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及周围血管介入治疗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临床应用

一、先天性主动脉病变

马方综合征(Marfan syndrome,MFS)心血管病变的核素动脉显像特征为受累主动脉显影形态不规则,管壁不光滑,局部血管扩张,特别是主动脉窦部及升主动脉根部的瘤样扩张。

二、获得性主动脉病变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单光子放射性核素动脉显像特征:多种放射性分子探针可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斑块的检测,主要表现为局部放射性摄取增高。

正电子放射性核素动脉显像特征:动脉壁粥样病变部位18F-FDG摄取增高,一些临床研究证实:18FFDG的摄取与局部巨噬细胞的数量具有相关性。

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单光子放射性核素动脉显像特征:患侧髂-股-腘动脉等大中动脉显像时相延迟,动脉血流灌注不对称,患侧不显影或管腔影像变窄,患/健侧计数比值减低。

正电子放射性核素动脉显像特征:动脉壁粥样硬化病变部位葡萄糖摄取增高,提示局部有炎症反应。

放射性核素肺灌注显像是诊断肺栓塞和观察溶栓疗效首选和最有价值的无创性方法,影像特征为肺动脉栓塞以远动脉显像剂分布稀疏或缺损。放射性核素显像同样是肢体远端动脉栓塞的检查方法,能了解动脉栓塞后患侧远端肢体动脉血流灌注状态,对治疗和预后有重要价值。

四、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正电子放射性核素动脉显像特征:急性期夹层部位管壁葡萄糖摄取增高(图6-1),慢性期管壁可成一般性摄取。主动脉夹层所致的假腔可出现放射性缺损区(图6-2)。同机CT可显示病变的主动脉扩张,如果钙化内膜向中央移位提示主动脉夹层,如果向外围移位提示单纯主动脉瘤。

图6-1 主动脉夹层PET/CT显像
升主动脉壁局部半环状放射性摄取明显增高,SUV max:4.1,提示局部炎症性改变(左上图为PET横断面图,右上图为CT横断面图,左下图为PET/CT融合图像,右下图为PET全身显像图)
图6-2 主动脉夹层主肺动脉窗层面PET/CT显像
主动脉弓降部团块状密度增高影,其内呈放射性分布缺损区,周边可见环形放射性分布,提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假腔,动脉壁轻度炎症改变(上排图像为PET图,中排图像为CT图,下排图像为PET/CT融合图)
五、主动脉壁内血肿

主动脉壁内血肿(intramural hematoma,IMH)是主动脉壁内出血或壁内局限血肿形成,为特殊类型的主动脉夹层,无破口。正电子放射性核素动脉显像特征:急性期壁内血肿管壁葡萄糖摄取增高,预示着壁内血肿有很高的破裂和进展的危险性,慢性期管壁可成一般性摄取。

六、大动脉炎

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及肺动脉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性改变。以引起不同部位的狭窄或闭塞为主,少数病人因炎症破坏动脉壁的中层,而致动脉扩张或动脉瘤。因病变的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同。单光子放射性核素动脉显像特征:受累动脉显像剂灌注速度较健侧慢,局部管腔狭窄或局部扩张。

感染、炎症的18F-FDG显像是基于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在受到刺激时利用葡萄糖作为能源,或有的仅仅在代谢十分活跃时以葡萄糖作为能量底物,另外纤维母细胞在其增殖时也利用葡萄糖,因而通常炎性细胞表现为低水平摄取,当受到刺激时这些细胞的葡萄糖代谢活动明显增加。当炎性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被激活时葡萄糖转运体表达明显增加,葡萄糖转运体使得可以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同时已证实多种细胞激酶和生长因子增加炎性细胞葡萄糖转运体与脱氧葡萄糖的亲和力,这种调节酶包括酪氨酸激酶和蛋白激酶C两者的活性,这些激酶能在实际葡萄糖转运体数目未增加的情况下促进葡萄糖转运,当炎症、感染时,炎性细胞被刺激趋化,18F-FDG摄取可比平时高数倍(图6-3)。

图6-3  18F-FDG PET显像
A.健康人 18F-FDG PET显像,动脉壁未见放射性分布;B.大动脉炎患者 18F-FDG PET显像,见颈动脉、锁骨下动脉、胸腹部主动脉(升、弓、降部)、髂动脉等部位动脉壁广泛放射性异常摄取,提示处于炎症活动期

在大血管炎症中,18F-FDG在血管壁的摄取增加。该摄取通常根据4分视觉分级系统(a four-point visual grading system)来分级:无摄取(0级),低于肝摄取(1级),与肝摄取类似(2级),高于肝摄取(3级)。2级和3级被认为对血管炎有特异性。此外,Hautzel等通过半定量计算血管病灶与肝的比值来诊断巨细胞性动脉炎(giant cell arteritis),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9%和96%。近期的Meta分析显示,以美国风湿病学会指南(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criteria)作为标准,18F-FDG诊断巨细胞性动脉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80%和89%。18F-FDG在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早期诊断中的敏感性在65%~100%,并且特异性很高。PET和CT联合诊断大血管炎症(largevessel vasculitides)可以提高大血管炎症的诊断率,并且能使显像剂在血管壁的浓聚更形象化。此外,18F-FDG还可以有效预测巨细胞性动脉炎并发症,如主动脉扩张。但是它不能鉴别患者是否有更高的复发风险(but it was unable to identify patient at higher risk of relapse)。近期国际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临床医师在对疑似大血管炎症患者的诊断中,如果有PET结果,诊断准确率为71%;无PET结果,诊断准确率为54%。

七、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angiitis obliterans,TAO)是一种累及血管的炎症性、闭塞性和周期发作的慢性病变,主要侵犯四肢远端的中小动静脉,尤其是下肢血管。

单光子放射性核素动脉显像特征:患侧肢体远端中小动脉显像不清,显像时相延迟;肢体远端动脉及末端微循环血流灌注不对称;患侧不显影或放射性分布稀疏,患/健侧计数比值减低。

正电子放射性核素动脉显像特征:脉管炎累及的动脉壁放射性摄取增高,而健侧同部位动脉壁无明显摄取增高,提示炎症活动期。

总之,无论是单光子还是正电子放射性核素动脉显像在大血管或肢端动脉病变的诊断、疗效评估及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王蒨 米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