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华家池:探寻浙江大学农科史与校园“乡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2014年4月15日,在浙江大学创建华家池校区80周年之际,浙江大学校史研究会农耕文化研究会与浙江大学离退休工作处华家池校区办公室共同发起“我心中的华家池”征文活动,得到华家池校区广大离退休老同志的热情支持和响应。是年10月16日,征文评奖揭晓并举行颁奖仪式。在这次征文活动基础上,编者搜集了自1998年四校合并组建新浙江大学以来华家池校区的老同志发表在《浙江大学报》、《环球老来乐》(浙大专刊)以及有关纪念文集中的回忆文章和口述历史,并上溯四校合并前出版物有关华家池具有代表性的忆述文章,总计70余篇。而后将其汇编结集,定名为《我心中的华家池》。这是献给浙江大学创建120周年的礼物,也是对浙江大学在华家池办学83周年的纪念。此项工作,自始至终得到浙江大学档案馆和离退休工作处的指导、支持和帮助。

《我心中的华家池》是一本方志类回忆文章和口述历史的汇编,是一直或曾经在华家池学习、工作、生活的离退休老同志(包括已故老同志),亲历、亲为、亲见、亲闻(简称“四亲”)的文字积淀。“四亲”具有第一手资料的属性,故弥足珍贵。老同志亲身经历或目睹华家池的沧桑历程,阅历丰富,感情深厚。据编者统计,现健在的作者(包括口述者)年龄从古稀到期颐(如陈锡臣老先生、唐觉老先生等)不等,大多数为耄耋之年。忆述文字的跨度从20世纪30年代至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段,足有80余年,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等不同历史时期。忆述文章既有作者的亲历亲闻,也有关于华家池历史文物与人文景观的考证、梳理和研究。老同志以饱蘸感情的笔墨,写下自己心中的故事和感受。他们中多数长期处在农业教育和科研的一线,经常与大自然打交道,扎根于农业生产实践的土壤,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散发出根茎枝叶和泥土的芳香。又因为忆述的是亲身经历的故事,故文字生动、翔实、细微、真切,有感染力。编者将70余篇文章按“华家池颂”“先生之风”“流金岁月”三个部分加以编辑。这些文章基本上覆盖了华家池80余年的历史,从而具有轮廓上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华家池校区是目前浙江大学各校区中是唯一的在20世纪30年代创建的老校区,也是浙江大学抗战西迁仅存的出发和复员东归地。从浙大植物园到于子三塑像碑,从神农三馆到阡陌之舞小径,华家池这片土地流淌着浙大文化的乳汁,受到农耕文化的熏陶,令人神往和眷恋。至今虽有部分土地被置换,但校区的核心部分仍然完整。在浙江大学近120年的发展中,华家池校区的办学历程参与并见证了浙江大学风雨砥砺、艰难辉煌历史的创造,同时也积淀了浙江省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史实。在华家池校区80余年波澜壮阔的办学历程中,留下了许多难忘的人和事:或昭示历史进程,令人振奋;或可歌可泣,使人感动;或业绩辉煌,让人感佩。它辉映了浙江大学的求是精神和传统,展现出浙江大学深厚的文化积淀。这就是具有浙江大学历史悠久的农科之特点,散发农耕文化泥土芳香的华家池文化。她是浙江大学校园文化的一枝独秀。

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老同志在《我心中的华家池》中的回忆文章和口述历史,可以补充、丰富、深化关于浙江大学历史,特别是农科发展史的认识和研究。这本汇编可以为浙江大学农科发展史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和历史背景参考。在某种意义上讲,离退休老同志所忆所述的资料,对于校院发展史和文脉的传承,具有补救或抢救的价值和意义。同时,编者认为这本汇编乃离退休老同志呕心沥血之作,它必将成为浙江大学莘莘学子,特别是农科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这一点已经为浙江大学农学院的教育实践所证实。近年来,浙江大学农学院以院史为载体,对新入学的研究生进行校院史教育,深受学生欢迎并取得预期效果。

编写《我心中的华家池》是一种探索和尝试,编者缺乏经验,敬请离退休老同志、各位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不吝赐教。

邹先定

2015年8月15日 于华家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