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章 寄奴
回到家,刚一进门,管家就急冲冲地跑过来喊:“殿下,殿下,发出来了发出来了!”
我听得一头雾水:“什么发出来了?”
管家回道:“就前几天您让我在后院撒下去的那些种子啊,今早发现有一株发出了芽。”
我这才想起来,从张怿家拿到那些种子回来以后,我取了一小把给管家让他在后院开片地种上试试。因为按照张父所说,现在其实已经过了这些稻子的最佳播种时间,我不敢冒险,只拿了一小部分去试。虽然只有一颗发芽了,但我还是很高兴,说明这些种子是可用的。
我急忙吩咐他:“一定要小心看管,不要让任何人靠近破坏了。”
刚把管家打发走,老头就来了,上来就要对我磕头,我见状连忙拉住他:“老人家,这么些天了您还不知道我是什么人吗?怎么又行此大礼?”
只见他老泪纵横:“殿下对老头子有大恩啊,我孙子今天终于苏醒过来了。”
其实这几天那孩子边服药状况已经逐步好转了,不过听到这消息大家还是十分惊喜,就连诸葛乔都忍不住笑道:“这小子,终于舍得醒了吗?一回来就是两个好消息,看来这只金兔真能带来好运啊。”
我心情大好,笑着说:“绍先,你把兔子拿给厨房我们今晚加菜。老人家,我们去看看孩子。”
老汉却说不巧,孩子服药之后又睡下了。我也理解,毕竟他刚恢复,又这么小,身子还很虚。于是我又对霍弋说:“再跟厨房说一下,以后孩子每天想吃什么,让他们专门做一份。”
当天晚上,大家都在我这里吃饭,有这只大金兔加餐,大家吃的都很开心。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没有酒,毕竟为了节约粮食,我们的大丞相到现在还禁酒呢(其实下禁酒令的应该是刘备)。
吃饱喝足之后,大家趁着还不算太晚都回家去了,我送走大家正准备回家休息,老头却说有事找我。我把他叫到书房,相互落座以后问道:“老人家,有什么事非要现在说啊,这么晚了还不去休息?”
老头却说:“殿下高义,一直厚待我祖孙二人。老头子没什么本事,但也不能一直在殿下府上白吃白喝。如今我孙儿也好了,您看我这把老骨头哪里还能用到的,尽管吩咐点事情给我做吧。”
我乐了:“老人家,您说的哪里话,我这个太子府再小,还不至于养活不起您祖孙二人。更何况,令郎是为国捐躯,令媳为国死节,我养您祖孙乃是天经地义。”
哪知道老头却是倔脾气上来了,我拗不过他,只好问道:“现在府里的活计都有人做了,我也不知道能安排您干什么。这样吧,您最擅长什么,我看有没有地方适合您。”
老头想了想,说:“老头子我种了一辈子地,除了种地,也不会别的什么了。”
我当时就就笑了:“老人家,我在城外倒是有几百顷皇庄,可是都有佃户在种,您这么大年纪了,只怕比不上他们吧?您就听我的,安心在府里待着就行了。”
老头却是摇了摇头:“殿下,怎么您觉得种地就是单靠力气吗?这老头子可得给您说道说道了,种地也是有讲究的。”
我听他这么一说倒是来了兴趣:“怎么?您老还有办法能让我那地里多出粮食不成?”
老头伸出一根手指:“别的不敢说,一成应该有些把握。”然后,就向我说了一些种粮的窍门,从看地、选籽、播种、施肥到浇灌,虽说很多认识还很浅显,但已经很符合后世的科学种植理念了。
这倒真是把我惊到了,一成,看着不多,可要是整个益州的粮食都能多收一成,再加上从张家获取的那种早稻,过几年以后,北伐哪还有缺粮之虞?我当即道:“这样,您老先回去休息,明天一早,等孩子醒了您先带过来我瞧瞧,然后我们就出城去地里看看。”
这天一早,老头就带着孙子来书房找我。孩子经过这些天的诊治,加上他不能吃东西这几天我专门吩咐厨房炖各种补品给他喝,小脸红扑扑的,煞是喜人。我伸手想摸下他的头,没想到他还挺认生,吓得躲到爷爷身后。
我倒是一点都不介意,从案上拿过一盘点心,笑眯眯地朝他晃了晃:”想吃吗?“
孩子一双大眼睛忽闪忽闪的,犹豫了一下,点了点头:“嗯。”
我笑着说:“过来让我看看,这盘点心都给你。”
在爷爷的示意下,他终于小心翼翼地走到我身前了。我把点心给他,又摸了摸他的头,虽然还是有点抗拒,但是倒不躲闪了。看他开心的吃着,我说:“都怪我这段时间疏忽,老人家,还不知您贵姓呢?”
老头说:“老头子倒是运气好,被祖上传了个国姓。”
我倒是没想到这祖孙二人竟然跟我同姓,问了句:“孩子叫什么?”
老头老实回道:”贫贱人家,没敢取名,平时就叫他虎子,图个好养活。“
我心中一动,对老头说:“老人家,我有一个想法。这孩子忠烈之后,我看他本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更何况还是姓刘,我欲收他为义子,不知您意下如何?”
老头大为惊讶:“使不得啊,殿下。您对我祖孙二人已是恩重如山,我们哪还敢高攀?”
我劝慰他:“老人家,我既然决定收养这孩子,就要给他一个身份,免得以后有人欺负他。这事就这儿定下吧,不要再说什么高攀。今天我给他取名叫刘裕,字继祖,希望他将来能继承先辈遗志。等他再大一点,我会找最好的先生教他学文习武,希望他将来成为大汉的栋梁之才!”
老头听完也不再反驳,当即让小刘裕给我磕头行礼,名分就这么定了。谁也没想到,眼前这个小孩,十几年后会成长为令天下为之侧目的人物,并得了一个人尽皆知的新称号。
冠军侯裕,字继祖,父死夷陵,帝怜其孤,收为养子。及冠,勇力绝伦,冲锋陷阵,贼莫能当,乃阴发其旧事,讥称寄奴。裕欣受之,帝问之:何故?答曰:少时苦难,臣不敢忘,当以吾志,砥砺三军。帝嘉其言,由是军心震肃。
——《新汉书·刘裕传》
这件事定下以后,留刘裕在府里,我们出城来到了我的庄子上。庄子位于成都北面十几里,就在我以前学箭术的山脚下,周围的几百顷田地都是我的。这些地,都是当年跟刘璋打仗的时候被人荒弃掉,并且后来也没人回来认领的。我庄子的管事姓吴,四十来岁的年纪,一直帮我打理着这些田,勤勤恳恳。
我向他介绍老头:“吴管事,这位老者,于耕作之事颇有见地,他说能让我这些地多收一成粮食,以后他可能会常来,你多配合点,也跟庄户们说一声。”
吴管事称是,然后就开始向他介绍起来,老头一边听着,一边拉着吴管事到处查看。过了半晌,老头转了一圈回来以后跟我说:“这地不行,肥力不够。”
吴管事当时就急了:“这已经是上好的良田了,你这老人家怎么能信口乱说?”
老头却是摇摇头跟说:“殿下,您给我几个人,要有力气且吃得苦的,一个半月后您再来看,肯定让您满意。”
吴管事还想反驳,我制止道:“那就劳烦吴管事去庄子上找几个本分的汉子,听老者吩咐,如果此事能成,这几户人家今年租子就免了。”
老头说为了做事方便,想在附近搭个棚子不回去了。我怎么劝他都不听,但又不可能真让他这么大年纪的人住棚子,就安排人在庄子上给他找了间房子住,并安排车夫跟着,以便他回城方便。
之后的一个月里,老头只回过成都一次,还是看了会孙子之后拿些东西匆匆就走了。反倒是我,没事的时候就逗逗小刘裕玩,跟他的关系越来越亲近。
一个半月以后,我再来到城外,还没进庄子,吴管事就兴冲冲地出来迎接我:“殿下,我真是服了您了,这位老者果真有大能耐啊!”
我虽然不明白他为什么这么说,但也知道肯定是有好消息了,当即跟着他上田里查看。
这一看,我也是惊到了,只见田里生机盎然,庄稼长势喜人,明显比我来的路上见到的其他地方更加茂盛。吴管事笑眯眯地跟我解释说:“这位老者说地肥力不够果然不是虚的,这些天他带人到处捡拾粪溺之物,不辞辛苦地沤肥,才有今天的盛况,实在是太厉害了。”
沤肥,就是把杂草、秸秆、枯叶等物与动物粪便沤制成有机肥料,能让土壤更肥沃,提高作物产量(如果直接把粪便放到地里,很可能会因为某些养分过剩而导致作物“烧死”)。
看他笑的眼都睁不开了,我一阵腹诽:当时人家说地不行的时候你不是还老不愿意呢嘛,怎么今天连马屁都拍上了?
不过看到这样的成果我也是很高兴,当即吩咐下去按之前说的帮老头一起沤肥的那几户今年免了租子。另外,还要他教会庄上所有佃户沤肥之法,如果明年以后粮食收成能涨,每户都可以减两成租子。
接下来的两个月里,我沉浸在对来年粮食增收的憧憬里,心情一片大好。除了处理政务,学文习武,我没事就叫上赵统诸葛乔他们出城打打猎或者去庄子上看看。
也不知道是不是那只金兔带来的好运已经用完了,在经历了这些天的一个个好消息之后,命运再次对我严厉起来。
这一天,我突然想到一些事,就到城外找到刘老头问他能不能多种几样东西,顺便看看地里的庄稼。就在我们聊的正开心的时候,有一个信使骑马飞速赶到我这里,下马半跪行礼道:“殿下,丞相邀您回城,有要事相商!”
我心里咯噔一声,有种不好的预感,急忙交待几句就立刻回成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