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韩非 《韩非子》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自相矛盾》这个寓言:楚国有人既卖矛又卖盾,他先夸自己的盾任何东西都无法刺穿,接着又夸自己的矛能刺穿任何东西。有人问他,若用他的矛去刺他的盾,结果会怎样?楚人顿时哑口无言。这个寓言看似简单,却在中国哲学史上首次提出了“矛盾论”的概念,对中国的哲学发展意义非凡。这个寓言的出处便是战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韩非子》。
《韩非子》是韩非的作品集,由后人在其去世之后辑录而成。韩非本是韩国人,和秦国丞相李斯同为荀子的学生,其才华在李斯之上。韩非口吃,不善于辩论,但非常擅长写文章,他的几篇文章流传到秦国后,受到了秦王嬴政的赏识。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后来,韩非来到秦国,李斯嫉妒他的才华,生怕他会夺走自己的地位,于是联合姚贾在嬴政面前诋毁他,说他心向韩国,日后必定会对秦国不利。秦王听信了李斯的谗言,囚禁了韩非。李斯乘机逼韩非服毒自尽,等到嬴政后悔想赦免韩非时,已经来不及了。
韩非终年四十七岁,可谓英年早逝,幸而有《韩非子》一书流传于后世。《韩非子》全书共十多万字,五十五篇,是一部说理散文集,其风格鲜明,文笔犀利,说理精密,议论透彻,有的放矢,结构精巧,描述大胆,语言风趣,耐人寻味。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韩非非常擅长用通俗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书中很多寓言直到现在依然家喻户晓,如《郑人买履》《智子疑邻》《三人成虎》《讳疾忌医》《滥竽充数》《守株待兔》等。
作为战国时期法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韩非毕生的思想在书中的五十五篇文章中却得到了全面的展现。
首先是他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理论。韩非主张君主要独自掌控国家大权,就像《物权》一篇所言:“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为实现这一目标,君主应竭尽所能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从基层选拔一批封建官员填补他们的空缺,就像《显学》一篇所言:“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而为了适应中央集权的需求,还必须统一全国百姓的思想,独尊法家,废黜其余各家学说。
其次是实行法治。要“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即在制定法律之余,还要宣传法律,普及法律知识,让整个社会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风尚。“法”要严格执行,不能有任何例外。儒家主张“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韩非却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像《有度》一篇所言:“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对于清除贵族特权、维护法律尊严发挥了积极作用。而要实现法治,必须要有君主的权势作为保障,就像《难者》一篇所言:“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
第三是进行改革。韩非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因此不必遵循古代传统,而应依据现实情况进行改革,改革以图治,变法以图强。为此,需要除“五蠹”,“蠹”就是蚀木的害虫,“五蠹”也就是扰乱法治的五种人:一是学者,也就是儒家;二是言议者,也就是纵横家;三是带剑者,也就是墨家侠者和侠客;四是患御者,也就是担心被征调作战的人;五是工商买卖者。在除“五蠹”之余,君主还要提防“八奸”:一是“同床”,也就是君主的妃嫔;二是“在旁”,也就是君主的亲信随从;三是“父兄”,也就是君主的叔侄兄弟;四是“养殃”,也就是故意迎合君主的人;五是“民萌”,也就是私自将国家财产发放给百姓,以赢取民心的大臣;六是“流行”,也就是招揽说客收买人心,捏造舆论的大臣;七是“威强”,也就是招揽亡命之徒、耀武扬威的大臣;八是“四方”,也就是用国库财富和大国建立私交,发展个人势力的大臣。
第四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解老》一篇中说:“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自相矛盾》这个寓言故事中又提出“矛盾论”的概念,这些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都对后人分析、思考问题有了很大的启发。
虽然韩非生前没有得到嬴政的重用,但《韩非子》中的这些思想却深得嬴政的认同,为他之后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思想为后世历朝统治者沿用,后世很多政治家、史学家也都对《韩非子》评价颇高。特别是书中的法治思想,直到今天依然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值得一读。对法学、哲学感兴趣的读者,更应该好好读读《韩非子》,了解一下两千多年前中国古老的法学和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