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左丘明 《国语》
《国语》是跟《左传》成书于同一时期的重要史书著作,相传也是左丘明所作。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班固也在《汉书·艺文志》中提及:“《国语》二十一篇,左丘明著。”根据他们的说法,左丘明在写完《左传》后,不幸双目失明,却“雅思未尽”,利用《左传》剩余的资料创作了《国语》,因此《国语》也被称为《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不过,从晋朝开始,很多学者开始质疑这种说法。最早提出异议的是晋朝思想家傅玄,他指出:“《国语》非左丘明所作。凡有共说一事而二文不同,必《国语》虚而《左传》实,其言相反,不可强合也。”其后,宋朝的刘世安、吕大光、朱熹,清朝的尤侗、皮锡瑞等学者,也都对左丘明作《国语》的说法提出质疑。宋朝之后,很多学者还提出了“《国语》是西汉刘歆所作”的观点。到了今时今日,有关这个问题的争论还没有定论。现在人们通常认为,《国语》是由生活在多个地区、多个时期的多个熟悉各国历史的人合力完成的。
作为中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国语》记录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476年,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总共八国的历史人物、事迹和言论,尤以言论为主,具体涉及经济、财政、军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全书共二十一卷,包括周语三卷、鲁语二卷、齐语一卷、晋语九卷、郑语一卷、楚语二卷、吴语一卷、越语二卷,其对每国历史记录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周语侧重于论证记言;鲁语主要对一些小故事发表议论,少有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齐语主要记录齐桓公和管仲的论证之语,记录齐桓公如何称霸;晋语篇幅最长,对晋国的历史记录得相对具体、全面,但也有所侧重,以晋文公的事迹为主;郑语主要记录周太史伯论西周末年天下兴衰继替的大局势;楚语主要记录楚灵王和楚昭王时期的历史事件;吴语只记录了吴王夫差讨伐越国和吴国的灭亡;越语只记录了勾践灭吴。
从历史价值的角度说,《国语》比不上《左传》,不如《左传》的内容完整丰富。但《国语》首创了以国分类的国别史体例,对之后中国史书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如陈寿的《三国志》,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吴任臣的《十国春秋》等,都继承了《国语》这种体例。而书中提出的政治思想也比较先进:以民为本,重视民意,反对专制和腐败,并重视人才。这些思想就算放在现在,也颇具现实意义。
从文学价值角度说,《国语》也在《左传》之下。不过,相较于《尚书》《春秋》等历史散文集,《国语》的文学水准明显更高,尤其是作者擅长借助某些历史人物的精彩言论说明社会问题。如周语中“召公谏弭谤”一节,便借召公之口提出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重要论题。书中精练、生动、真实的语言,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整体而言,不管是从历史价值还是文学价值来说,《国语》都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作品,值得认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