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核酸的理化性质
一、核酸的一般理化性质
核酸为多元酸,具有较强的酸性。各种核酸分子的大小及所带电荷各不相同,可用电泳和离子交换层析等方法区分。DNA是线性高分子,因此黏度极大;RNA分子较小,黏度也小得多。DNA分子在机械力的作用下易发生断裂,通常只能得到它的片断进行研究。在超速离心引力场中,溶液中的核酸分子可以下沉,线性、环形和超螺旋等不同构象的核酸分子的沉降速率差异很大,是超速离心法提取和纯化核酸的理论基础。
核酸分子中所含的碱基具有共轭双键,故都具有吸收240~290nm波长紫外线的特性,其最大吸收峰在260nm附近(图2-13)。该性质可以用来对核酸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图2-13 各种碱基的紫外吸收光谱
二、DNA的变性
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分子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断裂,DNA分子由稳定的双螺旋结构松解为无规则线性结构(单链状态),一些生物学活性丧失和理化性质发生改变的现象称为DNA变性。变性不涉及磷酸二酯键的断裂和一级结构的改变。凡能破坏双螺旋稳定性的因素,如加热、极端的pH、有机溶剂(如甲醇、乙醇、尿素及甲酰胺等),均可引起核酸分子变性。
常见的变性方法是加热,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DNA溶液的A 260会突然快速上升至最高值,随后即使温度继续升高,A 260也不再明显变化。以温度对A 260的关系作图,所得的DNA解链曲线呈S型(图2-14)。可见DNA热变性是爆发式,只在一个很窄的温度范围内发生。通常将核酸加热变性过程中,紫外吸收增加值达到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称为核酸的解链温度或融解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T m)。在T m时,核酸分子内50%的双螺旋结构被破坏。T m值可根据DNA的长度、离子浓度及GC的含量来计算。小于20bp寡核苷酸片段的T m值可用公式T m=4(G+C)+2(A+T)来估算,其中G、C、A和T是寡核苷酸片段中所含相应碱基的个数。
特定核酸分子的T m值与其G+C所占总碱基数的百分比正相关;一定条件下(相对较短的核酸分子),T m值大小还与核酸分子的长度有关,核酸分子越长,T m值越大;另外,溶液的离子强度较低时,T m值较低。而在较高的离子强度时,DNA的T m值较高,熔解过程发生在一个较小的温度范围之内,所以DNA制品在极稀的电解质溶液中保存较为稳定。
图2-14 DNA解链温度曲线
三、DNA的复性与分子杂交
1.DNA的复性
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两条互补链全部或部分恢复到天然双螺旋结构的现象称为复性(renaturation),它是变性的一种逆转过程。热变性 DNA一般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此过程称之为退火。伴随复性会出现DNA溶液的紫外吸收作用减弱的现象,称为减色效应。
温度是影响DNA复性的最重要的因素,一般要求温度降至比T m值低20~25℃;降温要缓慢,如果温度骤然下降,两链间的碱基来不及形成适当配对,无法成功复性。这一特性可用来保持DNA的变形状态。浓度也是重要的影响因子,DNA浓度较高,互补链之间相互接近、互补碱基间重新形成氢键的概率较大,较容易复性。复性还要求有适当的离子强度,一般较高的离子强度有利于复性。
2.分子杂交
复性也会发生于不同来源的核酸链之间。将不同来源的核酸分子变性后,合并在一处进行复性,这时,只要这些单链核酸分子含有可以形成连续的碱基互补配对的片段,彼此之间就可在这些局部形成双链,这个过程称为杂交(hybridization),局部形成的双链被称为杂化双链(图2-15)。杂交可以发生于DNA与DNA之间,也可以发生于RNA与RNA之间以及DNA与RNA之间。核酸分子杂交是分子生物学的常用实验技术。这一原理可以用来研究DNA片段在基因组中的定位、检测靶基因在待检样品中存在与否、鉴定核酸分子间的序列相似性等。DNA印迹、RNA印迹、斑点印迹、基因芯片、PCR扩增等核酸检测方法都是利用了核酸分子杂交的原理。
图2-15 DNA变性、复性和分子杂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