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是对现象的事实、本性、机制和规律的探索与考究。通过研究,我们可以获得四种类型的知识:描述、预测、改进和解释。如描述青少年思维发展的突出特征,预测后一时期他们的思维发展趋势;通过对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思维发展特征的了解,选择和设计相应的教学,解释为什么这样做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等。那么,研究应该怎样进行呢?
一、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就是按照客观的标准,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数据事实和个案事实进行具体分析,就是要避免一切可能的主观偏见,实事求是地研究现象、描述事实、做出解释。
(二)系统性原则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机能的整体。在心理学研究中注意系统性原则,就是把个体的心理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整体的系统来加以考察。例如培养儿童,不仅包括智力的开发,而且包括良好的个性、情绪、意志、行为习惯等的培养。研究时需要把青少年的某一心理现象放入各种心理现象的整体中考虑,这样对该心理现象的理解才会更全面。
(三)实践性原则
一方面,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常常在实践活动中体现和发展;另一方面,理论要与实践结合,我们需要在青少年的实践活动与教育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因此,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需要坚持实践性原则。
此外,我们还须注意一般与个别结合的原则。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教育既具有一般规律性,同时又具有个别差异性和特殊性,因而研究中也需注意既考虑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事实与规律,又要考虑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特殊规律和个别差异。
二、研究类型的选择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将研究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
从研究时间的延续性来看,可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
纵向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一个青少年或一种教育方法进行持续、系统的考察。它的优点是可以比较系统、详尽地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量变质变的规律,也能更有说服力地证明某一教育方法的有效性程度。因其考察时间长,因而纵向研究一般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研究易受被试或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个(某几个)年龄段的青少年的心理现象进行考察,或者同时对某几种教育方法进行比较。它的优点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出某一年龄或不同年龄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通过比较能得出某一种或几种教育方法的有效性状况。但由于时间短,难以看到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关键点,也难以确证教育方法的真实效果。
(二)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从对资料的分析来看,可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一般是基于描述性分析,是一种较灵活的、归纳的、共识性的研究;定量研究侧重数量化的统计分析,是一种结构性的、演绎的、寻求预测和解释性的研究。两者不是必然的分离,实际研究中,常常将两者结合运用。例如,要考察儿童个性品质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既可以通过问卷法、测量法、实验法等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考察相关度,又可以通过观察法、开放式访谈或深度访谈等进行观察和描述,对收集的资料进行质的分析。
(三)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
从研究的具体操作程序及揭示问题的性质上看,可将不同的研究分为三类: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
描述研究是对行为或现象的观察和记录。任何科学都始于描述。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在观察和描述人们,常作出他们为什么那样做的结论。专业的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家也是这样,只不过更为客观和系统。心理学家用以描述行为的主要方法有个案研究、调查和自然观察。描述行为是预测行为的第一步。无论个案研究、调查还是观察,都要注意所选择的样本具有代表性,同时,要尽可能地避免研究中的主观偏向。描述研究只能描述现象或行为而不能进行解释。
相关研究是寻找自然出现的相关关系。当调查和自然观察揭示出一个特征或行为会伴随着另一个一起出现时,我们便说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相关。心理学家用数字——相关系数来描述两种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的紧密程度。例如,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相信的所谓预感,便是一种错觉性相关。同时,相关关系并不等同于因果关系。如相关研究表明喝酒与暴力行为有关,但我们不能说喝酒导致暴力行为,或因为喝酒,所以有暴力行为。
实验研究是通过操纵一个或多个自变量来考察其在因变量上产生的效果,目的在于考察因果关系,即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一种因果关系。其特点是研究者对变量进行操纵和控制。例如,要考察某种教学方法是否对学习障碍儿童的学习有促进作用,可把青少年分为两组(实验组和控制组),对实验组青少年采用该教学方法,而控制组按常规方法教学,并保证这两组青少年除了接受的教学方法不同外,其他都相同,一段时期后,考察两组青少年的学习效果,从而得出该教学方法与学习障碍青少年的学习之间的因果关系。
三、主要研究方法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有很多,下面介绍在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领域常用的几种方法。这些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在确定使用哪一种方法来进行研究时,应考虑到其适用性。
(一)个案法
个案法是最古老的研究方法,心理学家通过它对个体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能揭示出对该群体的人来说都适用的道理。例如,关于脑的许多早期的认识便来自于对那些特定脑区受损后出现特殊障碍的个体进行的个案研究。弗洛伊德从大量的个案研究中建构出了他的人格理论。皮亚杰通过仔细观察和提问少量的儿童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儿童思维的知识。可见,深入的个案研究是很有价值的。个案研究能提出可供深入研究的假设,但它们有时也会误导我们:个体可能是非典型的。没有代表性的信息会导致错误的判断和结论。如有研究者得到一个发现——吸烟的人寿命更短:活到85岁以上的人中95%都是不吸烟者;有人就肯定能提出一个相反的例子——我叔叔每天抽两包烟还不是也活到了89岁。有些奇闻案例,例如戏剧性的故事、私人的经历,甚至心理学中的个案,都有可能具有特异性而不具备普遍性。
(二)自然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即在自然环境中观察和记录有机体的行为,它通常是研究者有计划地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科学的观察仪器与装置,对所要研究的对象进行系统的观察和考察以获取研究资料。例如,达尔文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下对自己孩子的长期观察结果,并写成了《一个婴儿的传略》。观察首先要确定界限,即明确所要观察的行为及其范围。因为观察时人们的注意范围是有限的,大多数人都无法同时注意并记住短时间内发生的20种不同的行为。因此,我们必须选择那些与研究课题密切相关的行为去研究。例如,如果我们对儿童的非言语交往感兴趣,非言语交往那么复杂,我们到底应该观察什么样的非言语行为?怎样来记录儿童交往活动中的这些行为表现?又如,想探察小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状况,那么,究竟哪些行为可归为课堂学习行为?通常,我们借助先前的资料来界定观察的行为及其范围。观察的第二个问题是,观察过程中观察对象对被观察的反应问题。例如,当你走在街上,一个扛着照相机的人一直跟随你,不时地拍摄你问候朋友时的情景,对此,你的反应与无拍摄情况下有不同吗?一般情况下,当被试知道有人在观察他们时,他们的反应常会与自然状态下不同。要预防被试的这种反应性,可以采用无干扰观察(如在隐蔽观察者身份或身影的情况下进行观察)。自然观察的内容一定是对象外显的行为,结果是描述性的。它能为随后更严格的研究提供重要资料,可以提出问题,形成进一步研究的假设。但因为它基本是描述性的,因而难以对各因素间的关系作出推论。
(三)调查法
调查是以提问题的方式,了解个体或团体的心理与行为的方法。在研究某个被试时,可以向被试本人作调查,也可以向熟悉被试的人作调查;可以用书面的问卷调查,也可以口头访谈。
1.访谈调查
访谈调查是通过谈话,即访谈者与访谈对象面对面地交流、谈论而从访谈对象那里收集到第一手资料的方法。不同于日常谈话的是,访谈有明确的目的,谈话也主要以访谈者引领话题。访谈可分为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同时对多个被试进行访谈)。它一般分为见面、与访谈对象建立融洽的关系、正式访谈和告别几个阶段。访谈中能否充分地收集到信息取决于这几个阶段中的访淡技巧,这更多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多总结。有时,为了深入地了解个体心理的历程、动机或行为机制等,为了获得比较广阔、整体性的了解,我们常常也采用深度访谈,即访谈者与访谈对象多次接触与互动,以挖掘深藏在访谈对象的观点(经验)之下所蕴涵的意义、原因等,同时捕捉访谈对象的某些活动、事件的丰富信息。此过程中访谈者应对自己的研究问题及访谈目标非常清楚。访谈的灵活性大,适用范围广,回收率高,但受匿名性低的影响,真实程度会受到限制,另外,可能受访谈者的态度、表情、语调,甚至性别、服装等的影响而出现偏差。
2.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在描述研究和相关研究中常常用到,它可以同时对众多个体进行广泛考察,要求人们报告他们的行为或观点。问卷调查可以收集许多人的信息。例如,一项民意调查显示72%的美国人认为电视暴力太多,84%的人赞成给同性恋者平等的工作机会,89%的人说他们面临着很大的压力,95%的人相信上帝,96%的人希望能改变一下自己的外貌。又如,想了解母亲对待儿童的态度和行为是否直接影响儿童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从而影响儿童的自尊水平,那么可以选取一群小学儿童被试(如三、四、五年级学生)和他们的母亲,采用小学儿童的母亲行为问卷、小学儿童自尊问卷进行施测,从而考察小学儿童的自尊是否受母亲各种行为(如支持行为和不支持行为)的影响。
在问卷设计中,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1)措辞方面。在调查中,要问的一系列问题需经过仔细推敲,因为如果措辞有暗示、某种导向或某种伤害,会对人们的回答有很大的影响。
(2)取样方面。要调查的对象须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总体的一般特性)。你可以用常识、戏剧性奇闻、个人经历和主观的样本描述人类的经验,但要想精确地描述总体的经验和态度,那么只有一种游戏规则——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怎样使调查的取样有代表性呢?通常的办法是随机取样,这是一种使整个群体中所有个体都有同等机会参加的方法。除以上两方面外,人们的回答认真与否,其说法与实际做法是否一致,也会影响调查结果的真实性。
以上两种调查常常结合进行,访谈可为问卷的条目编制提供丰富的参考信息,亦可在问卷调查基础上,通过访谈使问题进一步深入。
(四)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一种或几种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在实验中,主试可以控制某些条件、创设某种情境,使被试产生所需要的心理现象。实验法与观察法不同之处在于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境,并且可以反复进行。
1.实验法的种类
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教育心理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是指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来引起或改变一种或几种影响个体心理变化的条件,从而观察个体生理及行为变化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研究者可以从自己的意愿出发,对所研究对象的心理现象进行控制,有利于明确心理现象的因果关系,实验结果可以反复验证,科学性强。缺点是在对个体进行控制下的实验结果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还有一段差距,在具体应用时要受到很多限制。另外,个体对实验配合与否,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真实可靠性。教育心理实验法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研究目的,控制或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的心理活动表现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在现实生活场景中进行的,是一种自然实验。
教育心理实验法是介于实验室实验法和观察法之间的一种方法,它兼有两者的特点。它的优点表现在:它不是在特设的实验室中操作的,而是在实际教育情境中进行的,保持了被试的自然性;它又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得主试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可操作性强,另外,实验可以重复进行,加以验证,有推广价值。但同时又有其不足之处,表现在:在实验时,许多条件无法严格控制,致使实验过程中干扰因素较多,研究结果的精确性和有效性比实验室实验要低;另外,它并不是使被试完全处于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对其又施加了一定的影响,使得实验结果难以具有和观察法同等的真实性。
2.使用实验法时应注意的主要事项
(1)所选实验对象要具有代表性。首先,确定所研究对象的总体,即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事物的全体。总体是由每个个体构成的。如要研究某校小学生,则这所学校的所有小学生就为研究的总体,每个学生都是总体中的个体。其次,从总体中选出一部分个体——样本,样本要有代表性,即最能代表总体的特征。如从上述例子中抽出的个体就应该代表小学生的性别、年龄、智力等特征。只选高年级或只选成绩好的个体就不具有代表性。最后,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的方法有许多种。一是完全随机取样,如上例,将全校学生编号,用抽签的方法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被试,就属于完全随机取样;二是分层随机抽样,从不同年级中随机抽取整班的方法即为分层抽样。
(2)进行科学的实验设计。科学的实验设计是使实验能够成功的关键一环。由于实验目的不同,研究对象不同,所用的实验设计也不尽相同。按照因素的多少,可分为单因素实验设计、二因素实验设计和多因素实验设计;按照被试所接受的处理情况,可分为组内实验设计、组间实验设计和混合实验设计,以上都属于真实验设计,有时还涉及准实验设计和非实验设计。所以在使用实验法时应在专人的指导下进行。
(3)指导语要明确,并且在实验过程中要保持一致。以避免主试操作失误或由指导语不清而带来的附加自变量,导致实验失败。
(4)分析统计结果时要客观。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改变或删除数据,有时,只要实验是客观的,实验失败也是允许的,切不可盲目臆断。
(五)测验法
测验法就是使用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被试的个性心理的方法。测验所用量表相对调查问卷来说要求更严格,必须经过标准化,要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测验结果有参照标准。
1.测验法的种类
根据可同时接受测验的被试样本大小可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个别测验是指一名或几名主试一次只对一名被试进行测量的形式。对于有的量表、有的被试只能使用这种方法,如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就应进行个别测验。这种方法便于对被试的行为进行监控,但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团体测验是指一名主试同时对多名被试进行测验的方法。如卡特尔十六种人格量表就可以通过团体测验的方法进行。这种方法可以同时收集到大量的信息,经济省时,但不能对所有的被试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影响测验的效果。根据测验量表的形式可以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文字测验是指测验的量表为文字形式,要求被试填写或回答。这种测验使用起来较方便,但受被试文化背景和文化程度的限制,如中国比纳智力测验,其结果易受被试文化程度的影响。非文字测验指测验的量表为非文字形式,如图形、工具等,要求被试用文字、操作或绘画来完成。测验结果避免了知识经验、文化背景的影响,但施测较困难,评分标准较难确定,对主试要求较高。按测验目的可分为成就测验、性向测验、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等。
2.使用测验法时应注意的主要事项
(1)选择有效可靠的测量工具(量表)是测验成功的前提。
(2)所选被试的样本要有代表性,能反映总体的特征。
(3)测验开始要提醒被试按要求回答所有问题,不要有遗漏。测验过程中不能对被试有任何暗示。
(4)向被试解释测验结果时要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要考虑到其他因素的作用。
【阅读材料】
优秀学生的特点
推荐读物
1.刘万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伍新春.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思考与练习
1.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2.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