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0章 石亭之战(上)
曹魏征东大将军曹休,不是个简单人物。他被曹操称为曹家千里驹,曾在下辨败吴兰,武都退张飞,洞浦破吕范。黄初七年(226年),吴将审德屯驻皖城,曹休将其击破,斩杀了审德,收降了吴将韩综(韩当之子)、翟丹等人。遂增邑四百,并前二千五百户,迁大司马。至今为止,曹休在与东吴的交战中未尝败绩,也难怪他瞧不起东吴。他常对身边诸将说“若非先帝早逝,国家动荡,必提百万雄兵踏平江南,亲手绑缚孙权至洛阳。”对此,众将深信不疑,都认为他有底气说这话。
曹休在扬州掌握十万大军,又屡败东吴诸将,是孙权的心腹大患。所以,孙权与陆逊商议之后,认为曹休其势已骄,可以用诈降之计诱敌深入,事先埋下伏兵,四面出击,执行诈降计策的人是番阳太守周鲂。
最初,孙权想派遣周鲂秘密求助已为北方所知名的山越宗帅,让他们去诳诱魏扬州牧曹休。
周鲂说:“山民宗帅地位低贱,不足以依赖信任,事情如有汇漏,不能使曹上钩。请派亲信带着我的书信去引诱曹休,说我受到责难,害怕被杀,打算以郡归降北方,请求派兵接应。”
孙权同意了,周鲂的心腹持降表到达寿春,具言周鲂降魏之事,书中详述了东吴近来的国情。原来,自从暨艳事件后,孙权不放心底下的臣子,派尚书郎到处去调查,韩综(主要是在任上淫乱不轨)、翟丹等人投降曹休就有一部分是这个原因。周鲂为人不拘小节,得罪了尚书郎,自忖在东吴难以有好下场,索性仿效韩综等人降魏。降表中说明了东吴在庐江、鄱阳二郡的兵力分布,并向曹休提了官职和赏赐的要求。
曹休盛情招待了信使,并承诺当即上书洛阳,请求带兵接应周鲂。
打发走了周鲂的人,曹休当即召集众将和幕僚商议。
底下将领问道:“大司马以为周子鱼(周鲂字)所言可信吗?”
曹休笑道:“雕虫小技,不过欲赚我耳。只是,如今我大魏边境不宁,陇右为蜀贼所窃据。若周鲂所言不虚,则我军可乘此天赐良机占领庐江、鄱阳,进而攻入江东腹地。无疑可以提振士气,大涨国威,也让陛下更易稳固局势。”
于是,他一方面派人到鄱阳调查暗访,一方面上书曹睿周鲂投降之事。
探子到达鄱阳,果然见到有尚书郎不断到周鲂处查究各种事情。尚书郎仗着是孙权亲派,盛气凌人,竟然当众宣布周鲂所谓“十大罪状”,什么懒散怠政、慢待上官之类的帽子扣了一顶又一顶。周鲂万般无奈,一方面给尚书郎送厚礼,一方面亲自来到番阳郡门之下,剪下头发谢罪。
密探悄悄返回合肥,将所查访到的情况如实上报曹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断发对于士人来说实在是奇耻大辱。曹休听到探子回报后,不再怀疑。他认为机不可失,迟则生变,不等洛阳的命令下达就迅速率领步骑兵十万人向皖城进发接应周鲂。
由于关东大军都在洛阳,曹睿也暂时从长安返回,他接到消息急忙召集众臣商议。
尚书蒋济上书说:“大司马深入敌方境内,与孙权的精锐部队对垒,而朱然等在长江上游,正处于大司马背后,臣看不出对我军有利之处。”
身在汝南的前将军满宠听到曹休出兵的消息也上书说:“大司马虽然明智果断但很少用兵(先前作战曹休都是跟随曹操、曹丕,听令行事,很少独自领军打仗),这次他的行军路线背靠湖泊,傍依长江,容易进军,难以退却,这是战争中易于受阻之地。如果大军进入无疆口,应该严加戒备。”
可是曹休已经带兵出发,从洛阳下令撤军赶不及,于是曹睿命司马懿向江陵方向、贾逵向东关方向,三路大军同时进发。三面出兵,好歹能分散东吴的兵力,让曹休这一路人马压力减小很多。
此时,东吴九万大军已经在皖城集结完成,陆逊、朱桓、全琮、等将领悉数在列,加上上游的朱然,可谓将星云集、准备万全。
八月,孙权到达皖城(今安徽潜山),任命陆逊为大都督,赐予黄钺,手执马鞭接见了他。又任命朱桓、全琮分别担任左、右督,各领三万人迎击曹休。
鄱阳与曹魏扬州(扬州被曹魏、东吴各占一部分)之间隔着庐江郡(庐江郡同样一分为二,被魏吴各占一部分),此时曹休已经到达皖城北面的石亭,距离东吴主力军在庐江的大营不过百里。
魏军前军斥候发现了吴军在皖城的异动,飞速报告曹休。
得知吴军有埋伏,曹休召集众将商议。
建武将军王凌是先大汉司徒王允的侄子,文武双全,忠心耿耿。他劝曹休说:“大司马,如今我们处于吴国境内,既然已经知道是上当被骗,当立即撤军到夹石一带凭险固守,另外派人向贾刺史和前将军(满宠)请求援军。”
曹休知道被欺诈,本来就不甘心轻易撤军。他与贾逵素有矛盾,此时听到王凌竟然进言自己向贾逵求救,更是恼怒,又仗恃人多,于是对王凌说:“东吴鼠辈,屡次败于我手,更何况如今他们不过区区九万人,而我们却有十万大军,兵精将勇,当一鼓作气,击破吴人再引军北还。”
曹休打算就在石亭与吴国交战,王凌说道:“大司马,如今我大魏扬州兵力尽皆在此,万一有失,则扬州易为吴贼所趁。不若给末将留三万人马在石亭设防,阻击吴军,大司马亲率大军至夹石。若我能击败吴人先锋,大司马可以顺势掩杀;若我失败,我军主力无损,亦可保扬州不失。”
应该说,在当前这样的处境下,王凌的计策已经是上上策,几乎能立于不败之地。可惜,曹休觉得自己提十万大军南下,未与吴军交战就先撤退,颜面扫地,否决了王凌的提议,依然在石亭布防,迎击吴军。
曹休在石亭的一举一动,也被东吴探子得知,报与孙权。
朱桓听闻,对孙权献计说:“曹休本来是因为皇亲国戚的缘故受到任命,不是有智有勇的名将。现在此战他必定战败,战败就必定逃走,逃走应该经过夹石和挂车,这两条道都是险隘的道路,如果用一万兵阻塞道路,那么敌军可以尽灭了,而曹休也可以生擒,末将请求率领部下断这两条道路。承蒙大王的威名,如果生擒曹休完成此计划,就可以乘胜追击,直取寿春,割据淮南,进而谋图许、洛,这是决定千秋万事的时机,不容有失。”
孙权和陆逊商议此计策,陆逊认为一万大军绕道魏军后方很难不被发现,如果曹休发觉有人意图截断自己的退路,只怕会立刻撤军不会再留在石亭。孙权觉得陆逊所虑有道理,因此没有施行此计。但是,陆逊认为兵贵神速,既然曹休已经发现了自己的动向,当快速出击,趁魏军立足未稳将之击败。
战场之上,瞬息万变,没有假设。只是,曹休顾及颜面让魏军失去了最后的一丝胜机,而孙权、陆逊的保守也极有可能丧失了全歼曹休大军的机会。
朱桓智勇兼备,好弄险计,这一点跟魏延很像。他的计策虽然未被采纳,但依然被孙权任命为先锋。
由于是主场作战,又准备多时,吴军行进速度很快。石亭并没有什么利于防守的险要,魏军只能修筑寨栅和工事。还未修完,朱桓已经引军杀到。
朱桓带领先头部队走的小路,躲过了魏军斥候,见魏军猝不及防,他心中大喜,大刀一挥,吼道:“儿郎们,随我杀魏贼!”
说罢,一马当先,冲入魏军阵内。朱桓武艺过人,势若猛虎,手中大刀盘旋处,必有魏军人头落地。他手下的士兵见将军如此勇猛,也纷纷大叫着紧跟朱桓杀入战圈,一个个悍不畏死,如同嗜血的猛兽,抡起手中的刀枪往魏兵身上招呼。魏军客场作战,本就军心不稳,此时被吴军气势所慑,曹休口中昔日面对吴军百战百胜的“精兵”此时竟然毫无战心,被吴军杀的鬼哭狼嚎。
朱桓在魏军阵中往来冲杀,无人能挡,一路突进到了曹休中军大营的位置。素以勇气闻名的曹休也破了胆,第一反应竟然是后撤。王凌劝诫曹休,此时一旦撤退,全军溃败。曹休也明白这个道理,硬着头皮顶住不退,指挥大军。王凌亲自带兵迎战朱桓,勉强挡住了吴军的攻势。
此时,陆逊、全琮二人带兵赶到,六万大军左右夹击。吴军主力加入战场,形势立刻转变。由于魏军将注意力都放在阻击朱桓部,陆、全两部吴军没花多大力气就打到了曹休中军处,与朱桓会师,魏军本已摇摇欲坠的阵势登时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