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2018年年会暨第十一届会计学院院长论坛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非会计学本科专业会计学课程内容与结构的优化设计

贾圣武 贾欣悦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管理学院066000;天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300000)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和教材分析,分别梳理了我国高等院校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课程改革研究情况和会计学教学内容与结构的基本模式,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会计学课程内容与结构优化设计应遵循的原则,设计了会计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构成模块,提出了会计学课程结构优化设计的建议。

【关键词】非会计学专业 会计学课程 内容与结构

会计学课程是经管类非会计学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从教育部颁布实施的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及相应的专业解读可以发现,大多数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包含了会计学课程。

经管类非会计学本科专业会计学课程(以下简称为“会计学课程”)的开设,是和这些专业的培养目标分不开的。非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目标不是从事财务与会计工作,无须精通、深入掌握会计学的全部理论与方法,不必也没有时间学习整体的会计理论和知识。然而,从事经济与管理活动离不开会计信息的支撑,经管类专业学生毕业后无论是从事宏观还是微观经济管理工作,都必然要和会计信息打交道。利用会计专业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开展管理、服务与决策,需要明白这些数据的内涵,理解其经济意义;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分析,需要了解服务对象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现状。这些都离不开相关会计理论的支撑。

对于非会计专业本科生的会计学课程应该如何开设、应当包括什么内容以及这些内容怎样构建最为有效,一直是人们关注与研究的焦点问题。本文拟从会计学课程的内容与结构设计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献回顾

为了研究会计学课程教学内容与结构设置的问题,我们对近年来有关会计学课程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归纳。我们从中国知网上收集了截止到2018年7月篇名包括“会计学课程”的研究论文349篇,从中筛选出与“本科”“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相关的论文共计198篇,这些论文的年度数量分布如图1所示。从论文篇数的分布可以发现,2006年以来,研究论文的数量呈现逐渐上涨的趋势,最低的年份是2006年8篇,最多的是2016年的21篇。

图1 研究论文数量分布图

通过对上述论文的阅读分类,我们发现,关于会计学课程的研究,多数研究者采用了分析问题、提出建议的研究模式,也有部分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研究

对于会计学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论文的观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的几个方面:(1)教学目标不准确。许多研究者指出,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没有从培养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或者消费者的角度开展课程教学,有些专业会计学教学完全套用了会计学专业基础会计的内容与方法。

(2)教学内容不合理。研究者普遍认为,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上存在照搬会计学专业相关课程、对课程内容进行简单压缩和简化的问题。由于不同学校、教学要求和学时不同,高校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3)教学方法不恰当。在研究中多数老师提到,黑板加讲解的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会计学的理论和知识,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4)教学内容未体现相关专业的特色。研究者认为,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很多,比如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经济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等,这些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特色是不同的,选用相同的教学内容不能够适应各专业学生学习的要求和特点。

(5)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这一方面是由于会计学课程不是这些专业的骨干专业课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没有能够充分说明会计学课程的地位与作用,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没有合适的参考教材。在教材选用上,有的学校的会计学课程直接使用会计学专业的基础会计(或称初级会计学、会计原理等)教材,有的学校虽然采用的是会计学教材,但是由于不同的教材在内容、方法及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区别,在教材的选择上存在无所适从的现象。

(7)考核方式不合理。会计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多数学校的会计学课程考核采用的是试卷考试的考核方式,或者采用平时成绩加试卷考试的考核方式,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期末突击复习、背笔记的现象普遍存在。

另外,一些研究者还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征求学生对会计学教学的意见,学生也提出了对学习没有兴趣、教材不好用、对教师讲课不感兴趣、教学手段落后以及开设的课程没有必要等问题。

(二)关于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针对会计学课程存在的上述问题,研究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改进会计学课程教学的建议:

(1)明确培养目标。确定会计学课程在本专业的地位,明确非财会专业学生学习会计学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理解会计学相关的理论和知识,清楚会计信息产生的方法和过程,引导学生树立会计思想及会计思维方式,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会计信息的解读与分析,开展经济预测,提高管理与决策能力。

(2)合理确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于会计学课程应包括的内容,多数研究者认为应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分析三个方面,即“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报表分析”模式。有的研究者也提出设置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或者“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报表分析”的模式。

(3)改革教学方法。研究者提出通过理论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4)改变课程考核评价方法。通过采取包括试卷考试、实验考核、课堂测试、研究论文等多种形式的课程考核,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非会计学本科专业会计学教材内容与结构设置的现状

由于较难取得各高校非会计学专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相关信息,我们采用了选取近期出版的会计学教材的内容和结构作为会计学课程内容与结构的替代材料进行分析的方法。这样做的理由:一是这些教材大多是由高等院校的骨干教师所编写,能够体现这些教师所在院校教学的实际;二是教材是课程的基础,许多学校的会计学教学是以教材为基础的,教材能够出版并得到使用认可,表明教材适合了使用学校的实际需要。鉴于上述原因,我们认为通过对财经类专业教材的主要出版社近年来出版的会计学教材的内容与结构的分析,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目前我国会计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状况。

(一)研究资料来源

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出版社的官方网站,获取并筛选了2014年以来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和机械工业出版社等6家财经类教材出版机构出版的29种会计学教材作为研究样本开展研究。

(二)会计学教材内容与结构构成分析

通过对上述出版社出版教材内容与结构的分析,笔者大致梳理出了如下几种模式:

模式1:基础会计+报表分析。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在基础会计教材体系的基础上,增加1~2章财务报表分析内容。具体结构通常包括:会计核算方法(或会计循环)、企业经济业务核算、财务报表分析三部分内容。会计核算方法部分通常是对常用会计核算方法和核算流程的介绍;经济业务核算部分一般是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环节,分别按筹资过程核算、投资过程核算、采购过程核算、生产过程核算、销售过程核算以及利润形成与分配核算等内容进行讲解;财务报表分析通常以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分析为主,介绍企业偿债能力、企业权益结构、资产营运能力、资产分布情况和周转使用情况、盈利能力等相关指标的分析与评价方法。

模式2: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融合了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两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具体的结构通常包括: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要素核算与报告。在此模式中,会计核算方法与模式1基本类似;会计要素核算部分通常以会计要素为基本顺序,介绍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业务,有的教材按会计要素分章讲解,有的则是对会计要素进一步细分后分章讲解;会计报告部分主要讲解会计报表的编制,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四张主要会计报表为主体,同时介绍财务报告的附表和附注等内容。

模式3: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融合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三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具体的结构通常为:会计核算方法、会计要素核算与报告、管理决策与控制。会计核算方法部分与模式1基本相同;会计要素核算与报告部分与模式2的会计要素核算与报告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增加了管理会计的部分内容。由于各种原因,在会计学教材中,管理会计的内容并不多,有的教材包括了管理预测与决策,有的教材包括了经营决策、变动成本法、全面预算与管理决策,有的教材包括了量本利分析和控制与业绩评价的内容,可见对于管理会计内容加入的认识并不统一,没有形成相对一致的看法。

模式4: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报表分析。这种模式的特点是融合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分析三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具体的结构通常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要素核算与报告、财务报表分析。这几部分的内容前面的几种模式已经分别叙述。

模式5: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报表分析。这种模式的特点是融合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报表分析四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具体的结构通常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要素核算与报告、管理决策与控制、财务报表分析。各部分的内容前述已经介绍。

(三)现有会计学教材内容及结构构成现状

在上述对教材内容与结构分类的基础上,笔者对所选29本会计学教材的相关信息统计,形成了会计学教材内容与结构分析表(见表1)。

表1 会计学教材内容与结构分析表

表1(续)

对表1进行统计分析形成会计学教材内容与结构模式统计分布图,如图2所示。

图2 会计学教材内容与结构模式统计分布图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有将近50%的教材采用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报表分析”的模式,超过20%的教材采用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报表分析”的模式,可见这两种模式实际上是当前我国会计学课程教学的主要模式。当然我们也知道,有不少学校非会计学专业的课程名称就是基础会计(或称为会计学原理、初级会计学),直接使用的是会计学专业的教材,或者虽然课程名称叫会计学,但使用的是基础会计教材,这种情况显然与绝大多数非会计学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不符,不在本文分析讨论之列。

三、会计学课程内容与结构优化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通过上述文献回顾与教材分析可以发现,目前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着多种模式。那么在非会计学本科专业,会计学课程应该怎样进行内容与结构的设计呢?

由于非会计学专业所在学校的专业设置、学科基础、学校层次等方面差异,不可强求课程设计上的一致性或同一性,根据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地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结构,是大学教育的基本特点。但是,无论会计学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如何设计,都需要考虑相关的因素,坚持一些必要的原则,在此我们首先分析课程内容与结构优化设计中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一)课程内容的设计要满足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

前已述及,非会计学专业的会计学课程,应该以培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为基本培养目标,要求他们能够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管理、服务与决策,为本职工作服务。因此,会计学课程应该能够使学生理解会计信息的含义,能够科学地利用会计信息。

(二)充分考虑所开设专业相关课程的设置情况

不同的学校课程设计不同,有的学校的非会计学在开设会计学课程的同时,还会开设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课程,那么对于这类专业,会计学课程实际上与会计学专业的开设目的是相近的,学习会计学课程就是为进一步学习财务会计打基础,这种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够具备基本的会计核算技能,除了能够使用会计信息外,还会成为会计信息的生产者;有的学校只开设会计学课程,没有开设会计学专业的其他相关课程,对于这类学校而言,其开设会计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学会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因此,在开设会计学课程时就应该体现一定的知识广度,例如更多地介绍会计的相关知识,而不仅仅限于会计核算方法与流程的学习。

(三)课程内容的设计尽可能地结合专业的特点

虽然说非会计学专业的会计学教学目标总体上是教会学生使用会计信息,但是对于经济学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国际贸易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等专业而言,由于其专业培养目标存在差异,在对会计信息的使用方面也会存在不同的需求,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应当尽可能地与专业结合,这样才能使会计学课程的开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内容设置应与所分配的学时数相匹配

由于会计学课程设定的学时数不同,课程开设的内容不可能是相同的,课时多的专业可以容纳的内容必然要多些,而课时少的专业必然要对授课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

(五)课程结构的设计要体现学习规律

会计学课程设计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但是如何对会计信息的概念、形成与使用进行讲解,通过什么样的结构的教学更容易被掌握和理解,却是有不同的组合方式。例如有的教材先从会计信息的承载主题——会计报表讲起,介绍信息产生的方法、程序和基本过程;而有的教材则是按照会计方法、会计方法的使用、财务报告及会计报表分析的程序进行介绍。

四、会计学课程教学内容与结构优化设计建议

就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开设会计学课程的专业,最少的学时仅为32学时,而最多的可达64学时甚至更多,通常是2~4个学分。为此,会计学课程的开设内容与结构不能一概而论,应结合学校要求、学生特点、学时分配等具体情况进行优化设计。我们认为,在课程结构和内容构成方面,可以分不同的模块,按照不同的情况,通过组合而成。与此同时,由于不同的课程有着较为严格的先后顺序和内在联系,课程结构的设计也应符合相关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会计学课程内容建议

非会计学本科专业会计学课程,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模块的内容:

(1)基础会计模块。这一部分主要是对会计核算方法的学习。由于非会计学本科专业的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会计工作,因此,对于会计基础部分的讲授应突出重点,区别对待。对于会计核算的基础理论,应该以理解会计核算方法为主,在讲解会计学的目的、假设、原则的基础上,应重点介绍会计要素及相互关系、账户、借贷记账法等部分的内容,同时通过对会计循环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凭证、账簿、报表、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等相关方法,通过对会计核算形式、会计工作组织、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规等相关规定的介绍,使学生理解会计工作组织的相关规范。本部分内容的学时数可以控制在12~18学时。

(2)财务会计模块。财务会计模块的作用是使学生熟悉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了解各个指标的经济意义。本部分内容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白在企业发生经济业务后,会计人员是如何进行工作的,通过怎样的处理使杂乱无章的业务数据变成了规范、系统、综合的会计信息。这部分内容与会计学专业的财务会计课程相比,需要较多的简化,如果采用按业务流程进行讲解的话,会更加系统化,更便于理解。教师通过对不同业务流程中会计核算内容的讲解,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各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和记录的方法;通过对会计核算工作的最终成果——财务报告的介绍,使学生搞清会计报表的内容、结构、数据形成的依据以及相关报表项目之间的关系。本部分内容的学时数可以控制在16~32学时。

(3)财务报表分析模块。财务报表分析模块设置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掌握会计信息分析的基本方法,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能够进一步了解企业的会计信息,并能利用会计信息分析企业的经济实力、经营能力和经营活力等方面的情况。本部分内容相对简单,学时数可以控制在4~8学时。

(4)管理会计模块。管理会计模块主要涉及企业的经营预测、决策、预算、控制等方面的内容,设置目的是通过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帮助企业进行预测、决策与控制。由于课程总学时的限制,通常这部分只能介绍一小部分内容。可选的内容包括成本习性、本量利分析、全面预算、经营决策等。本部分内容的学时数可以控制在8~16学时。

(5)课程实验模块。课程实验是训练学生实践技能的一个重要手段。会计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校可以根据学时情况开设课程实验。实验的内容可以是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也可以是会计信息的分析与利用。学生通过实验可以掌握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更好地理解会计信息;也可以通过实验训练自身利用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开展经济决策的能力。本部分内容的学时数可以控制在8~16学时。

以上模块基本上涵盖了目前我国高等院校非会计学本科专业会计学课程开设的基本内容,但是由于目标和学时要求的不同,各个学校不可能都开设全部模块课程,在实际设置时可以根据上述内容进行模块选择、内容优化和学时分配。

通过上述课程模块的分析,我们给出如下的会计学课程开设内容及学时建议表(见表2),供相关专业开设会计学课程时参考。

表2 会计学课程内容构成及学时分配建议表

(二)会计学课程结构的设计建议

由于学时等因素的不同,在课程内容的组合上,不同的学校、专业可以根据本身的实际因地制宜,可以设置其中的全部模块,也可以根据培养目标的需要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模块。从知识掌握和知识间相互关系的角度分析,我们建议在各模块结构的设计上,要体现非会计学专业的学生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培养目标定位。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进行课程组织,可以对内容进行这样的顺序安排:会计信息使用者及信息要求、会计信息产生的原理与方法、会计信息产生过程、会计信息的披露与解读、会计信息的分析与利用。这样的顺序对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具有较强的支撑,也可以避免多门课程的内容集中到一门课程中,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杂乱无章的感觉。

参考文献

[1]郭素芳.高校财经类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与优化[J].高教学刊,2018(5):127-129.

[2]王娜.浅析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J].价值工程,2016,35(30):158-159.

[3]肖姝.关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的若干思考——以广东白云学院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7(6):106-107.

[4]刘昌胜,程静.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进研究[J].财会通讯,2013(24):24-26.

[5]桂良军,王风华,李雪芳.经管类本科《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财会通讯,2011(28):46-48.

[6]郭均英.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会计学”课程教学模式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11(8):56-58,68.

[7]蒋大富.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建设思考[J].财会月刊,2011(7):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