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全科医生培训规划教材 全科医生临床操作技能训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问诊的一般要求

一、适宜的场所

诊室的外观、大小以及布局都会影响到问诊的过程。为了充分保护患者的隐私,全科诊室最好是相对独立的一个空间,实行一对一服务。诊室内设有医生诊桌、电脑、患者座椅、诊床、洗手池、必要的诊疗器械(血压计、听诊器、阅片灯、检耳镜、检眼镜、手电筒、音叉等)等,诊床用不透明的隔断或帘子隔开,设施舒适。问诊环境要求清静和整洁、隔音、光线柔和、温湿度适宜、通风和卫生状况良好等。
全科医生应注意自己的位置、姿势以及与患者的距离(图2-1-1~图2-1-5)。医生与患者宜保持90°垂直位,距离保持在适宜沟通的空间范围,半米左右为宜。
图2-1-1 合理的医患位置
图2-1-2 医生与患者坐在诊桌同侧,通常用于合作方
图2-1-3 医生与患者坐在诊桌对侧,通常用于谈判
图2-1-4 距离过近
图2-1-5 距离过远

二、参与问诊人员

一般情况下,全科诊疗过程中最好只有医生和患者参与,这样有利于保护患者隐私,鼓励患者提供真实的病史。老年人、儿童、听力语言障碍者、极度衰弱甚至神志不清的患者、精神异常的患者应有人陪同或代诉病史。如果有其他相关人员参与问诊,如医学生、观摩学习人员、考核人员或参与诊疗的其他专业人员等,需向患者介绍并征得患者同意。

三、建立融洽关系

良好的医患关系始于问诊,与专科“主-被动型”医患关系不同,全科医生应致力于与患者建立“指导合作型”和“共同参与型”的医患关系。
全科医生不但应注意自己的仪表、语言和举止,还要意识到自己的年龄、性别、学历、技术水平、知识面、观念、态度和交往能力等因素,均会对问诊中与患者建立融洽关系造成一定的影响。
全科医生首先要以敬畏和谦恭之心接诊患者。当今患者通过互联网和传媒等渠道获取医学知识的机会大大增多,当面交流已经不是患者获取医疗信息的唯一途径,多数情况下医生已失去了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绝对权威,医生必须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扩展知识面,才能更多地赢得患者信任。除此之外,不断增高的医疗费用、负面的报道、技术医学的盛行等均增加了与患者建立并保持融洽关系的难度。接诊中贬低同行、同事或对其他医疗机构不负责任的评价,既不能抬高自己,也无益于构建医患互信与和谐关系。
在面对不同教育程度、不同背景、不同职业的患者时,全科医生一定要一视同仁。社会阶层的差异不应是沟通信息的障碍,要更加重视社会地位和受教育水平低的患者的倾诉。要注重来自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患者在文化、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对各种医学词汇的理解有较大的差异。需采用通俗的语言,避免使用晦涩的医学术语。
在问诊时间分布上经常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在面对部分过分唠叨的患者时,医生不能以无动于衷和不耐烦的态度来回应。医生经常把患者喋喋不休的叙述简单归结为情绪焦虑或更年期,此时不仅容易忽略重要的疾病信号,也容易遭到患者抱怨与投诉。另一种倾向是医生说的过多,患者仅是被动应答或是应答过于简短,自始至终没有一个完整的句子,也不利于获得患者真实的病史。全科医生应注意合理安排倾听和询问的时间比例,否则难以形成融洽的医患关系。
年轻的医生,特别是年轻女医生易受到患者的轻视,通常表现为患者下意识地对病情有所保留,或是质疑医生的诊疗建议等。部分患者认为年轻医生经验少、资历浅,只能承担配药、初级保健和简单治疗等任务。此时全科医生需建立自信心,凭借渊博的知识、扎实的基本功、耐心细致的交流技巧,树立医生威信,赢得患者的信任和尊重。
在问诊中如需涉及家族遗传信息、基因检测、优生优育筛查、辅助生殖技术等生命伦理话题,以及任何患者不愿披露的隐私或检查结果时,一定要在承诺保密的前提下,向患者说明询问的原因,十分慎重和巧妙的提问,以免影响互信与进一步交流。

四、不同类型的问诊安排

面对不同需求的患者应采用不同的问诊程序和内容,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初次就诊的患者
首先应遵循首诊病历档案的项目要求,逐条问诊并详细记录。在对本次就诊的主要问题(包括主诉、现病史、重要的既往史、个人史和家族史)展开详细问诊的基础上,问诊内容还应包括就医动因、罹患疾病背景、身心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等,最后进一步澄清问题和处理现患疾病。
(二)急症患者
问诊顺序直接以问疾病或健康问题为主,视病情将问诊和急救处理、转诊同步进行。等病情稳定后再按照上述问诊程序详细询问。
(三)复诊的慢性病患者
按照疾病管理指南,已建立健康档案的慢性病患者需定期复诊。在查阅患者的健康档案和相关资料了解患者病情后,围绕现患疾病询问、教育和督促患者,落实慢病管理措施。重点询问患者自上次就诊以来的病情变化情况、对治疗的依从性、识别早期并发症的表现、询问疾病的影响因素并回答患者的疑问等。就诊疗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给予指导并共同决定进一步的诊疗措施。对上级医院转回的患者,应认真复习相关病历资料并询问患者诊疗经过,安排好后续治疗及随访。
(四)留观、日间病房和住院患者
原则上按照标准病历的要求和程序问诊,需围绕患者本次住院的主诉和现病史,在问诊中进行相关症状的鉴别诊断,同时展开各系统回顾性问诊,注意询问患者相关的家庭、社会和心理等因素,全面了解和掌握患者的情况。
(五)需要安排转诊和复诊的患者
全科医生要从对患者实行全过程照护的角度思考和处理临床问题,应依据全科与专科在患者诊疗中的业务定位与分工,将问诊与向专科分诊、转诊的任务相衔接,充分了解患者对于转诊、复诊的想法和意愿。对转诊到医院专科的患者进行及时随访,以便配合医院完成后续的诊疗。

五、全科问诊的思维逻辑顺序

思维逻辑指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全科问诊与其他专科不同,横跨生物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纵贯预防、治疗、康复等不同阶段,是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不断进行思辨、预判、假设、验证和逻辑推理的过程。
因此,全科问诊要突破医学传统三级学科划分的认知限制,不仅要采集所有相关的病史资料,还要采集大量的心理、家庭、社会背景因素,集中体现了医学模式从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
从疾病不同发展阶段看,全科问诊介入疾病链条的每个环节,不只关注疾病的症状,还关注从疾病的风险评估、筛查、一级预防到急性情况识别、二级预防与康复的全过程。并对患者的疾病因果观、健康信念模式等进行全面了解,从而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诊疗和康复、二级预防策略。
最后,全科问诊围绕问诊的主体内容(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家族史等)展开,是全科医生对患者病情按照一定的逻辑和顺序,系统地、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提问,把握和正确理解患者诉说的内容,不断筛选最优判断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了存疑、证实与证伪预判,是经过不断思考、遴选最优判断的科学推理过程,有赖于全科医生的学识广度与深度、经验积累、沟通能力等。高水平的全科医生问病史时,对交谈的目的、进程、预期结果应做到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