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北平文化旅游中心建设与故都城市空间生产(1928—1937)

王谦

提要:1928年的国都南迁导致北京的城市地位下降,出于政治、经济、文化、国防等原因,北平被重新定位为国家的文化旅游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以保护古物为中心的文化城建设运动。其结果,北京的传统建筑与古物得到了有力保护,城市现代化建设亦适时推进,最终使北京在空间形态上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相交融的特征。

关键词:文化中心,故都,空间,生产


1928年,国都南迁,北京国都南迁后,北京改称北平。为表述方便,本文在具指时称北平,其他则称北京。的城市地位骤降,于是,民间舆论与官方都一致主张将北京发展为国家文化旅游中心。然而,如何在短期内将北京从国都的光环中解放出来,使之在故都的名义下强化文化层面的建设,毕竟没有现成的先例可资参照,因而短期内亦无明显的成绩。对此,刘半农曾在1929年抱怨道:“后来首都果然南迁了。算至今日,已经南迁了一年半了。在这一年半之中,我们也时常听见要把北平改造为文化区域或文化都会一类的呼声。结果呢,将来亦许很有希望罢,截至现在为止,却不见有什么惊人的成绩。”参考文献[1]:161-162.在国都南迁的前几年,北京正处于艰难的转型之中,国都时期的辉煌一时无以为继,新的文化古城建设仍在艰难地探索之中。即便如此,北京的民间与官方都在如何创建文化旅游中心方面积极探索,一时间舆论争鸣,社会舆论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北京创建文化旅游中心的可行性,与此同时,北平市政府也开展了建设东方文化旅游中心的尝试与实践。回顾、梳理北平的社会舆论与官方建设实践,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故都文化古城的形成及其在物质空间上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