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高原,雪域
从小喜欢抬头看天,喜欢那高而远的感觉。
湛蓝湛蓝的天,仿佛是梦中的海,几朵白云淡淡的,异常素净。天的底色,无论清晨时的新鲜润泽,还是黄昏时的朦胧梦幻,都令人着迷。到了夜晚,更有无数的繁星璀璨,点缀在深邃的天幕,充满奇幻般的色彩。
渐渐地,人到中年,经历诸多尘世的颠沛流离以及情感生活的波折磨难,对于天空和高远之境的向往更为殷切,渴望有一种奇异的力量,能消除身心的疲惫,唤回曾经的青春。听着一首歌,不禁潸然泪下:
夜空中最亮的星,能否听清,那仰望的人,心底的孤独和叹息;
夜空中最亮的星,能否记起,曾与我同行,消失在风里的身影。
我祈祷拥有一颗透明的心灵,和会流泪的眼睛,给我再去相信的勇气,越过谎言去拥抱你;
每当我找不到存在的意义,每当我迷失在黑夜里;
夜空中最亮的星,请指引我靠近你……
陆陆续续,看到一些和西藏有关的资料,对那片神奇的地域尤为向往。大美雪域,圣洁之地。那富饶灿烂的藏族文化,繁盛葱茏的奇异生命,那挺拔矗立在高山之巅……苍穹之下,梦幻般的布达拉宫,是那样庄严肃穆!
神奇的雪域高原上,不论自然风景还是人文景观,都独特而纯朴,人们对它们情有独钟。这里有世界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和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山岭海拔超过6000米,峰顶终年积雪,号称“世界屋脊”。
亿万年前,这里是波涛汹涌的大海,气候温暖,海洋动植物发育繁盛。这片横贯欧亚大陆南部的海域,称“特提斯海”。后来,随着印度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冲击、挤压,昆仑山脉和可可西里地区隆起,形成陆地。印度洋板块不断推进,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露出海面。8000万年前,印度洋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引起强烈的喜马拉雅构造运动,高原的格局基本形成。
今天的青藏高原占地约250万平方千米,范围包括昆仑山以南、喜马拉雅山以北、喀喇昆仑山以东、横断山以西之间的广大区域,包括藏北高原、藏南谷地、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地和川藏高山峡谷等。高原上湖泊众多,有纳木错湖和青海湖等,这里是亚洲许多河流的发源地,如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
这里自然环境复杂,地形地貌多样——高山、丘陵、平原,冰缘、岩溶、火山,可以说奇特多样、千姿百态。
早在先秦时就有人生活在这片孤独而寒冷的雪域高原,这些居民被称为孟族。战国以后,古羌族的发羌、迷唐等部,也迁移到西藏地区。他们经历漫长的岁月,演绎出无数悲欢情缘。
公元1世纪前后,高原上的氏族部落,称“十二小邦”或“四十小邦”,各有城寨。经过数百年的和战,这些部落结成若干联盟,以山南河谷的雅隆部落联盟、阿里地区的象雄王国和雅鲁藏布江以北的苏毗部落联盟最强。
公元7世纪初,雅隆部落的首领朗日松赞率部北上,渡过雅鲁藏布江,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吐蕃族(也就是今天的藏族)。此后,朗日松赞的儿子松赞干布,在族人和臣民的帮助下兼并十余个部落和部族,在雪域高原实现统一,并吸取梵文和羌族文字创立藏文(也有人说是从古象雄文字演变而来)。
按照传统,松赞干布是第33任赞普,但实际上是吐蕃王朝的立国之君。吐蕃王朝的建立打破高原上的沉寂,使各部族势力凝聚起来,藏族社会展现出勃勃生机。毫无疑问,公元7世纪到9世纪的吐蕃王朝,是藏族历史上重要的发展阶段。
吐蕃王朝瓦解之后,宋元直到明初,西藏高原以及当地人仍被称为“吐蕃”。从元朝开始,西藏逐渐并入中央政权,即便后来的达赖、班禅政权,其合法性也来自于清朝中央政府的册封。
吐蕃一词始见于唐朝史册,意为“大蕃”,这是藏人的自称。吐,大;蕃,藏人信奉“本教”,蕃由“本”音转而来。吐蕃族繁衍至今,就是今天生活在西藏、四川、青海、云南的藏族人。
2 搭车,在路上
路上的风景是美的,人也是灵动的。或远或近,每个在路上的人,都有自己梦想到达的地方。
对于热爱旅游的人来说,西藏是一定要去的,不论天南地北,不论千山万水,只为那份惊艳与神圣,真诚与美好。布达拉宫、大小昭寺、色拉寺、哲蚌寺、纳木错、羊卓雍错……在人们的印象中,这里远离尘嚣,风光奇特美丽,雪山巍巍,湖水澄澈,异域风情浓郁。
人们常说,人生须有两种体验:一场刻骨铭心的恋爱,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也许,人性就是这样,恋爱了怀念自由,单身了渴望甜蜜;跑累了决定休息,歇够了想去折腾。
带着一份渴望与虔诚,带着一份憧憬与向往,我开始了自己的西藏之旅,去听去看去欣赏这片美丽而神秘的高原雪域。
高原上的道路一马平川,直直不见一个弯。你招手拦车凡是车里有座的,一般都会停,但能不能载你到想去的地方就不好说了。搭车,要选择恰当的时间和地点,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太早,车没出来;太晚,车都歇了。尤其是在雪域高原,地广人稀,县城之间都二三百公里,夜间少有车辆。
在路上,搭过一位藏民的车,他是大学教师,说中央对待藏民的政策很好,有一系列补贴,而且很多公职都交给藏民担任。车上是他的家人,称我“内地人”,问了我很多关于内地的事,还一直塞牦牛肉干给我吃,非常友好。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相对而言,那些有生机、有活力的人,是能微笑着走在风里的人,而不是忧愤太多而失去志向的人。
“众生万相,情怀不同,人生际遇不同,神往的地方也不同。有人痴迷江南水岸、冷月梅花的清越,有人贪念大漠黄沙、萧萧易水的苍凉;有人喜欢在老屋的窗檐下做一场潮湿的梦,有人却愿意背井离乡,去探寻古老荒原埋葬的因果故事。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乡,有从小长大的故乡,也有心灵的故乡。”
也许每个人都有想去的城市,也许所到之处只是生命中的一个驿站。当我们逃离现实,行走在高原之上,遇到一些难以忘却的人或事,那就极好。对于某些人来说,理想的场景有一场邂逅或者偶遇。实在不济,就在神秘的寺院,把高原的稀薄空气当作内心有过信仰和追求的谈资。
我想,正是有了太多渲染,才使人们有了某种冲动,觉得这辈子要去一次西藏,去看看拉萨城,看看布达拉宫,去看看神秘的寺院以及圣洁的湖山。如果说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偶然,那么,无畏的任性必然让你感受异样的精彩。
我们的生命,始终都在路上,追求着各自的梦想,而所有的因缘巧合,只为与你相见。我们在最深的红尘相遇,有着说不清的因缘。天时、地利、人和,我们相逢在时光的长河。然后,在漫长的过程中,在尘世的琐碎里,我们有时候会迷失自己,反反复复,来来回回。
终于有一天,年轻的我们疲惫不堪,因为一场莫名的变故,从此天各一方,任谁也无力更改。沧海桑田时才蓦然发现,这流离失所的演变,乃为宿命。那些你在乎的人,只有回忆里才能见到;那些曾经的温柔,最终淹没在尘海里。
也许,有一天,有一月,有一年,你还是你,我还是我。我们还可以闻到彼此的呼吸,重温往昔的旧梦。
那时候,我们一定会在最烟火的人间沉迷,并且说,再也不分离。
3 拉萨,布达拉宫
在阳光照耀下的拉萨城转一天,你会发现这里并不大。以大昭寺为中心的八角街,就是这样四通八达。
穿过汹涌的人群,与虔诚的佛教徒以及众多的朝拜者擦肩而过。那些满足而自在的笑容,那些简单而纯粹的快乐,是如此感动人心。五颜六色的装潢,寺院斑驳的墙壁,透露着岁月的沧桑、信仰的力量。
拉萨城是举世闻名的佛教圣地,也是西藏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中心。它位于西藏高原中部、喜马拉雅山脉北侧,海拔3650米,地处拉萨河中游的河谷平原。拉萨河流经这里,在南郊注入雅鲁藏布江。
吐蕃建国之前,拉萨河称“吉曲”,意为“欢乐幸福之波(或幸福河)”。拉萨河流域称“吉曲考”,拉萨城所在地称“吉雪沃塘”,意为“吉曲河下游的肥沃坝子”。吉曲河流域先后被苏毗部落联盟中的达甲沃和赤邦松两个王族统治。
当时的吉雪沃塘是人迹罕至、野兽出没的荒原,整个吉曲河谷流域云飞雾走、雪山起伏。吉曲河自东向西滚滚流过,北岸有红山、铁山、磨盘山,是天然的堡垒。这里有适合居住的、方圆几十里的盆地,交通便利、位置适中,东接大唐,西通波斯,南邻印度和尼泊尔。
拉萨城这座“王者之城”的建设,有一个漫长的过程。633年,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建立吐蕃王朝。他将首都从山南的琼结迁到吉雪沃塘(今拉萨,唐时称逻些),经过仔细勘察、周密规划,开始兴建水利、移民垦殖。这片亘古荒凉的沉寂平原,变得热闹而繁忙起来。人们截断吉曲河的北河道,使河水傍着山南宣泄,红山周围露出大片土地。据说,沃塘平野第一座红山堡寨就是布达拉宫的前身。
这座巨石垒成的宫堡,兀立红山之巅,气势雄壮。吐蕃王朝从此风生水起。松赞干布制定法律、划分政区,力主对外交流。商业和手工业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拉萨城的兴盛发达。
松赞干布在位时,刻意与邻国修好,先后迎娶尼泊尔墀尊公主、大唐文成公主,为两位公主分别建小昭寺和大昭寺。墀尊公主带去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文成公主带去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
寺庙建成后,“吉雪沃塘”改名为“拉萨”,意为“佛之圣地”。
布达拉宫是西藏有名的藏传佛教建筑,最初是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所建宫室,现在的规模是五世达赖喇嘛在位时期扩建完成的。
710年,吐蕃王朝赞普尺带珠丹(赤德祖赞)迎娶金城公主。金城公主将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佛像从小昭寺请到大昭寺主殿,并为其制定了整套的供养祭祀仪轨,这尊佛像由此成为藏人信仰的中心,朝拜供奉者络绎不绝。
806年,赤德松赞为弘扬佛教,建造噶琼寺。寺庙建成后,树立“兴佛盟誓碑”,又称“噶琼寺碑”,其中有言:“神圣赞普先祖松赞之世,始行圆觉正法,建拉萨大昭寺。”这是“拉萨”二字首次出现在史籍上。
后来,拉萨城随着吐蕃王朝的瓦解而衰落。布达拉宫先遭雷击火焚,又遭兵燹,逐渐沦为废墟,殿宇破败,荒草萋萋,乌鸦乱落,一片凄凉。
9世纪中叶开始,西藏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拉萨城不再是权力中心,但依然是最神圣的城市。13世纪中期,藏传佛教萨迦派领袖归顺元朝,西藏重新走向统一。元朝所封司徒蔡巴万户长,被授予管理拉萨和拉萨河流域的权力,并对拉萨城进行有效管理。
16世纪前后,统治西藏的帕木竹巴政权衰败,代之而起的是吉雪第巴(拉萨河下游长官),这是格鲁派强有力的施主。新兴的格鲁派遭到以藏巴汗为首的敌对势力压制,前后藏不断发生争战,拉萨是他们反复争夺的地区。
1634年,四世班禅与五世达赖经过商议,邀请蒙古族和硕特部汗王图鲁拜琥(即后来的固始汗)入藏。1641年,图鲁拜琥发兵攻打藏巴汗,包围其日喀则府邸,继而降服后藏地区,成为统治全藏的蒙古汗王,由此建立格鲁派的西藏地方政权。同时,四世班禅以及五世达赖的领袖地位,图鲁拜琥的护法身份,也得到清政府的认可。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故事,以及他后来的悲欢境遇,也就缘起于此。
4 与佛牵手的一朵情花
在西藏高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美丽的故事从没结束,动人的传说也不会湮灭。代代相传的民歌,总在春暖花开的时刻被深情嘹亮地唱起。
在藏传佛教史上,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是位引人注目的活佛,他行迹奇特,卓然不群。他的诗歌不仅有文学价值,也被当作修习佛法时的隐秘表达。
这位年轻的活佛拥有受人尊崇的身份却深入红尘,他写下的世间最深情的诗歌,一直在民间传唱。三百年前感动无数人,三百年后依然感动着我们。
从藏南山区学习佛法,到布达拉宫登上活佛宝座,到青海湖边溘然病逝,他走过的路并不长。他无意于政治角逐却卷入权力斗争,他渴望爱情却没有婚恋自由,他热爱生活却被高墙大寺禁锢。他像展翅高飞的雄鹰,屡屡遭受狂风暴雨的打击,正如他在诗歌中愤怒控诉的:“岩石伙同风暴,散乱了鹰的羽毛。”
他的风流浪漫并不妨碍他达赖喇嘛的身份,而他的英年早逝又融合了神秘的悲凉因素。他是活佛、诗人,还是情圣?论者不一而足。浪子宕桑旺波的爱情故事,是人们着力渲染的话题;作为浪漫的诗人,他留下饱满奔放的诗歌……
仓央嘉措的诗歌,有初识乍遇的羞怯,有两情相悦的欢欣,有失之交臂的惋惜,有山盟海誓的坚贞,也有负心背离的怨尤。由于作者特定的身份,所有的爱情最终指向的都是幻灭。他这位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大活佛,比常人更多地体验到怨憎会、爱别离的苦难,以及求不得、恨不能的无奈。然而,越是如此,越能彰显世间情爱的美好。
万千红尘,我们身如浮萍,难能自主,在不经意的时刻相遇,在最缠绵的时刻分开。正如被命运摆布的仓央嘉措,不能选择转世灵童的身份,也不能选择自己要走的路。
这位面容清瘦的六世达赖喇嘛,这位多愁善感的门巴族青年,曾经为了理想和抱负不停奔走着,为了情爱和自由用心歌唱着,如此牵动着人们的心灵。
这所有的一切都和他的情思有关,这情思联系着数百万藏族人民,成为人们心中不落的旗帜。虽然仅仅是光芒一现,但这光芒却璀璨夺目。这情思的背后是坚忍不拔的抗争精神和敢于牺牲的巨大勇气,当众人皆匍匐于神佛脚下,唯有仓央嘉措独醒、独省、独行。
“渴望并坚守,需要智慧和勇气,需要胆识。独步于思想的高处,是要付出代价的,甚至是付出生命的代价。”仓央嘉措的结局就是明证。
关于仓央嘉措的记载,正史中只有寥寥几句:生于康熙二十二年,十四周岁时剃度入布达拉宫为黄教(即格鲁派)领袖,十年后为西藏政教斗争殃及,被清廷废黜,解送北上,道经青海今纳木错湖时中夜遁去,不知所终。
若没有那次动荡,他也许会坐在布达拉宫的殿堂,在活佛位置上终老此生,守着一座孤城,念着一卷佛经,望一眼天边的夕阳,吟几句过往的诗歌。岁月就是如此无情,任他再有才华,没有自己的舞台,一切皆枉然:
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
斜倚云端千壶掩寂寞,纵使他人空笑我。
任他凡事清浊,为你一笑间轮回甘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