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再探沉默螺旋理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1972年,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在东京的国际心理学会议上首次提出沉默螺旋理论的主要观点。沉默螺旋理论认为,人们具有“恐惧孤立”这样的社会性本质,正是这种社会心理影响了人们在公开场合的意见表达和意见表达意愿。当感知到的意见环境与自己一致时,便会倾向于发表观点;当感知到的意见环境与自己不一致或相反时,便会因为“恐惧孤立”的压力而趋于附和优势意见或变得“沉默”。而大众媒介在创造意见环境和引导舆论方面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

诺依曼在1991年、1993年和2001年的论文和著作中都提出,个体通过“准统计感官”的感觉,长期不变地观察公共意见气候的两种信息来源:大众媒介和个体社会环境。Noelle-Neumann E.The theory of public opinion:the concept of the spiral of silence [C]//Anderson J A.Communication yearbook 14.Newbury Park:Sage,1991:256-287.

沉默螺旋理论的提出,距今已经有40多年的时间,其在传播学领域的地位和影响毋庸置疑。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大众媒介环境和个人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环境的变化也给沉默螺旋理论的适用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沉默螺旋理论提出之后,陆续出现了不少质疑和挑战沉默螺旋理论的研究。

在沉默螺旋理论中,有几个重要的因素,即“恐惧孤立”的社会心理、意见感知、意见环境、意见表达和大众媒介环境。其中,意见表达时的“恐惧孤立”心理是沉默螺旋理论的核心机制。许多学者对沉默螺旋理论的核心机制(“恐惧孤立”的社会心理)都产生过质疑,认为这一因素太过绝对。也有许多学者把该理论的其他因素(意见感知媒介环境)放在不同情境下进行检验,不同的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但是,总的趋势是,随着媒介环境的不断变化,沉默螺旋理论学说在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新媒体环境下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其在新环境下的研究越来越多,质疑其是否仍发生作用的声音也越来越多。

以互联网为例,互联网作为一个混合媒介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在网上可以找到大量新的私人和公共交流空间,在这些空间里,人们随机阅读和讨论一些事情,大多情况下都是一些重大事件。显然,在当下再提沉默螺旋理论时,首先需要考虑新媒体因素。所以,在分析新形势下的社会舆论现象时,就要考虑意见是如何在网络环境中聚合的?这些聚合运动是如何推动大众公共意见形成的?适用于传统大众媒介环境下的结论,是否仍适合于新媒体环境?

沉默螺旋理论产生于传统大众媒体时代,按照该理论的观点,传统大众媒介掌握着舆论主导权,对人们感知到的意见气候进行统一。人们的信息源较为单一,感知到的意见气候也多为媒体主流意见,在恐惧孤立心理的作用下,人们表达意见时容易受多数人意见的影响。

如今,媒介环境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大众媒介所建构的传播环境已经大为改变。网络兴起和发展后,人们的信息来源和意见表达渠道日渐增多,虽然在互联网发展的初始阶段,网络的匿名性减少了人们的社会孤立心理,增进了网络环境下的议题讨论,但传统媒介依然垄断着信息传播。然而,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介、网络新媒介平台、自媒体等多种媒介融合加剧,新媒体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

第一,传统媒介去中心化明显,媒介渠道多样化发展,受众的媒介接触和使用方式发生改变。相比以往由传统媒介构建的较为单一的意见环境,受众在新的媒体环境下感知到的意见气候也更加复杂。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是如何从多元化的信息来源中感知意见气候的?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意见气候?这些都是沉默螺旋理论不曾触及的,也是需要重新审视、检验甚至解决的。

第二,受众的角色发生变化,他们从被动接收信息,到有选择地从多个媒介平台主动获取信息,并且自主生产和主动发布信息。他们表达意见和进行互动的渠道变得多样化。这些都可能影响着他们的意见表达方式。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舆论机制是如何形成的?还是如沉默螺旋理论所阐释的那样吗?什么环节可能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第三,新媒体的发展让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变化。传统媒介时代,信息按照一对多的单向模式向受众传播。而如今,信息在传统媒介、各种新媒介、自媒体和普通受众之间交叉流动,互通有无,信息整体呈现多向、交叉传播的特性。

第四,移动互联网主力人群越来越年轻化,他们伴随网络开放自由的环境成长起来。在相对宽松的言论环境中,他们参与新闻议题的公共讨论和意见表达的方式与以往情况有较大不同。那么,沉默螺旋理论如今在这些年轻人当中是如何表现的呢?沉默螺旋理论的假设前提“恐惧孤立”心理在何种程度上对年轻人群的“意见表达”会造成影响?群体压力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能发挥作用?互联网年轻人群如今的“意见表达”情况又是怎样的?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第五,网络环境已不再完全虚拟,现实生活、网络匿名和网络实名环境的共存让新媒体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人们不只在匿名网络平台上表达意见,在实名网络平台上也会积极参与议题讨论。因此,在不同环境下影响人们意见表达的因素可能更加多样,而不单单是恐惧孤立心理,这些都会对沉默螺旋理论的相关研究产生重大影响。

互联网信息传播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特点于一身,使得过去难以产生全面社会影响的其他传播方式有可能更深刻地作用于更大范围的受众,从而使过去相对明朗的意见气候变得复杂。在沉默螺旋理论的假设中起重要作用的是“从众心理”,它的作用程度也可能会因为网络时代的到来而有所改变。同时,网络传播个性化的特点也会使传统的从众心理表现得相对弱一些。

所以,这一系列变化不仅给传统大众媒介带来了深远影响,传播方式发生变化,也对传统的传播学理论带来冲击。面对如此复杂的新媒体环境,沉默螺旋理论会遭遇何种挑战,又会有怎样复杂的表现,值得我们深入研究,重新理解该理论的发展变化也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基于此,本书从“新的时代背景”“新的媒介环境”“新的人群特征”等角度出发,希望对沉默螺旋理论在复杂新媒体环境下的表现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本书在研究过程中重点以90后为研究对象和研究切入点,实证考察他们在现实生活、网络匿名和网络实名三种环境下的意见表达情况和差异,探究影响他们在不同环境下意见表达的深层因素,以此窥探沉默螺旋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年轻群体中的复杂表现。

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本书希望重新解读沉默螺旋理论的发展变化,为该理论研究做出有益的补充。不仅如此,本书更希望通过对该理论的研究与补充,更充分地了解年轻群体在不同环境、不同媒介平台上的意见表达情况、意见表达影响因素和意见传播规律,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舆论引导和公共舆情管理,促进公众理性表达。从这个方面来看,本书所进行的研究,具备一定的社会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