏语借词,普米语中存在藏语和纳西语借词,其吸收了藏语中的宗教词汇及大量纳西语日常生活词汇。如表3、表4:

表3  纳西语中的少数民族语借词

表4  普米语中的借词

语法中当地汉语受纳西语的影响,会出现部分宾语提到谓语前的表达。如普通话:他做完作业走了。九河汉语通常将宾语“作业”提到谓语“做”前,表达为:他作业做完走了。普通话:我吃饭了。九河汉语通常将宾语“饭”提到谓语“吃”前,表达为:我饭吃了。

综上所述,在九河人的语言生活中,各族母语和其他民族语言并重使用,在不同场合中会有不同的侧重。此外各族母语通过在与其他语言接触的过程中丰富发展本族语。总体而言,九河乡各民族语言是互借共享、和谐的。

3.1.3  九河乡语言互借共享的类型

九河乡语言互借共享是历时的且具有高度的和谐性。从语种的角度对具体互借共享情况划分主要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汉语(含汉语普通话及地方汉话)和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的互借共享,即强势语言和弱势语言的和谐共生。如:当地汉族居民使用汉语母语的同时兼用白语和纳西语;其他世居少数民族在使用本民族母语的同时都能使用汉语交流。第二类是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的互借共享,包括白、纳西、普米、藏、傈僳等语言之间的和谐共生。白语和纳西语与其他几种少数民族语言的关系是亚强势语言与弱势语言的关系。如:当地白族能使用白语且兼用纳西语,金普村委会的普米族使用母语普米语并能使用白语及纳西语。

不同民族兼用语言的具体情况不同。有的民族兼用的语言较多,有的民族兼用的语言相对较少。根据兼用语言的具体数目,我们可将兼语人称为双语人、三语人、四语人等。现将不同民族兼用语言的具体类型汇总如表5。

表5  九河乡各民族语言互借共享语种类型

4.九河乡族际语言互借共享的空间表征及动因机制

九河乡为典型的高海拔山地环境,在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下,九河乡族际语言互借共享区呈现出其独特的空间表征。进一步对九河乡族际语言互借共享的空间表征及其动因机制进行分析,可以预测未来九河乡族际语言发展的趋势。

4.1  九河乡族际语言互借共享的空间表征

族际语言互借共享区受地形地貌限制垂直分布。九河乡为北高南低,中间低凹,东西两端海拔呈阶梯状增长的山间坝子。九河乡六种语言的空间分布与海拔高度密切相关。汉语和纳西语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坝区,白语分布在坝区及半山区,傈僳语、普米语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山区。汉族使用汉语并借用纳西语和白语,汉—纳—白语言互借共享区集中在海拔低的坝区;普米族使用普米语并借用汉语、纳西语和白语,普米—汉—纳西—白四种语言互借共享区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的老君山山脉沿线山区。

九河乡族际语言互借共享的空间表征为:北部、西北部山区是普米、汉、纳西、白四语区;南部坝区、东南部半山区为白、汉双语区;西部、西南部山区为白、汉、傈僳三语区;中部坝区、东部半山区是白、汉、纳西三语区,东北部半山区为纳西、汉双语区。各个不同的语言互借共享区由交通网串联起来。4.2  九河乡族际语言互借共享的动因机制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其他社会文化现象一样处于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因此,某一具体语言现象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因素息息相关。九河乡不同民族的语言能够和谐共处、协调共生的驱动因子主要包括自然因子和人文因子。自然因子:地形、海拔、地理区位;人文因子:交通条件、活动空间、个人选择、族际通婚、语言政策、民族经济。(见图6)

图6  语言互借共享区形成的链式驱动机制

高海拔山地环境的地形地貌决定了九河乡语言互借共享区的地理格局。九河乡的高原地理地貌复杂多样,立体的地形、气候和农业格局,为不同民族群体找到适合本族基本生活的环境提供了客观条件。九河乡的白族、纳西族和汉族主要以农耕、手工业和商业为主,为发挥自身优势,他们选择了温差相对较小、交通便利、海拔较低的平坝地区居住;普米族、傈僳族主要以粗放式游耕农业为主,因而多选择高海拔山区居住。这样多民族交错杂居、立体分布的地理格局赋予了各民族相对独立的生存空间,减缓了因生存环境竞争而引发冲突的可能性。这一特殊的民族生存地理格局为族际语言共生发展提供了天然保障。各单一民族小聚居为民族母语的传承提供了保障。不同民族有序杂居为不同语言互借共享创造了和谐的多语场。

地缘因素成为九河乡族际语言互借共享的推动力。九河乡地处三县三乡的交界处。九河乡北部的香格里拉县区域强势语为藏语,南部剑川县境区域语为白语,西部的古城区石头白族乡境区域语为白语,玉龙县石鼓镇则使用汉语方言,东部的玉龙县太安乡通行纳西语。九河乡世居民族的语言同临近区域之间的语言存在着一种引力和拒力的作用。相邻区域人民频繁地往来,这样一个长期自然的语言接触过程,经过一定的历史过程为九河乡族际语言互借共享提供了可能性并起到了推动作用。

民族经济共生促进了民族语言互借共享。不同民族不同的居住场所的选择,决定了不同民族从事不同的生计活动。九河乡普米族及傈僳族的粮食作物以马铃薯、白芸豆、玉米为主,此外种植山萮菜、重楼等经济作物。而汉族、纳西族、白族则主要种植的是玉米、水稻,兼种小麦及烤烟等经济作物。不同民族之间互换互补的历史稳定的民族经济共生形式,及其规模、数量和范围的扩大过程中越来越凸显族际语言互借共享的重要性。

便利的交通及人口移动为九河乡语言互借共享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可能。214国道及2013年年底开通的丽江至大理的高速公路(途经九河乡,在白汉场设站)为该乡居民与外部的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与外部交流的增多,为族际语言接触范围和程度的扩大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无论是以受教育还是经商、谋生等为目的的人口移动大大增多,促进了语言的互借共享发展。

我国的语言方针政策和民族政策是语言共生的基本保障。我国从宪法到各历史时期的民族语文政策,核心思想都强调语言平等及语言的自由使用。国家的语文政策在玉龙县得到贯彻。在九河乡,我们看到各民族自由使用自己的语言,不会受到他人的干涉,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兼用语言,协调个人的语言生活。和谐的民族关系是语言互借共享的重要前提。九河乡民族关系和谐主要体现在各民族保留各自文化的同时,不同民族友好交往、族际婚姻逐渐增多等方面。长期接纳其他民族的文化及语言,反过来也促进了九河乡民族关系的和谐,二者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循环。

开放包容的语言观是九河乡语言互借共享的心理基础。九河乡各民族对本民族文化具有高度的自信心,对语言的兼用持有包容开放的态度并具有一种独特的多语自豪感。这样开放包容的语言观促使九河乡各民族在传承母语的同时兼用其他民族的语言。在实地考察过程中,在很多场合都可以看到九河乡居民对本民族语言深厚的情感及对其他民族语言兼收并蓄的接纳态度。

5.结语

地理空间格局是九河乡族际语言互借共享的摇篮。其呈现的空间表征为:族际语言互借共享的空间格局与村落形态一致,以国道214及乡镇公路网为依托呈点轴式立体网状分布。

地形地貌及地缘因素等自然因子是语言互借共享驱动机制中的先天因子,而人口移动及活动空间因素等人文因子是后天产生的。近年来伴随交通条件和民族经济的改善,自然地形地貌等自然因子对语言互借共享的影响逐渐减小,而人文因子的影响正逐渐增大。在这一社会过程中,如果没有国家政策、民族自信心及民族认同等因素为保障,语言互借共享现象能否可持续发展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因而,在语言互借共享驱动机制的分析中必须注重自然因子和人文因子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戴庆厦  2007  构建双语和谐的多语社会,《民族教育研究》第2期。

戴庆厦  2008  构建我国多民族语言和谐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戴庆厦  2013  开展我国语言和谐研究的构想,《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

戴庆厦、和智利、李旭芳  2014  丽江市古城区七河镇共和村的语言和谐,《青海民族研究》第3期。

戴庆厦、和智利、杨  露  2015  论边境地区的语言生活——芒海镇吕英村语言生活个案分析,《贵州民族研究》,第4期。

戴庆厦、胡素华、蒋  颖等  2011  《四川盐源县各民族的语言和谐》,北京:商务印书馆。

戴庆厦主编  2014  《云南省玉龙县九河乡少数民族的多语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

方嘉雯  2013  基于文化地理学视角的秦腔文化起源与扩散,《人文地理》第3期。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  2009  《构建多语和谐的社会语言生活》,北京:民族出版社。

和智利  2012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多语现象研究——以九河白族乡为个案,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蒋  颖、朱艳华  2010  耿马县景颇族和谐的多语生活——语言和谐调查研究理论方法的个案剖析,《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苏金智  2010  香港言语社区两文三语的格局及其变化,《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

周尚意、孔  翔、朱  竑  2004  《文化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周智生、陈  静  2013  清末民初云南藏区多民族人口流动与族际共生,《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


Spatial Representation and Driving Mechanism of Loan and Sharing of Inter-ethnic Language

——A Case Study of Jiuhe Bai Ethnic Township in Lijiang of Yunnan Province

He Zhili, Zhou Zhisheng, and Wang Guilin

Abstract  This paper, taking the example of Jiuhe Bai Ethnic Township, analyzes the spatial representation and driving mechanism of loan and sharing of inter-ethnic language. It shows that there is obvious regularity of the spatial representation of loan and sharing of inter-ethnic language. The distribution is affected together by topography, the morphology and distribution of villages, 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network and activity dimension of population, which forms three-dimensional distribution network centering on north-south axis. The morphology of loan and sharing of inter-ethnic language varies as the change of activity space of residents, while it shows, overall, a harmonious and stable development trend.

Keywords  multilingual environment;mountainous villages;language loan;spatial representation;Priving mechanism

(和智利、周智生、王桂林  云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