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吕不韦等撰 《吕氏春秋》
战国末期,秦国丞相吕不韦命人在咸阳城门上张贴了一部书,发布告称谁能将书中的文字增加、减少或改动一个,就赏赐黄金千两。然而,布告贴出许久,也没人能做到,于是“一字千金”的佳话就此流传开来。这是司马迁的《史记·吕不韦传》中记录的一件事,这部“一字千金”的书便是有名的《吕氏春秋》,又名《吕览》。
《吕氏春秋》是吕不韦与其召集的门客撰写的一部著作。当时社会上的文人都喜欢著书立说,不光能流传当世,还能传承后世,永垂青史。吕不韦十分羡慕那些著书立说之人,也想写一本书,流芳百世。但众所周知,吕不韦本是商人出身,因为散尽家产帮助秦国质子异人重返秦国并登上王位,才被封为丞相,本身并无写书的才能。于是,他打算找别人帮他达成这个心愿。
战国末期有四公子,分别是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和齐国的孟尝君。四人都以礼贤下士闻名,其门下食客众多。吕不韦也效仿他们,招揽了多达三千名食客。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吕不韦筹谋著书立说之际,他养的这些食客就派上了用场。他命令其中能写文章的人,全都将自己的见闻感受写成文章交上来。很快,吕不韦便收到了一大堆文章,五花八门,参差不齐。他安排了几个人对这些文章加以筛选、归类、删减,合在一起,编成了一部书。吕不韦认为此书包含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一切事理,所以称其为《吕氏春秋》。
全书共计二十多万字,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计二十六卷。其中,十二纪每纪五篇,共六十篇;八览每览八篇,(《有始览》少一篇),共六十三篇;六论每论六篇,共三十六篇;此外还有《序意》一篇,总共一百六十篇。因全书作者众多,内容繁杂,融合了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等各家的思想,因此博采众家之长便成了《吕氏春秋》的重要特色。但后世却对此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其堪称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总结,也有人认为其好比一锅“乱炖”,正如梁启超所言“不足以成一家言”,不过它也有价值,就是保留了当时很多史料。
不过,《吕氏春秋》的主要基调还是道家。后世《汉书·艺文志》等书都将其列入杂家,因为根据胡适的说法:“杂家是道家的前身,道家是杂家的新名。汉以前的道家可叫做杂家,秦以后的杂家应叫做道家。”书中的内容继承并发展了道家,摒弃了道家的消极思想,倡导人在顺应自然之余,还要进行主观创造。战国时期,道家分为老庄派、黄老派和杨朱派三个流派,除了老庄派外,杨朱派和黄老派都曾兴盛一时,其中以黄老派最盛。《吕氏春秋》中体现的道家思想就属于黄老派,现在依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吕不韦组织撰写的《吕氏春秋》中有两百余篇寓言故事,其以通俗易懂的故事揭露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如《刻舟求剑》等。《吕氏春秋》无论是从史料价值、哲学价值,还是文学价值等方面来说,都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