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国内有关新媒体环境下的沉默螺旋理论研究
一、针对沉默螺旋理论本身的研究
互联网出现后,国内对沉默螺旋理论是否仍适用于网络环境的讨论越来越多,出现了许多对“沉默螺旋理论”本身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国内学者的声音表现出了明显的两极分化。有的学者认为,沉默螺旋理论仍然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沉默螺旋理论不可颠覆;有的学者则认为,在网络环境下,沉默螺旋理论已经失效,或表现出新的形式。
(一)认为沉默螺旋理论仍发挥巨大作用
陈澍在《“沉默的螺旋”理论在当代的解读》中认为,沉默螺旋理论虽然在新媒体时代中会受到冲击,但不会因此失去现实支持。因为,“在网络空间内,发出不同于大众的声音依然可以被其他网民看到,受到传媒自身的限制,社会心理在这个层面上依然发挥着作用,只是作用的环境产生了变化而已。毕竟习惯了现实生活的从众行为,在虚拟世界中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网络空间上的被孤立也可能比现实空间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大”。赵亮亮在《“逃避自由”与“沉默的螺旋”理论关系探讨》中,分析了弗洛姆的逃避自由理论与沉默螺旋理论的内在关系。他认为,人放弃自己内心向往的自由而选择“顺世和随俗”是因为怕被外界孤立,这种“逃避自由”的内在机制为沉默螺旋理论的假设前提奠定了可以证实的理论基础。
丰雪在《浅议“沉默的螺旋”在网络媒体中的困境与适用》中认为,网络匿名性虽然会消解人们害怕被孤立的恐惧感,但这一社会心理是种本能反应,所以在网络上恐惧孤立和群体压力依然存在,个体享有的自由有限,因此沉默螺旋理论仍然适用于网络。
孙佳认为,“沉默的螺旋”在网络环境下依然存在,原因是:大多数网民虽然可以在网上自由表达意见,但难以与传媒机构抗衡,仍处于弱势地位,所以传播生态失衡依然存在;个人在网络上的恐惧孤立心理依然存在。
另外,还有一些只是通过理论阐述来简单分析沉默螺旋理论仍在网络空间适用的研究,基本上也围绕这些角度来分析。尽管这些研究的角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结论:沉默螺旋理论在网络环境下仍然适用。
(二)认为沉默螺旋理论已经失效
徐艟在《广告传播中“沉默的螺旋”效应研究》中,从广告传播的角度分析了在新的网络环境下沉默螺旋理论的不适用。作者认为,在传统媒体时代,个体对广告的异议作用微乎其微,而在网络环境下,人人都可以发声,不再惧怕异议带来的孤独,更加强调个体对广告的传播作用,那种靠巨资砸广告以求扫除异议的做法已经失效了,“沉默的螺旋”效应减弱了。贾毅在《浅析微博中的虚假信息与反沉默螺旋现象》中认为,微博上个体发声渠道增加,不同观点各持己见激烈讨论,微博不像传统媒体那样有舆论偏向性,所以出现了意见“百花齐放”的状态,并且微博让人们感觉不到来自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因此“沉默螺旋理论”的基础便失去了。
国内较早的一篇反沉默螺旋研究是2002年刘建明的《受众行为的反沉默螺旋模式》,该研究是比较典型的反沉默螺旋理论研究。刘建明提出,在大众传媒面前,受众不是被动的、盲从的非理性动物,而是具有能动性的社会主体,常以反沉默螺旋的方式发表意见。他同时提出了“舆论背反”的概念,即媒介议程引起相反的舆论,会导致沉默螺旋理论的完全失效。沉默螺旋同“舆论背反”构成媒介的两个相反功能,使媒介作用于受众的博弈更具挑战性。但该研究较为强调在舆论形成中个体的理性行为选择,而忽视了个体以群体方式存在的社会人角色。
另外,付全林、刘怡的《浅析自媒体时代“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效应》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对沉默螺旋理论的新思考,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作者认为,“沉默的螺旋”效应随着网络时代、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一步步弱化,原因是:传统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权优势不再,意见气候很难形成一边倒的局势,“沉默的螺旋”难以实现;自媒体有迅速发布和反馈信息的便利条件,不再被迫沉默;自媒体的个性化需求直接冲击了沉默螺旋理论的心理学核心——“恐惧孤立”。但是,对于“沉默的螺旋”效应彻底消失这样的结论,作者认为是缺乏根据的。
另外,还有不少学者认为,“沉默螺旋”效应会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而逐步消解。综观这些“反沉默螺旋”研究的分析角度,大多数人都认为,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是沉默螺旋理论弱化的主要原因,因为虚拟和匿名让网民减少了发表意见时“恐惧孤立”的压力。
二、运用沉默螺旋理论分析现象的研究
在国内文献中,许多研究是利用沉默螺旋理论对社会或舆论现象进行的分析,但只停留在理论应用层面,并不针对沉默螺旋理论本身在新环境下的应用。在这些研究中,学者大多只是将沉默螺旋理论作为“引子”,主要目的是用其分析现象,内容相对单薄。
比如《“高铁体”事件的传播学解读》一文,作者在部分内容中,运用沉默螺旋理论的形成因素对动车事故和“高铁体”事件的舆论产生过程进行了分析。《传播学视角下的媒介审判现象分析》中,作者同样只是在分析某个特别的媒介审判案例和现象中用到了沉默螺旋理论和其他理论,目的只是为了给这种现象寻找背后的形成机制。《打破“沉默的螺旋”》一文,作者也是分析了某些属于沉默螺旋现象的案例,并呼吁媒体要打破“沉默的螺旋”。另外还有《浅谈<中国好声音>走红原因》的分析模式也基本同上。《网络舆论的沉默螺旋效应——以中国好声音徐海星惨败为例分析》也是以个案分析的手法,探讨了产生网络“沉默螺旋效应”的原因,并分析了徐海星惨败的沉默螺旋效应。因此,这部分研究大多属于个案研究和个案分析的范畴。
三、不以沉默螺旋为研究主题或对象,却有关联的研究
除了对沉默螺旋理论本身的研究和有关沉默螺旋理论现实应用的研究之外,还有一些研究并未以“沉默螺旋理论”为研究主题或研究对象,但许多研究现象背后的原因也是与“沉默螺旋理论”有着相似或相近的原理。而也有一部分研究只是用“沉默螺旋理论”或“反沉默螺旋”作为论据。这些研究虽然不是直接对沉默螺旋理论进行研究和分析,但对沉默螺旋理论的研究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张明明在《关于网络群体极化的成因分析》中,非常详尽地分析了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形成的背后成因:群体自身原因、政治原因和网络互动原因,并指出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也是一种“沉默螺旋效应”。作者认为,个体极易受他人的影响,个体在群体中变得不再有个性,受群体意识支配,变得非理性和从众,“群体对个体的侵蚀与淹没”是群体性事件极端化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认为,这一点恰好体现了“群体压力”和个体从众心理,也是沉默螺旋中的恐惧孤立心理形成的前提和表现。许志红在《网络集群行为的社会心理机制分析》中指出,在网络时代,个人摆脱了害怕被孤立的情绪和顾及周遭的无奈,开始极大地释放话语权,提高自我确信度,在自我逻辑推理、猜测分析的基础上引发延伸评说。网络人群正是在这种“反沉默螺旋”中呈现自我,并成为集群行为最初发展的社会心理促动。
肖金的《网络群体极化的信息学解释》,从信息学的视角对网络群体极化进行了分析,同时给出了如何更好地规避或利用网络群体极化的建议,其中就包括打破“沉默的螺旋”的建议。
其他类似的研究也占了不少比例,但本书不再重点分析和解释。值得注意的是,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出现了许多新媒体环境下有关网络群体极化的研究。虽然这些研究与沉默螺旋理论研究本身无关,但都在某种程度上利用了沉默螺旋理论来解释现象或分析原因。在许多关于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研究中,都涉及对人群的从众、害怕群体压力等社会心理的分析,而这些因素与沉默螺旋理论的“恐惧孤立”的心理机制有着紧密的联系,对研究沉默螺旋理论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并且,网络群体极化是网络舆论发展的一种极端体现,而研究舆论问题又多会涉及沉默螺旋理论。
四、沉默螺旋理论在网络环境下是否适用的实证研究
国内学者在网络环境下对沉默螺旋理论进行实证检验的非常少,比较具有典型性的有以下几篇。
其中最早的是2003年谢新洲对“沉默螺旋”假说在互联网环境下做的实证研究,该研究基于国内互联网的初始环境展开,开了国内对沉默螺旋理论进行实证研究之先河。对于沉默螺旋理论的假设条件“恐惧孤立”心理及“群体压力”是否仍存在于网络环境中,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了考察。通过研究发现,社会孤立动机在网络上仍然存在,网络群体对个体意见表达仍会造成压力,但强度相对减弱。研究最终指出,“沉默的螺旋”并没有从网络消失,只不过发生了新的变化。但是,对于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研究并未验证和说明。另外,该研究的样本能否代表当时整个互联网的情况有待商榷,仅通过问卷是否能完全反映出受调查人群恐惧孤立的心理和深层次的心理动机也值得考量。并且,当下互联网环境和网络传播特点较10年前发生了很大变化,互联网人群也发生了更替,人群特征和心理也有很大不同。因此,在如今的网络环境下,沉默螺旋理论是否仍适用于网络空间需要我们进行新的测量和考证。
侯斐斐在2013年以天涯论坛为考察环境,对论坛中某一时期的热点议题进行内容分析,考察“恐惧孤立”和“群体压力”对网络受众的制约作用,以此探析网络舆论中是否存在沉默螺旋现象。研究分别从不同议题中选取不同态度的主帖(意见环境),观察其回帖和评论情况,以此考察这些有态度倾向的主帖对网民表达观点造成的影响情况。通过对不同态度主帖的回帖态度和评论态度的统计和分析,侯斐斐指出,网络传播中仍存在“沉默的螺旋”的现象,只是有了新的特点和发展。但对于有了什么样的新特点和发展,该研究同样未给予阐释和证明。并且,该研究对其统计数据的解读也并不充分,甚至忽略了对重要数据的剖析。比如在研究数据中,“中坚分子”的数量占比相当显著,几乎超过了从众的数量,但作者并没有对这一特征进行解释和分析,忽略了“中坚分子”在其中的作用。另外,对于从众的人群(与主帖态度一致的人)是否是因为意见环境(主帖)而改变了自身原有的观点和态度,对于这一点该研究并没有进行测试,这也是最容易让人质疑的地方。
相较于前两篇实证研究,另一篇在研究假设上的设置则更为严谨。陈旭辉和柯惠新在2013年对网民意见表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将讨论的议题属性和网民社会心理作为研究视角并提出研究假设,检验两者与“意见表达”和“意见表达意愿”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网民“表达风险感”对“意见表达意愿”呈正向影响。这里的“表达风险感”是指,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时给自身带来的影响和风险。这说明网民虽然清楚自己在网上发言要谨慎,但仍然表现出较明确的“意见表达意愿”,但网民在实际的“意见表达”行为上并不显著。虽然该研究并不是针对沉默螺旋理论假设进行的检验,但是其研究结论仍对沉默螺旋理论的研究有所启发。比如,人们即便知道存在表达风险,仍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意愿,这与沉默螺旋理论所认为的恐惧孤立与意见表达意愿呈负相关是相反的。从这一角度来说,沉默螺旋理论在当前网络环境下面临着挑战。
另外,宋红岩和曾静平于2015年以长江三角洲农民工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法,较为系统地考察了研究对象的手机QQ社交平台使用情况与“沉默的螺旋”状况。结果发现,当地农民工在使用手机时仍存在“沉默的螺旋”现象,在QQ群意见气候语境下,农民工中的沉默分为“回避式沉默”和“迎合式沉默”两种情况,性别、年龄、社会地位认知、话题表达等对“沉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该研究表明,农民工在QQ社交平台中“沉默螺旋”的表现比较复杂。
综观这些实证研究,虽然有些得出了沉默螺旋理论在网络环境中仍适用的结论,但其研究数据都不可回避地显示出沉默螺旋理论所遭受的挑战。比如,“中坚分子”的力量不可忽视,这一点不仅在侯斐斐的研究数据中有体现,先前在谢新洲的研究数据中也同样有所体现。那么,如今的“中坚分子”如何打破“沉默的螺旋”,仍需要进一步进行实证研究来发掘,这为本书提供了可以研究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