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化——美国政治的灵魂(代序)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卡尔•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美国《独立宣言》
当一个美国人在思考政府建设问题时,他的思路不是如何去创造权威和集中权力,而是如何去限制权威和分散权力。
——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1776年,一本风靡北美的小册子《常识》告诫人们,政府是不可避免的“祸害”。两百多年后的今天,美剧《纸牌屋》将美国政坛上至总统、副总统,下至普通国会议员全都塑造为争权夺利、明争暗斗、道貌岸然的反面人物。这样的文艺作品在美国绝非孤例。除《空军一号》等少数美国大片之外,骂政府、骂总统、把有权人物塑造为反面人物一直是美国文艺界的“主旋律”。从《暗杀肯尼迪》到《尼克松》,从《越狱》到《24小时》,无一例外。这并不仅仅是在吸引观众的眼球,虽然片中所揭示的美国“肮脏”政治与美国政治现实相去甚远,但却能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因为“抹黑”政府和政治人物在美国一直有着广泛的社会认同。
作为美国最负盛名的期刊之一,《读者文摘》2013年5月登出的“美国人最信任人士排行榜”上,好莱坞明星占据了前三位,从政者却通通靠边站。排名第一的是担任著名电影《阿甘正传》男主角的汤姆•汉克斯,排名最高的政治家是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名列第24位,如今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则只排在第65位。〔1〕
这似乎令人难以理解。因为美国人一直为自己的民主制度深感自豪,美国政府也以向全世界推广美国的自由、民主价值观为己任。那为何美国人对本国的政治制度有着如此高度的自信,而对美国自己的政治人物有着如此低的评价呢?
这是因为,支撑美国政治制度的是视政府为“必要之恶”的政治文化:人们从根本上不信任权力、政府与官员,处处对政府的行为设防。隐藏在美国政治制度背后的人们的政治信念,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权力是靠不住的”。
何谓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关于政治的文化。正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我们了解一个国家,除了知道它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之外,更需要了解它的发展历程和精神风貌。世界各国的政治,因历史和文化不同而风格各异,譬如国家元首一职,英国是女王,日本是天皇,美国是总统……文化使各国呈现出万千姿态,也是一国区别于他国的主要特征之一。不揭开一国的文化面纱,我们很难透视这个国家的本质。
政治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的核心是权力,政治文化也主要是关于权力的文化,它回答权力从何而来、谁该拥有权力、如何运用权力、如何限制权力和如何转移权力等问题。当今世界,主权国家之上没有更高权力,而政府是国家主权的行使者,所以,政治文化主要探讨的是政府的权力,而不是其他行为体的权力。
如果我们把政治体系比做一台电脑,各种制度化的政治组织、机构和规则就是电脑的“硬件”,而政治文化则是电脑的“软件”。电脑的正常运行需要软件、硬件相互兼容,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也需要相互匹配。一种政治制度必须建立在相应的政治文化基础之上,才能得以维系和延续;否则,政治系统的运行就会发生障碍,甚至出现“死机”“崩盘”。
作为政治体系的“软件”,政治文化的首要功能是为政治制度提供合法性依据。政治合法性是国家和政府赖以生存、发展和运作的根基,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从古到今,历代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首先要获得法理上的合法地位。
古代君主统治强调的“受命于天”或“君权神授”,与近代启蒙运动所宣扬的“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政治合法性和政治文化,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政治制度性质迥异,一种是君主专制,一种是民主制。
政治文化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但政治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内化为社会成员的一种心理定式和思维定式,对政治体系的发展演变产生强大的制约作用。
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民众选择或接受什么样的政治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政治文化与这个国家历史文化传统结合的程度。只有当一种政治文化获得了社会成员的广泛认同,建立在这种政治文化之上的政权才有稳定性和持续性。政治制度如果偏离了政治文化,政府权力的效力就会被大大削弱,甚至可能会导致社会动荡和国家分裂。所以,研究一国的政治文化,对了解该国政治系统的运行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为何要了解美国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政治的灵魂,美国是全球唯一超级大国,了解美国的政治文化对我们认识美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如果不了解美国的政治文化,就很难深刻准确理解美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运行方式。
美国号称是“民治政府”,即人民自治的政府。在现实中,人民确实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参与政治,美国政治的各个环节——选举各级行政官员和国会议员,设定政治议题,以及国家内外政策的决策、执行、监督等,都有民众的直接或间接参与。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民众相比,美国人有更大的参与政治的热情,同时,也为政治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所以,美国政治不是在独立于美国人的生活之外,而是与美国民众紧密联系、息息相关。
然而,现实中,美国政治现象纷繁复杂、扑朔迷离,令人眼花缭乱,光靠读读《纽约时报》、看看美国大片、听听美国新闻是很难领会其要义的。要想深刻理解美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就需要了解美国的政治文化。因为美国的政治制度扎根于美国的政治文化,也就是人们持有的政治信念,它是揭示美国政治奥秘的一把钥匙。
不仅如此,政治文化对美国的意义超过一般国家。虽然政治文化对任何国家都很重要,但并非对任何国家都同等重要。相对而言,在当今世界,政治文化对美国的重要性超过其他大国。在美国,政治文化是攸关国家统一与分裂、强盛与衰亡的头等大事。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是建立在民族认同的基础上,民族主义是维系国家的纽带,这些国家也因此被称为民族国家(nation-state)。而美国则不同,美国自视为建立在理念上的国家(idea state),自由、民主、人权、法治、自治等政治信念是建立和维系这个国家的基础。这些政治信念是美国人熟悉的、习以为常的知识,或者说“常识”。
判断一个人是否已经成为美国人,不是看他的种族、宗教、语言、出生地,而是看他是否接受了美国信念。具有美国信念的人才是真正的美国人。所以,美国是一个高度强调政治信念并具有高度一致的政治信念的国家。要想了解美国和美国人,必须要了解美国的政治文化。
从更深层次来看,由于美国政治文化是美国的立国之本,它与美国的强盛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是美国强盛的思想基础和文化根源。早在百年前,我国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先驱便已经意识到“坚船利炮”“工厂器械”“议会总统”只是中西反差的表面现象,不从美国的立国之本——美国的政治文化着手,则难以找到美国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成为世界大国的根本原因,自然也就谈不上如何学习美国、超越美国。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美国政治文化也就是探究美国强国之道。
什么是美国的政治文化?
美国的政治文化,是美国人关于政府权力的态度、信念和信仰。这种政治文化认为,权利高于权力,权力只有以保护权利为目的才有合法性;权力必定会侵犯权利,因而要想尽各种办法对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只有社会变大,政府才能变小,所以必须强调社会自治和公民义务。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美国政治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美国人对权力侵犯权利有着深刻的忧虑和高度的警惕,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美国政治文化的特点,那就是“权力是靠不住的”,或者“政府是靠不住的”。这不仅与古代东方国家的政治文化截然不同,而且与跟美国同源同种的欧洲国家有着显著差别。尽管西方国家的政治文化都倾向于认为权力、政府是不可信任的,但没有任何国家像美国对权力的警惕如此强烈。
为什么权力或政府是靠不住的呢?它源于美国人对权力的一种根深蒂固的信念,即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政府一旦掌握了权力,就一定会滥用权力,从而侵犯公民权利。
美国人对权力的这种信念,既来自于北美殖民地时期英国移民的亲身体验,也受到启蒙运动时自由主义观点的深刻影响。早期北美英裔移民的思想观念为后来美国政治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些政治理念经过代代相传,成为美国人对权力的共同认知。
既然政府权力是靠不住的,那为何还要建立政府呢?在美国人看来,政府是“不可避免”的“恶”。之所以“不可避免”,是因为只有政府才能保障人权。正如《独立宣言》所言,“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所有人被创造时都是平等的,他们的创造者赋予他们一些不可让渡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才在人们中间建立政府”。
美国宣布独立时,并不想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但残酷的事实告诉他们,如果想要获得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就必须建立政府。因为只有政府的军队和外交才能保障国家安全,只有政府的法律、警察和监狱才能给社会带来秩序。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矛盾:一方面,权力一定会侵犯权利;另一方面,权利有赖于权力来保护。如何既授予政府足够的权力,使其保证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同时又限制政府的权力,使其不对人民的权利造成威胁?美国政治一直在这二者之间纠结。
不过,美国人对政府侵犯人权的恐惧远大于他们对政府提供安全和秩序的需求。于是,在建立政府之后,为了防止政府滥用权力,美国人想尽一切办法阻止政府做坏事。所以美国宪法的制度设计,不是“民主最大化”,更不是“效率最大化”,而是“制衡最大化”。在这个复杂的政治机器中,权力每启动一次,就有无数的闸门同时被启动,每一扇闸门都要鉴定这次权力的实施属于良性还是恶性,然后才决定是否“放行”。〔2〕
由于时刻担心政府权力损害民众权利,美国容易出现对政府过度的不信任和愤世嫉俗的心态,但在很多美国学者看来,它不完全是坏事,甚至可能是美国政治健康运转的表现,因为这种心态可以把很多侵蚀权利的活动、政府的专断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使这个制度的纠错机制及早被启动,从而防止一个小错变成一个大错。
如果说政府权力是靠不住的,那什么是靠得住的呢?换言之,人民不靠政府靠谁呢?靠自己,靠社会。既然信不过政府,也就别依靠政府、指望政府。美国人之所以能做到不依赖政府,关键在于公民组成的社会组织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自我协调、自我完善能力,使公民在遇到许多困难时可以依赖社会“自力更生”。许多在别的国家要找政府才能办的事,在美国往往是公民结社自己解决。
所以,美国政治文化中的民权至上,不仅强调公民的“天赋人权”,而且特别强调公民义务和社会自治。权利和义务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美国公民可能是世界上最积极参与政治、最能够为自己的权利而奋斗的公民。美国政府之所以不敢胆大妄为,除了制度上的限制外,也有赖于千千万万美国普通公民的参与和奋斗。
两百多年来,美国既有像梭罗、斯托夫人、马丁•路德•金这样敢于向政府表达不同意见的名人斗士,也有踊跃参与“进步运动”、反越战、“反对华尔街”的数以千万计的普通民众。如果没有美国公民两百多年来一直积极捍卫自身权利的运动,美国国父们写下的宪法和拟定的制度再精妙,今天可能也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
美国政治文化从何而来?
美国建国的历史虽然只有两百多年,但奠定其建国基础的政治文化早已经过了数个世纪的酝酿和成长,它以宗教改革后的基督新教信仰为“种子”、以英国革命和启蒙运动为“阳光雨露”、以广袤无垠的北美大陆为“土壤”,最终长成了一棵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延续至今的“参天大树”。
美国政治文化的“种子”,是宗教改革运动之后的基督教,特别是新教中的清教。在美国诞生之前,建立英属北美殖民地的人主要是英裔新教徒。基督教中包含着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成分,宗教改革之后的清教徒更是反对天主教会的特权和管制。从被视为美国政治文化起点的《五月花号公约》可以看出,早期清教徒移民已经认定,权力的行使必须基于被统治者的同意,建立政府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个人的自由、权利和利益。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能够奋起进行独立战争并建立起民主共和制国家,与这些理念不无关系。美国建国后,基督新教思想构成了美国民主和自治思想的深厚基础,宪法背后的基督教价值观被建国者们视为理所当然。
滋养美国政治文化成长的“阳光雨露”,是英国政治革命实践和欧洲启蒙运动思想。英国在全球首创“虚君共和”和“君主立宪”,现代政治也最早在英国得到探索和实践。美国政治文化中的要义——自由、民主、平等等理念最早出现在英国思想家的论著里。作为殖民地人口主体的英裔清教徒移民,自然对宗主国数百年来推行议会政治、不断限制王权的政治革命实践印象深刻。而宗教改革运动之后风行欧洲大陆的启蒙运动,则在政治思想上充分论证了“人民主权”“社会契约”等理论,为美国建立共和政体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武器。集中体现美国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的《美国宪法》,多处都闪现着《政府论》作者洛克、《论法的精神》作者孟德斯鸠的思想光芒。
滋生美国政治文化的“土壤”,则是堪称现代政治“天赐试验场”的北美大陆。这里天高皇帝远,任何政治理念和社会理想都可以进行几乎不受外界影响的实验和检验。在清教徒到达北美大陆的一个多世纪中,这种政治实验从未间断。那些乘坐“五月花”号漂洋过海的英国清教徒,一开始就以自由自愿订立“契约”的方式构建了新社会,并形成了北美殖民地乡镇管理的自治模式。17世纪前半期,北美殖民地创立后不久就开始出现了地方议会,它比英国议会有更大的民主性,选民比英国选民范围更广。而长达一百多年的西进运动,使美国政治文化经历了一个持续推进、创新和再建的过程,民主、平等、自治的观念在西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得以加强,进而渗透在整个民族的血液之中。
所以,尽管美国看起来是个历史并不悠久的“年轻”国家,但“年轻”仅是指美国独立和确定政体的时间而言,孕育和滋养美国政治文化的欧洲传统源远流长。而且,在美国独立之前,美国政治文化的核心要素——自由、平等、自治、宪政等理念在新大陆已经有过上百年的实践。
美国政治文化的实践如何?
任何一种理念或理想在实践中都不可能像人们想象得那么完美。美国政治文化的实践也是如此。美国政治上也有污点和罪恶——政治腐败、侵犯人权、种族歧视等,很多美国学者也不回避,并对这些现象加以谴责。其实,美国政治制度上的问题,美国人自己揭露和批判得最深刻、最彻底。这也是美国政治的一大特点。2014年初,美国政治学者福山在《美国国家利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美国政治制度的衰败》的文章,阐述了美国政治制度中因权力制衡而导致的政府与国会之争、政党之争、利益集团之争的种种弊端以及产生的严重后果,引发了最新一轮学界对美国政治现状与前景以及美国是否衰落的激烈讨论。
从美国政治文化的角度来看,毫无疑问,美国的政治实践还远远落后于美国的政治理念,美国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还远未到来。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美国人的追求不够真诚,或者不够努力。首先,人类对美好价值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而且其标准会随着世易时移而“水涨船高”,美国人所追求的政治理念也是如此。比如,以平等为例,19世纪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在当时来看就算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人人平等”了,但今天看来,那只是美国黑白族裔平等的开始,通往人人平等的路还长着呢。再以自由为例,美国立国时宪法就规定了公民的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和游行集会自由,那在当时真是“石破天惊”之事,美国人简直成了世界上享有最大自由的人,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总统罗斯福又提出了目标更为高远、实现难度更大的“四大自由”——除了言论自由、信仰自由之外,人们还应该有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
其次,很多时候,现实与理念的差距源于理念之间本身就存在的张力。自由和安全、平等与公正、信任与监督、权利与义务……这些人类美好的追求在现实中经常会遇到“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艰难选择,现实的天平到底偏向哪一边好点?这不仅是美国的难题,而且也是政治学的难题。比如,自由与安全就是一对矛盾。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人民都热爱自由,但当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人们不得不对自由做出让步。美国号称是世界上最爱自由的国家,但近十几年来,面对恐怖主义的安全威胁,美国人也不得不在安全与自由之间不断寻找平衡。
再次,再精妙的政治设计在现实中也有失效的时候。比如,很多人认为2003年美国国会批准伊战及后来批准大额战争拨款,就是立法机构对布什政府失去制衡意识的表现。又比如,由于相关利益集团的强大力量,美国的军费开支匪夷所思地庞大,几乎相当于世界上其他所有国家军费开支的总和,但没有足够的体制制衡力量去纠正这个问题。再比如,政府对农业的巨额补贴、在巴以冲突上总是明显偏袒以色列等,都可以说是美国政治文化和制度失灵的表现。
诺贝尔奖得主哈耶克在其名著《自由秩序原理》中充分肯定了美国在宪政方面的成就,但也毫不客气地指出:“就它作为一种安排政府制度的新方法而言,它依旧还只是一项试验,而且我们也决不能认为它已然穷尽了人类于此领域中的所有智慧。”〔3〕
最后,做任何事情都要付出成本,美国人不信任权力、不信任政府的政治文化在实践中被证明代价极其高昂。比方说持枪权问题,允许民众持枪,源于避免美国政府暴政的思路,当政府胡作非为到其他办法都无效的时候,人们还可以组织起来保护自己,反对暴政。问题是,美国每年都有几十万起枪支暴力事件,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人在枪支暴力事件中身亡。当人们看到美国发生的震惊世界的枪击案,尤其是发生在校园的枪击案一次就能造成许多年轻生命的消逝时,美国社会总会掀起一波接一波的反思和争辩:究竟怎么办,才能把持枪权所造成的代价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以内呢?
所以,我们熟知的自由、平等、生命、财产权利在美国不仅是具体的,而且必须仰仗他人和社会支付代价才能得以维护。代价有时是金钱,有时是生命,有时候可能是国家利益。这些代价有时候在“外人”看来,真的是“不能承受之重”。不过,既然美国人选择并坚持这样的文化和制度,就说明它被美国人所认同和接受,就说明它适应美国的国情。
总之,虽然美国的政治实践与其政治理念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但美国的政治实践总体上是按照其政治理念来进行的,并且至今仍被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是正确的和有效的。这也是为什么福山虽然断言美国很多政治制度都“日渐衰败”,但他也不得不承认,对美国的政治结构进行激进改革是很难想象的。除非美国政治秩序发生重大混乱,美国人是不会怀疑《美国宪法》的最基本的原则的。〔4〕
那么,美国的政治制度是否适合于其他国家呢?由于自20世纪以来在世界舞台上的显赫地位,美国一直是很多国家仰慕和效仿的榜样,美国政府也致力于向全世界推广其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和政治模式。不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国家取得了类似美国那样的政治业绩。几乎全盘照搬美国政治的菲律宾成为全世界的笑柄。究其原因,在于美国政治制度的不可复制性。
前文已经阐述过,政治制度是政治文化的载体,政治文化是政治制度的根基。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必须像电脑的“硬件”和“软件”那样互相匹配,政治系统才能正常运行。离开了政治文化,政治制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存活。世界上任何一种政治文化的形成和改变都绝非易事,美国的政治文化是经历了数个世纪的酝酿和成长后才逐渐形成的。如果没有与美国政治文化生长发育类似的环境、土壤和气候条件,任何国家都是不可能培育出与美国一样的政治文化的。
美国著名政治学者亨廷顿在《我们是谁》一书中也谆谆告诫美国政府:“其他社会各有自己的文化、价值观、传统和体制,这些特性与按照美国的价值观改造这些社会的做法往往是不相容的。”〔5〕美国不是一个价值观普遍适用的国家,而是一个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观的国家。美国的政治制度对其他国家而言,只能是学习和借鉴,而不能照搬照抄。我们研究美国政治文化的意义更多的是为了认识美国、理解美国,而不是试图成为美国。同时,美国成功的政治经验可以为我们思考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启发和参考。
本书有何特点?
关于美国政治文化的学术著作和教科书不断被翻译和引进我国,远有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近有《美国政治文化》《民治政府》。然而,这些书的预定阅读对象是美国民众,特别是美国大学生,他们所具备的政治学基础和美国历史知识,乃至社会实践、人生阅历都和中国读者不可同日而语。我们所致力于撰写的,是一本更加基础、更加生动、更加系统、更加符合中国读者需求的美国政治文化著作。
我们要感谢林达、刘瑜等具备极佳专业训练和在美国学习、生活经历的学人,他们勤奋睿智、默默耕耘,在介绍美国政治知识方面远远地走在了我们前头,用娓娓道来“讲故事”的办法,向国人展示一个真实而丰富的美国。他们的作品既深刻又生动,深受包括我们在内的许多读者欢迎。
本书吸取了此类“随笔”著作的生动性和具体感,同时集中于美国的政治文化,旨在通过系统阐述美国政治文化的产生背景、内涵以及美国政治的运行方式和特点,使读者对美国的政治文化、政治制度乃至政治实践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此外,本书尽量从美国的视角来观察、理解、描述和解析问题,追求“换位思考”,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一些美国之外的人看来不可思议、违反常理的事情。当然,从美国政治的视角和逻辑出发,不等于认同美国的所有政治理念。本书无意于描述美国政治有多好或有多坏,而是希望客观阐述面对权力和政府时,美国人是怎么想、为什么这么想、怎么做、这么做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代价。
简言之,我们谈论美国政治的优点,不等于这种模式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我们揭示其问题,也不等于美国政治不可救药。资中筠先生曾以“对内行民主,对外行霸道”概括美国国内外政治特征,并提醒对美国政治的研究不能情绪化。美国在国际上时常打着自由民主的旗号行霸道,并不等于自由民主在美国国内也是幌子。如因恨霸道而恨民主,甚至从根本上排斥美国,那将使美国在我们眼中永远成为一个难解之谜。
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徐少燕女士。本书是她策划的政治文化系列图书的第一本,她对此书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她一直与我们保持着密切联系,对本书的内容、形式和写作风格等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
虽然我们竭尽全力完成此书,但以我们的学力和资历,书中定有疏漏之处。我们真诚地期待读者对此书的反馈,也会认真对待读者提出的任何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