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哈尔滨城市音乐家研究[1]
第一节 从《庙会》的古朴到《山花》的烂漫——蒋祖馨钢琴作品的创作研究
一 蒋祖馨生平简介
蒋祖馨
蒋祖馨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原籍浙江山阴县,1931年生于成都。1948年考入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科(今四川音乐学院前身),随李兆鸿、丁孚祥教授学习钢琴及大提琴。1950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大提琴专业,两年后转入作曲系学习,先后师从丁善德、邓尔敬教授学习作曲,师从桑桐教授学习和声,师从陈铭志教授学习复调。所谓名师出高徒,蒋先生学生时代的作品——钢琴组曲《庙会》在1957年荣获第六届莫斯科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联欢节作曲比赛铜质奖章,为国家赢得了荣誉。此曲也成为中国钢琴家们的保留曲目和钢琴教学中的规范性教材。他1957年毕业后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编辑。1961年调入哈尔滨艺术学院任作曲系教师。1965年该院与哈尔滨师范大学合并后,任新校音乐系钢琴教师。1985年调至西安音乐学院,为作曲系教授。1996年11月因病逝于西安。
回顾蒋先生的人生历程——“他经明行修,却坎坷漂泊;荆棘载途,却一往直前。他无怨无恨,开朗豁达,辛劳求索于他为之献身的音乐艺术中。”[2]蒋先生的创作主要建树于钢琴音乐领域。除钢琴组曲《庙会》外,他还于20世纪80年代创作了一些题材广泛、风格迥异、精致典雅的作品,并成为目前我国屈指可数的几位能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个人钢琴作品音乐会的名家之一,为中国的钢琴音乐创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钢琴音乐创作主要包括钢琴组曲《山花集》(1963—1984年)、儿童钢琴套曲《园中一日》(1986年)、第一钢琴奏鸣曲(又名幻想风奏鸣曲)(1985—1986年)、钢琴套曲《箴言》(1987年)等。
在这些作品中,蒋先生的思维翱翔于黑白相间的键盘天地之间,他用或细腻或洒脱或生机盎然的笔触,从不同侧面或描绘了天真烂漫的孩子们的五光十色的生活;或为听众勾勒出形象颇为鲜明的中华民族古老的民俗风情画卷;或描画出大自然的壮丽景观,冬日、苍松、山花,借物喻人,热情讴歌大自然和顽强自立的生命;或展现人类博大丰富的精神世界。这些具有浓厚的民族神韵和时代气息的力作,均基于蒋先生对祖国的挚爱,对社会现实和世间万物深刻的哲学思考。
综观蒋先生的钢琴音乐,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创作思路——继承传统、锐意创新、以我为主、兼容并蓄。如果说钢琴组曲《庙会》是以娴熟的传统作曲技法为主体的创作风格的话,那么他在1984年完成的钢琴组曲《山花集》则是其致力于发掘民族音乐的潜质,探索其与现代音乐之间的内在渊源,以复合调性、多调性的近现代作曲技法为主,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民族音乐的表现手段,探求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力作。1985—1986年创作的第一钢琴奏鸣曲(又名幻想风奏鸣曲)[3]和在1987年创作的钢琴套曲《箴言》则把目光转向了十二音技法为主体的探索和实践。他注重音响的可听性,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从多角度、多侧面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对人类、生命、大自然的热爱。在钢琴套曲《箴言》中,作曲家还使用了自己独创的“音阵”技法,使音乐的表达淋漓尽致,深切生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毋庸讳言,蒋先生以其钢琴音乐的艺术实践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音乐作品值得我们认真聆听和学习。本部分试图以作曲技术理论的视角集中对蒋祖馨先生的钢琴作品《庙会》组曲和《山花集》组曲进行详细的和深入的分析,以在此基础上,感受其创作思维的独特和深刻,悟出其中的艺术和技术内涵,并写出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深刻认识作曲家一生总体的创作思想和艺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