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成本的经济内涵
一、成本的经济内涵
成本概念与成本范畴直接左右着成本会计的内容,是成本会计最核心的基础理论。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和认识成本概念。
(一)狭义成本概念
狭义成本通常指企业产品(或劳务)成本,也即长期以来我们用以论证成本含义的马克思的成本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的每一个商品的价值,用公式来表示是W=C+V+M(商品价值=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如果我们从这个产品价值中减去剩余价值M,那么在商品中剩下来的只是一个在生产要素上耗费的资本价值C+V的等价物或补偿价值;商品价值的这个部分,即补偿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格和所使用的劳动力价格的部分,只是补偿商品使资本家自身耗费的东西,所以对资本家来说,这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马克思称为“商品的成本价格”的那部分商品价值就是商品成本,可见,马克思把资本主义商品的成本价格视为生产要素上耗费的资本价值与补偿价值的统一。
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在商品经济下,产品的价值由三个部分组成。
(1)已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C)。
(2)劳动者为自己劳动创造的价值(V)。
(3)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价值(M)。从理论上讲,上述前两个部分,即C+V,是商品价值中的补偿部分,构成了商品的理论成本。
综上所述,成本的经济内涵可以概括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已耗费的、用货币表现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与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总和,也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耗费的资金的总和。
马克思关于商品产品成本的论述是对狭义成本经济实质的高度理论概括,是指导我们进行成本会计研究的指南,也是实际工作中制定成本开支范围、考虑劳动耗费的价值补偿尺度的重要理论依据。但是,社会经济现象是纷繁复杂的,企业在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理论成本与实际工作中所应用到的成本概念并非完全一致。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实际工作中,成本的开支范围是由国家通过有关法规制度来加以界定的。为了促使企业加强经济核算,减少生产损失,对于劳动者为社会所创造的某些价值,如财产保险费等,以及一些不形成产品价值的损失性支出,如企业的废品损失、季节性和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等,也计入了成本。可见,实际工作中的成本开支范围与理论成本包括的内容是有一定差别的。就上述的废品损失、停工损失等损失性支出而言,从实质上看,并不形成产品价值。它们不是产品的生产性耗费,而是纯粹的损耗,其性质不属于成本的范畴。但是,基于经济核算的要求,将它们计入产品成本,可促使企业加强生产管理,减少生产损失。当然,对于这种成本实际开支范围与成本经济实质的背离,必须严格限制,否则,成本核算就失去了理论依据。
(2)上述成本概念,是就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全部劳动耗费而言的,即是一个“全部成本”的概念。在实际工作中,是全部对象化,从而计算产品的全部成本,还是按一定的标准分类,部分计入产品成本,部分计入期间费用,则取决于成本核算制度。如按照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的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制造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从而企业生产经营中所发生的全部劳动耗费就相应地分为产品制造成本和期间费用两大部分。产品的制造成本即产品生产成本,是指为制造产品而发生的各种生产费用总和,包括原材料费用、生产工人薪酬费用和全部制造费用;期间费用则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在制造成本法下,期间费用不计入产品成本,而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上述理论成本的概念是马克思的成本观,主要是针对商品产品成本而言的。如果我们过分强调C+V的普遍应用意义,将马克思所界定的产品成本当作一般的成本概念,即将C+V当作成本的全部,就会忽略了成本的内容是随着经济管理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事实。实际上,在马克思之后,成本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已经无限地向外扩展了。
(二)广义成本概念
产品成本属于成本,但不等于成本,成本涵盖的范围要比产品成本广泛得多。成本的广义化发展是成本概念发展的必然趋势。广义成本概念具有跨学科、跨领域、多层次的特征,属于多元化的成本概念。
在经济学中,既有古典经济学中的配弟、斯密、李嘉图等的投资成本和比较成本、传统经济学中的马歇尔、凯恩斯等的边际效用、边际成本和重置成本,也有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萨缪尔森的厂商生产成本和机会成本、西蒙的价格成本、沃林的比较成本、阿罗与斯蒂格勒的信息成本、莫斯利阿尼和米勒的资本成本、科斯的交易成本和社会成本、贝克尔的人力资本成本、诺斯的制度成本、詹森和麦克林的代理成本等。由此可见,经济学家对于成本的定义较为宏观,凡是经济资源的牺牲都是成本。换言之,成本可以是有形的、主观认定的、货币性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客观认定的、非货币性的,甚至可以是包括诸如因噪音和污染所引起的成本。当代西方经济学家对成本概念的发展与创新,促使成本概念不断跨界发展,有力推动了成本计量技术与方法的不断进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成本与管理不断地融合,成本的内容往往要服务于管理的需要。成本管理已经从微观扩展到宏观,从战术扩展到战略,从控制扩展到决策,从产品扩展到作业,形成了宏观成本、战略成本、决策成本、控制成本、作业成本等新成本概念。可以这样认为,管理的进步促使成本管理从价值方面予以科学地计量,促进了成本经济内涵的扩充与发展。
1951年,美国会计学会(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AAA)的成本概念与标准委员在其报告中指出,成本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目的而付出的(或可能付出的)以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会计学成本的一般定义为特定的会计主体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发生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代价。会计人员将成本定义为取得某些财产(如原材料)或接受劳务(如人力资源)而牺牲的经济资源。在成本会计学科中,以成本的一般含义为基点,可以将产品成本定义为企业为生产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产品而发生的生产耗费;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能够用货币计量的生产耗费,称为生产费用。如果进一步将生产费用归集分配到一定种类和数量的产品中去,就成为产品成本。在实际工作中,根据经济环境的不同、行业特点的不同,对成本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随着经济的发展、管理的进步,成本概念的内涵在不断拓展演化,成本管理人员更多地强调“不同目的,不同成本”的逻辑思维。为了加强成本管理和进行成本决策,涉及和应用的成本概念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用于预测、决策的成本,如专属成本、差量成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等;用于计划的成本,如预算成本、计划成本等;用于控制的成本,如标准成本、定额成本等;用于事后核算的成本,如生产成本、非生产成本等;用于分析考核的成本,如责任成本、可控成本、不可控成本等。有些成本的经济内涵已远远超出了商品产品成本的范畴。
对于成本的经济内涵,可以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1)成本是为达到特定目的所发生的利益放弃或价值牺牲,它能够或应该能够用货币来加以衡量。
(2)成本是一个资产计价概念,不同于费用。
(3)产品成本是成本会计的核心概念。
(4)为满足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管理者应使用不同的成本概念。
二、成本的作用
成本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资财耗费。成本会计系统通过向管理者及有关各方提供反映这种耗费的信息,帮助管理者及利益相关方更好地进行生产经营决策和管理业绩评价。同时,成本的经济内涵也决定了成本信息在经济管理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成本是企业生产耗费的价值补偿尺度
为了保证企业再生产的不断进行,必须对生产耗费即资金耗费进行补偿。企业是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其生产耗费是用自身的生产成果即销售收入来补偿的。而成本就是衡量这一补偿份额大小的尺度。企业在取得销售收入后,必须把相当于成本的数额划分出来,用以补偿生产经营中的资金耗费。这样才能维持资金周转按原有规模进行。如果企业不能按照成本来补偿生产耗费,企业资金就会短缺,再生产就不能按原有的规模进行。成本也是划分生产经营耗费和企业纯收入的依据,在一定的销售收入中,成本越低,企业纯收入就越多。可见,成本作为补偿生产耗费尺度的作用,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成本是综合反映企业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
成本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指标。企业经营管理中各方面工作的业绩,都可以直接地或间接地在成本上反映出来。例如,产品设计的好坏、生产工艺的合理程度、固定资产的利用情况、原材料消耗节约与浪费、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产品质量的高低、产品产量的增减以及供、产、销各环节的工作是否衔接协调等都可以通过成本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来。
成本既然是综合反映企业工作质量的指标,就可以通过对成本的计划、控制、监督、考核和分析等来促使企业以及企业内各单位加强经济核算,努力改进管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例如,通过正确确定和认真执行企业以及企业内部各单位的成本计划指标,可以事先控制成本水平和监督各项费用的日常开支,促使企业及企业内部各单位努力降低各种耗费。又如,通过成本的对比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在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上的节约或浪费情况,总结经验,找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进而采取措施挖掘潜力,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三)成本是企业制定产品价格的一项重要因素
在商品经济中,产品价格是产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产品价格应大体上符合其价值。无论国家,还是企业,在制定产品价格时都应遵循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但在现阶段,人们还不能直接计算产品的价值,而只能通过计算成本来间接地、相对地掌握产品的价值。因此,成本就成了制定产品价格的重要因素。当然,产品的定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应考虑的因素很多,例如国家的价格政策及其他经济政策、各种产品的比价关系、产品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及市场竞争的态势等。因此,成本只是制定产品价格的一项重要因素。
(四)成本是企业进行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
努力提高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是商品经济对企业的客观要求,而要做到这一点,企业首先必须进行正确的生产经营决策。进行生产经营决策,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而成本是其中应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这是因为,在价格等因素既定的前提下,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盈利的多少;而较低的成本,可以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五)成本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当今时代,物流便捷,电商兴起,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社会产品愈加丰富,可供消费者选择的商品越来越多,更多的消费者期望能够购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因此,对于企业来说,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这一需求,谁的产品就销售得快,从市场赚取的收入和利润就多。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营管理者认识到,当价格一定时,利润的多少,取决于成本的高低;价格是市场所决定的,只有成本才是企业决定的;离开市场和用户谈成本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必须将它们结合在一起。企业应从市场和用户出发,科学地确定产品的目标价格、目标利润和目标成本,力争将企业成本降低到最低限度,实现成本领先,击败竞争对手,以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赚取更多的利润。在现代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企业管理离不开成本信息,成本信息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