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布病健康相关行为
(一)布病健康相关行为
布病健康相关行为包括能够避免患病的健康行为和能够增加患病几率的危险行为或致病行为,流行病学中也称为“暴露因素”。这两方面是对立统一的,例如,牲畜养殖者在接羔的过程中,采取戴橡胶手套、口罩等防护措施是健康行为,反之,不采取防护措施便是危险行为。
研究布病健康相关行为目的是探讨这些行为发生的原因、影响因素等,应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改变个体和群体布病危险行为,即促进健康行为,减少危险行为。鉴于布病改变了危险行为变相是促进健康行为,以下只是针对危险行为进行阐述。
(二)布病危险行为 1.布病危险行为概念与特点
布病危险行为是指能够直接或间接增加自身以及他人(家人、邻居、工友等)感染布氏菌的风险,或不利于自身布病康复的一组行为。其主要特点为:
(1)危害性:
行为不利于自身和其他人的健康,对个体、群体乃至社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危害。
(2)稳定性:
行为并非偶然发生,存在一定的规律和强度,且能保持一段时间。
(3)习得性:
行为多数是在后天的生产、生活中经过学习而获得,与文化程度和健康素养存在关联。
2.布病危险行为分类
(1)与不良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有关行为:
与不良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有关的布病危险行为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传播。①危险的饮食方式。一些民族地区喜欢食用生的肉类、动物血液或血奶混合物;生食(饮)用被布氏菌污染的蔬菜或水,例如一些地区还存在人畜共用饮用水的情况。②危险的食品加工方式。加热食品不彻底,包括食用未经消毒的奶(牛奶、羊奶、骆驼奶等)及其制品(冰淇淋、奶酪等)、未加工熟的肉、内脏及其制品;加工食材生熟不分开,即生熟食材共用加工工具或容器;常温下,长时间保存食物。③不良生活与卫生习惯。饭前或接触牲畜及其制品后不洗手、不更换衣服;儿童与幼畜玩耍;皮毛加工场所吸烟(进食)等。
(2)与不良生产方式有关行为:
与不良生产方式有关的布病危险行为主要是通过皮肤黏膜和呼吸道传播。
布病作为生物性职业病之一,其危险职业种类多样,不同职业和人群的布病危险行为有所不同,总体概况为如下几个方面:①不科学的养殖行为。牲畜养殖者是我国患病的主要人群,不科学的养殖行为包括购入牲畜不检疫,饲养牲畜不免疫,将牲畜在村屯散养、混群,将幼畜放置人居住的室内饲养,牲畜圈舍与人居住房屋相邻,随意丢弃流产物,不清理散落牲畜粪便等。②不采取防护措施。相关职业行为包括贩运牲畜、屠宰、皮毛入肉加工、布病实验室工作、牲畜预防治疗、布病疫苗生产,进行这些与病畜及其制品接触的活动过程时,无安全有效防护场地、设施,不戴口罩、手套、帽子、护目镜、工作服、靴子等防护用具。③不采取消毒措施。圈舍、流产物污染场地不消毒,防护用具使用后不清洗、消毒,工作场所不消毒,劳动工具不消毒、流产物和疫苗空瓶不焚烧掩埋等。
养殖、防护和消毒措施即便落实了,但操作不规范,行为质量不高,也应算作不良生产方式有关行为,例如牲畜免疫剂量不足、戴一次性口罩或气密性不好的口罩等。
(3)不良医疗行为:
不良的医疗行为能够影响到患者的疗效和后期的康复,包括暴露后不及时预防性服药,患病后讳疾忌医,不到专业机构及时就诊,采取自行服药或私人诊所简单治疗,有的还进行巫医治疗。确诊后不听从医嘱,不按疗程足量用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