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历史、理论与诠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汤因比关于工业革命的讲座

在了解了恩格斯构建的工业革命历史叙事后,就不难理解汤因比关于工业革命的讲座了。两者在基调上的部分一致性源于汤因比的宗教观。英年早逝的汤因比被追忆为一个高尚的青年,“虽身体虚弱,但却有着坚强的意志,他学到了‘福音派教会’的精髓,是将知识成就与公益服务完美结合的典范”。他被称赞为“中世纪圣徒的理想代表”,或“过着圣徒式生活的感觉敏锐且过度劳累的学者”。这些评价刻画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的形象。而汤因比确实基于其宗教信仰而抵制功利主义和古典政治经济学。[33]换言之,汤因比对工业革命造成的社会分化是持批判态度的,正是在这一点上,他能够和同样关心阶级分化的恩格斯找到共通之处。

汤因比讲座的焦点是对所谓的“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而这种政治经济学的代表性学者是亚当·斯密、马尔萨斯和大卫·李嘉图这三位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其中,斯密生活于工业革命的前夜,马尔萨斯则生活在这场革命的中期。汤因比不满地写道:“经济学家们,首先只考虑到了人的属性的一面,将人简单地视为一种赚钱的动物;其次,他们不考虑习俗的影响,而只关注竞争。”[34]竞争带来社会分化,破坏了汤因比基于宗教感情所珍视的社会和谐。当然,汤因比没有完全否定竞争。他认识到,“没有竞争就不会有进步”,但是,他认为必须区分生产的竞争和分配的竞争。而且,竞争所带来的收益无法与它对于人类生命和劳动力造成的巨大浪费相比,而这种浪费本可以通过规则(regulation)来避免。[35]汤因比将竞争视为工业革命的基本内涵:“工业革命的本质是竞争取代了此前控制财富生产与分配的中世纪规则。”[36]于是,他实际上建构了一种历史变迁的模型,即工业革命是财富生产与分配方式的一场变革,其动力机制是打破了中世纪规则的自由竞争。为了论证这一模型,他引入了对具体历史的叙述。汤因比认为,工业革命首先值得关注的事实是人口的惊人增速,其次则是农业人口的相对的与积极的减少。因此,在18世纪末的工业大变革中,一场农业革命(agrarian revolution)扮演着重要角色。[37]农业革命带来的农产品产量的巨大增长,为养活工业人口创造了条件,而将视野转到工业本身,汤因比指出机械发明的后果是工厂替代了家庭生产体系。他简要论述了棉纺织业中的四种重要发明,并附带论及炼铁业的发展。汤因比没有刻画技术演化的历史细节,而是指出新发明引入了工厂体系。但是,工厂体系的进一步发展独立于机器,与贸易扩张有关。[38]这一系列财富生产的条件的改变,带来了财富分配的革命,进而改变了各阶级的相对地位和政治权力的平衡。新的大资本家阶级大发其财,他们在工厂里只承担很少的个人工作或基本不工作,他们也不认识为他们工作的千百工人,其结果是,旧时代雇主与雇工之间有人情味的联系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金钱关系”。工业革命的后果,证明了自由竞争或许能创造财富,但无法创造幸福。[39]这是汤因比关于工业革命的核心论述。

对于讲座主题“工业革命”,汤因比并未过多展开,其细节描述尚不如恩格斯的论著翔实。讲座的重点在于通过揭示工业革命黯淡的社会后果,批判倡导自由竞争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因此,汤因比本质上是一名经济学家而非历史学家,他关心的不是具体的历史事实而是现实的经济问题,但他用以讨论经济问题的方法是对历史展开研究。汤因比认为,经济的发展具有历史阶段性,不同阶段对应着不同的规律,因此要采取不同的政策。他讲道:“早期的经济学家,比如亚当·斯密,关心的是生产。生产的增长作为一种社会与政治进步的工具,对当时的人来说是合适的。旧经济学也成功地创造了鼓励生产的新条件。但当任务越来越转向分配时,旧经济学失败了。当前所需要的,是一种更为平等的财富分配方式。但这一目的的实现只与道德进步相关。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需要一种遵循基督教福音的生活,而这在旧政治经济学里完全不包含。”[40]汤因比的观点未免有些天真,但他正确地指出了经济发展具有历史阶段性,每一阶段的发展特点不同,所匹配的思想观念亦会存在差异。而从这种阶段差异性出发,汤因比认为研究经济问题应该采取历史方法(historical method):“历史方法让我们看到经济规律和法则是相对的。旧经济学家认为这些规律和法则是普世的。”与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亦即旧经济学家的抽象研究方法不同,“历史方法追求一种不同的研究方式。它检验经济发展的实际原因,并考虑制度的影响,这些制度包括中世纪行会、我们时代的土地法,或者任何某个国家的政治形势,而这些制度决定着财富的分配。不使用历史方法,我们将无法理解为什么联合王国一半的土地只掌握在2512个人手中”。[41]汤因比最关心的经济问题始终是分配。

因此,汤因比对工业革命的讨论,正是运用历史方法研究经济问题的实践。汤因比抓住自由竞争这条主线,既因为自由竞争在他看来是工业革命的动力机制,又因为自由竞争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思想之一。然而,经济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决定了当工业革命生产了巨大的财富后,公平地分配财富将成为工业革命之后新阶段的主题,而在这一新阶段,曾推动工业革命并被古典政治经济学所鼓吹的自由竞争,将不再适应时代的新需求。作为经济学家,汤因比的目的在于批判那些鼓吹自由竞争的前辈。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通过工业革命这一历史案例,将自由竞争的优缺点同时呈现出来,并指出自由竞争的存在具有历史性,不会也不应一直存在下去。汤因比对工业革命的讲授,服务于他更为宏大的改良现实社会的意图。

就改变不公平的社会财富分配这一点来看,汤因比与恩格斯在讨论工业革命历史的目的上有相近之处,也无怪乎两人建构的工业革命历史叙事存在相似的地方。然而,恩格斯及马克思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面向的是未来,构想的是比资本主义社会更为高级的社会主义社会,汤因比却被浓郁的怀旧之情缠绕,惋惜的是中世纪规则的崩溃,对未来则寄望于古老基督教福音的重振。向前看还是向后看,将影响到对于工业革命的本质性的评价,从这一点来说,汤因比的工业革命历史叙事与马克思主义还是存在根本差异的。

或许囿于讲座这种形式,宣称采用历史方法的汤因比对历史细节的描画甚浅。不过,他相当敏锐地注意到了现代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对于已经兴起的工业革命反应迟钝:“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于一场工业革命的前夜。当亚当·斯密与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在后者位于格拉斯哥的工场里聊天时,斯密完全没有意识到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将会使自己梦寐以求的自由竞争变为现实,而当时,那种自由竞争不过是一个乌托邦式梦想。”[42]亚当·斯密的迟钝从侧面反映了工业革命在开始时具有非革命性的一面,不易被人察觉。这既给了反对工业革命一词的学者以论据,又表明亚当·斯密学说的内核其实建立在前工业时代的世界观基础上。斯密学说的这一特点,也将影响到后世经济学家们对工业革命的认知。


[1]D.C.Coleman,Myth,History and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p.3.

[2]D.C.Coleman,Myth,History and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pp.3-4.

[3]严鹏:《富强竞赛——工业文化与国家兴衰》,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第80~81页。

[4]William Hardy,The Origins of the Idea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Shepperton:The Aidan Press,2006,p.43.

[5]D.C.Coleman,Myth,History and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pp.14-15.

[6]William Hardy,The Origins of the Idea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pp.62-64.

[7]D.C.Coleman,Myth,History and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p.19.

[8]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如何改变世界: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奇》,吕增奎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第190~191页。

[9]D.C.Coleman,Myth,History and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p.19.

[10]杰拉德·库特:《英国历史经济学:1870~1926——经济史学科的兴起与新重商主义》,乔吉燕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第97~101页。

[11]D.C.Coleman,Myth,History and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p.24.

[12]D.C.Coleman,Myth,History and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pp.24-25.

[13]杰拉德·库特:《英国历史经济学:1870~1926——经济史学科的兴起与新重商主义》,第202~204页。

[14]D.C.Coleman,Myth,History and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p.23.

[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87页。

[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97页。

[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98页。

[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98~99页。

[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00~101页。

[2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01~102页。

[2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05页。

[2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05页。

[2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07页。

[2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388页。

[2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389页。

[2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390页。

[2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402页。

[2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409页。

[2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418页。

[3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423页。

[3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432~433页。

[3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443页。

[33]杰拉德·库特:《英国历史经济学:1870~1926——经济史学科的兴起与新重商主义》,第98页。

[34]Arnold Toynbee,Lectures on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Englan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p.28.

[35]Arnold Toynbee,Lectures on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England,p.87.

[36]Arnold Toynbee,Lectures on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England,p.85.

[37]Arnold Toynbee,Lectures on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England,pp.87-88.

[38]Arnold Toynbee,Lectures on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England,pp.90-92.

[39]Arnold Toynbee,Lectures on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England,pp.92-93.

[40]Arnold Toynbee,Lectures on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England,p.25.

[41]Arnold Toynbee,Lectures on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England,pp.29-31.

[42]Arnold Toynbee,Lectures on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England,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