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医院管理基本理论
一、管理的基本职能
管理是指对一个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用最有效的方法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最早的系统性地提出管理职能的是法国的亨利·法约尔,他认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产生以及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出现的管理决策学派突出了管理的决策职能。绝大多数学者认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领导,是管理的基本职能。
1.计划职能
计划职能是确定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法和途径,是对未来进行并制订行动方案的过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分析内外环境、确定组织目标、制订组织发展战略、提出实现既定目标的策略与作业计划、规定组织的决策程序等。任何组织的管理活动都是从计划出发的,因此,计划职能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2.组织职能
组织职能是指对组织中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合理安排的过程,建立起组织的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其主要内容包括设计组织结构、管理体制、分配权力、明确责任、配置资源、信息网络等。构成组织结构的要素包括管理宽度、管理层次、部门和职权。
3.控制职能
控制职能就是纠正组织目标偏差,可通过确定标准、衡量成效和纠正偏差的基本程序完成。控制可以分为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三种方式。
4.协调职能
协调职能就是正确处理组织内外的各种关系,为组织的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使组织目标的实现。具体包括组织内部的协调、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冲突的协调等。
5.领导职能
领导职能就是领导者开展领导活动的职责和功能。领导者在执行领导职能时运用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影响被领导者的过程,既要调动组织成员的潜能,使之在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又要促进组织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使组织中的所有活动和能力统一和谐。
二、医院管理的基本理论
1.科学管理理论
美国的古典管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是科学管理的创始人,被管理界誉为科学管理之父,1911年其撰写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一个管理新时代的到来。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谋求最高劳动生产率。要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化的、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代替经验管理。泰勒认为最佳的管理方法是任务管理法,也就是说一方面促使雇员发挥最大限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作为回报,雇员也将从雇主那里获得某些特殊的刺激,这种“积极性加刺激性”的管理,称为任务管理。但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是建立在对人性假设为“经济人”的基础上的,具有局限性。
2.组织管理理论
著名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被誉称为“组织理论之父”,1920年出版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理论》(也译为行政组织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韦伯行政组织理论提出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成为现代组织广泛采用的组织管理方式。理论认为等级、权威和行政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只有高度结构的、正式的、理性化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才是对员工进行强制性管理的最合理手段,才是达到目标、提高劳动效率最有效的形式,并且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方面优于其他组织形式。“理想的行政体系”具有的特点应包括:①明确的职位分工;②自上而下的权力等级系统;③人员任用通过正式考评和教育实现;④严格遵守制度和纪律;⑤建立理性化的行动准则;⑥建立管理人员的管理制度。
3.行为科学理论
行为科学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霍桑实验,在此基础上,梅奥提出了有别于古典管理理论的行为科学理论。其理论主要包括:①人性假设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在各个时期对管理对象的人性假设有工具人假设、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和决策人假设。②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的核心内容,包括需要层次理论、行为改造理论和过程分析理论。③群体行为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支柱,掌握群体心理是研究群体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④领导行为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对领导者的素质、领导行为、领导本体类型、领导方式等方面的研究。
4.管理决策理论
美国管理学者赫伯特.A.西蒙(Herbert A simon)是管理决策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1944年提出管理决策理论的轮廓。管理决策理论的核心观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突出决策在管理中的地位,理论认为管理的实质是决策,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决定了整个管理活动的成败。②系统阐述了决策原理,对决策的程序、准则、类型及其决策技术等做了科学的分析,并提出用“满意原则”来代替传统决策理论的“最优原则”,研究了决策过程中冲突的解决方法。③强调决策者的作用,认为组织是决策者个人所组成的系统,因此,强调不仅要注意在决策中应用定量方法、计算机技术等新的科学方法,而且要重视心理因素、人际关系等社会因素在决策中的作用。
三、医院管理的方法
20世纪40年代以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理论及方法被广泛地运用在医院管理工作中,近年来由运筹学演化分支出来的排队论、决策论和博弈论也越来越被作为医院管理的常用方法。
(一)系统论
一般系统论创始人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V.Bertalanffy)。系统论作为一门科学,产生于20世纪20至30年代。任何管理都是对系统的管理,系统论通过对系统与环境、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等内外各种关系的辩证分析,揭示对象的系统规律,从而达到问题最佳处理的一种方法,系统论是医院管理中最基本的管理方法。
系统论在应用中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特性:
1.整体性
系统要素间及要素与系统间的相互关系以整体为主,系统运行要从全局着眼,局部着手,统筹考虑,达到整体最优。
2.动态性
系统不仅是功能实体,同时也是一种运动存在,研究系统的动态规律,预见系统的发展趋势,超前谋划,减少偏差。
3.开放性和环境适应性
任何系统不仅和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同时也对环境进行主动适应,既要充分估计外部环境对系统的影响,也要预计到主动改变环境的可能。
4.综合性
系统目标和系统实施方案选择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既要能把普通的事物综合创造出新的系统,又要善于把复杂的系统分解为简单的单元去解决问题。
(二)信息论
信息论最早产生于通讯领域,创始人是美国数学家香农(C.E.Shannon)。他把信息的发射和接收作为一个整体的通讯过程来研究,于20世纪40年代末奠定了现代信息论的基础。管理系统也被看做是信息系统,管理对象和决策机构可以看做是信源,各种机构、组织的信息沟通渠道则看作为信道,而各种报表、数据、指令等都是信息。各级组织之间通过信息关系发生联系,管理者的任务就是通过信息系统了解信息、处理信息,然后作出正确决策,发出指令,有效地组织和指挥系统的各种活动。运用信息论的观点和方法,可以广泛地把各类系统看做是借助于信息的获取、传送、加工而实现其目的的过程。
(三)控制论
控制是管理的重要职能。控制论由美国数学家维纳(Wiener N)于20世纪40年代末创立,是研究动态系统在变化的环境条件下如何保持平衡状态或稳定状态的科学。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在于通过对所控制系统信息的加工和反馈,使该系统进入期望的运行状态。控制论研究如何通过信息的变换和反馈作用,使系统能自动按照预定的程序运行,最终达到目标最优,其核心是负反馈机制。对管理学的借鉴是如何建立闭环的管理通道。
(四)协同论
协同论研究各种不同的系统从混沌无序状态向稳定有序结构转化的机制和条件,由德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于1973年提出。协同论的根本思想是系统自主、自发地通过子系统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系统规则,竞争与协作是其最基本的概念。协同论在管理科学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协同论探求群体的“客观”性质,也可以应用协同论建立一个协调的组织系统以实现工作的目标。协同论的发展与许多学科的发展紧密相关,是系统管理思想的发展,为处理复杂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成为医院管理的重要方法。
(五)排队论
排队论起源于20世纪初,1909~1920年丹麦数学家、电气工程师爱尔兰(A.K.Erlang)为排队论建立了基本原则,在费勒(W.Feller)、肯德尔(D.G.Kendall)等人的研究下,排队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排队论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称随机服务系统理论。它主要研究如何合理地设计与控制各类随机服务问题,即排队问题。排队论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①排队系统的数量指标:包括队长、顾客逗留时间与等待时间,忙期与闲期等;②统计推断:检验顾客相继到达时间间隔的相互独立性,确定服务时间的分布和有关参数等;③系统优化:研究如何使系统处于最优状态,包括最优设计问题和最优运营问题。
排队系统是指顾客到达后,按照一定的规则排队以及接受服务机构服务的过程。排队论通过对每个个别的随机服务对象的统计研究,寻找这些随机现象平均特性的规律,从而改进服务机构的能力,使之达到良好的经济运行效果。
(六)决策论
决策论是在几率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在1763年英国数学家托马斯·贝叶斯(Thomas Bayes)发表贝叶斯定理时起,几率理论就已发萌芽,1815年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Pierre-Simon Laplace)总结了当时整个几率论的研究,将其推向一个新阶段。几率论实际上是在风险情况下的决策理论。这些理论和对策理论概念上结合,发展成为现代的决策论。决策论是根据信息和评价准则,用数量方法寻找或选取最优决策方案的科学。管理的核心是决策,决策论是研究决策问题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决策论可分为确定型模型和随机性模型两类,其中确定性模型是指只有一种必然发生的自然状态的模型;随机性模型又可分为自然状态发生的几率未知、不确定型决策模型和自然状态发生、几率可以计算或估算的风险型决策模型。不同决策类型的适用条件和方法见表1-2。
表1-2 不同决策类型的适用条件及方法
(七)博弈论
近代对于博弈论的研究,始于策梅洛(Zermelo)、波莱尔(Borel)和冯·诺依曼(Von Neumann)。1928年,冯·诺依曼证明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从而宣告了博弈论的正式诞生。1950~1951年,约翰·福布斯·纳什 (John Forbes Nash Jr)利用不动点定理证明了均衡点的存在,为博弈论的一般化奠定了坚实的策墨洛(Zermelo)基础。博弈论又称“对策论”,博弈是指各方决策者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中作出自己决策的行为及其过程。博弈论是研究具有不同利益的决策者行为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时如何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的理论。博弈论需具有三个基本要素:①参与者(players):是博弈中通过选择对策或者行动,以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决策主体。参与者可以有两方,也可以有多方。②策略(strategies):是参与者在给定的信息下的行动规则,它规定参与者在什么时候选择什么行动。策略必须是参与者在冲突过程中的一个独立的、完整的行动。③得失(payoffs):指每个参与者从各种对策组合中的“赢得”或者“支付”,通常称为“支付函数”。博弈论研究系统中各方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