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伊斯兰国”的前世今生
(一)发展壮大历程
“伊斯兰国”是逊尼派宗教原教旨主义极端暴恐组织。1999年,恶名昭彰的恐怖分子头目扎卡维(Abu Musab al-Zarqawi)在阿富汗建立了“一神论和圣战组织”。“9·11”事件后,“一神论和圣战组织”因在美国的反恐战争中受到围剿而一度衰落。但到了2003年,美国推翻了伊拉克萨达姆政权,造成该国北部许多地区出现权力真空,扎卡维得以乘虚而入,并于2004年10月宣誓效忠本·拉登,将其组织更名为“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AQI),借此招兵买马,壮大自己。2006年1月,“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联合几个小的武装团体,成立了伞形组织“圣战者协商委员会”。
2006年6月,扎卡维死于美军空袭,阿布·阿卜杜拉·拉希德·巴格达迪(Abu Abdullah al.Rashid al.Baghdadi)被推举为新的埃米尔,主要权力则控制在首席伊斯兰法学家阿布·阿尤布·马斯里(Abu Ayyub al.Masri)手中。[1]同时,“圣战者协商委员会”更名为“伊拉克伊斯兰国”(ISI),目标是赶走驻伊美军,推翻美扶持的傀儡政权并在伊拉克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2010年4月,马斯里和巴格达迪在美军和伊政府军的联合突袭中被击毙,继任者阿布·巴卡尔·巴格达迪(Abu Bakr al.Baghdadi)独揽大权。2011年美军撤出驻伊作战部队后,“伊拉克伊斯兰国”的军事压力骤减。同年8月,瞅准叙利亚战乱机会,巴格达迪抽调部分主力入叙,并于次年协助建立起“胜利阵线”,后者逐渐成为叙境内最有实力的武装派别之一。2013年,巴格达迪单方面宣布“伊拉克伊斯兰国”与“胜利阵线”合并,组织更名为“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ISIL,下文简称“伊黎”),阿拉伯语义下为“伊拉克与沙姆伊斯兰国”(ISIS)[2],战斗的目标也升级为要在伊拉克和黎凡特地区建立“伊斯兰国”。
阿布·巴卡尔·巴格达迪
但“胜利阵线”随后拒绝了合并宣言,并请求“基地”总部掌门人扎瓦赫里进行仲裁。扎瓦赫里的裁定结果是“伊拉克伊斯兰国”的合并为非法,要求其将活动范围严格限定在伊拉克境内。之后,“胜利阵线”与“伊黎”的权力斗争升级为武装冲突。2014年1月,“伊黎”占领叙利亚拉卡省,迫使80%的“胜利阵线”武装人员投降,为此,“基地”宣布与其断绝一切关系。2014年6月开始,在叙利亚做大的“伊黎”开始东进伊拉克,先后攻克摩苏尔、提克里特、费卢杰等重镇,控制尼尼微、萨拉赫丁等省的大部地区,并一度进逼首都巴格达。[3]6月29日,巴格达迪宣布成立“伊斯兰哈里发国”(即本文所称的“伊斯兰国”),定都拉卡市,并自认“哈里发”,要求全世界穆斯林服从其统治。其远景“领土”规划甚至包括地中海北岸的意大利和西班牙,直达中国的新疆地区。
(二)组织特点略述
“伊斯兰国”行为模式的鲜明特点有:
其一,建立国家是优先战略目标。扎卡维受袭身死后,“伊黎”组织进行了战略调整,将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作为优先战略目标,并将其贯彻始终。与“基地”组织着重以游击战或“独狼”式袭击打击美国及其西方盟友的战略不同,“伊斯兰国”不愿躲藏,更热衷于发动较大规模战斗,征服、巩固和管理不断扩大的地盘。在控制区,该组织试图取代原政府发行货币、征收赋税,以伊斯兰教法为纲进行严酷统治。其内部相关机构设置更加复杂:组织结构中的省委员会专司各地民事管辖职权,此外还设有金融委员会、宗教事务委员会、军事委员会和媒体委员会等类似政府部门的机构各司其职。无怪乎有学者担忧其“塔利班”化,而非“基地”化。
其二,组织实力跃居首位。当前,“伊斯兰国”控制了大约2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近400万人口,并拥有数万武装人员。[4]与叙、伊政府军,“叙自由军”和库尔德武装交战不落下风,在美国的持续空袭下,仍可在多地保持攻势。如此实力自然有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撑:从人员构成上看,“伊斯兰国”的骨干主要是富有战斗经验的原萨达姆时期的军政人员,更广泛招纳了来自叙利亚的哗变官兵、俄罗斯车臣地区的恐怖分子,甚至包括欧美国家公民在内的世界上几十个国家的数千名“圣战者”;从武器装备上看,“伊斯兰国”在伊叙战场通过夺取政府军械库、战地直接缴械等方式,获得大量轻重武器,包括坦克、大口径火炮、防空武器甚至军用飞机等;从财力上看,其不仅从沙特、科威特、卡塔尔等国获得长期私人资助,更擅长以战养战,通过走私石油,洗劫占领地银行、商店,对控制区人民征收高额赋税,进行绑架勒索等手段聚敛了大量财富。
其三,恐怖手段更加血腥残酷。以“斩首”等恐怖行为震慑人心,从而达到军事和政治目的是各类恐怖组织的共同特征,但是“伊斯兰国”显然走得更远。其主要表现是:(1)针对平民的暴恐袭击肆无忌惮。自该组织进入伊拉克以来,针对伊平民的绝大多数恐怖袭击均系其所为。(2)不分对象进行大肆屠杀。“伊斯兰国”既斩首欧美记者,如美国记者福利和索特洛夫、英国人质海恩斯,也屠戮、奴役异教徒,如在伊拉克辛贾尔地区对雅兹迪人进行的种族清洗,迫使5万当地人逃亡山区,甚至对不服从其统治的逊尼派部族人员,也进行野蛮杀戮。10月,该组织在安巴尔省杀害了数百名协助伊安全部队进行抵抗的逊尼派武装人员和警察。
“伊斯兰国”武装分子
其四,宣传招募更具网络化特征。“伊斯兰国”善于使用社交媒体和其他互联网新媒介进行宣传与成员招募。他们广泛发布音频、视频文件,在“官网”张贴“年度报告”,推送各类文字信息,一面散播恐怖,一面宣传其治下地区已成为治安良好、人人虔诚且生活有可靠保障的“最好的伊斯兰社会”。据称,其每日发布的网络推文高达4万条,且越来越多地使用数字加密和伪装技术以逃避政府情报机构的封堵。[5]对新媒体技术的熟练使用极大地扩大了“伊斯兰国”的影响,互联网俨然成为多国政府与“伊斯兰国”进行“猫鼠游戏”的数字战场。
注释
[1]"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the Levant,"http://en.wikipedia.org/wiki/Islamic_State_of_Iraq_and_the_Levant, 2014-11-08.
[2]“黎凡特”(Levant)是英语地理概念,“沙姆”(al.sham)是阿拉伯语地理概念,同指包括今天的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和巴勒斯坦在内的地中海东岸广大地区。
[3]参见董漫远:《“伊斯兰国”崛起的影响及前景》,载《国际问题研究》,2014(5)。
[4]据美国中央情报局(CIA)估计,“伊斯兰国”的武装人员有2万~3万之多,而卡塔尔的“半岛”电视台获得消息称,其武装力量已经达到了9万多人,其中叙境内5万余人、伊境内3万余人。可以肯定的是,自2014年6月以来,其战斗人员数量获得了较大提升。参见"Islamic State Has 50000 Fighters in Syria,"http://www.aljazeera.com/news/middleeast/2014/08/islamic-state-50000-fighters-syria-2014819184258421392.html,2014-08-19。
[5]参见《IS被指利用网络宣传每日发文高达4万条》,见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4-11/5192070.html,2014-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