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传统民居营建工艺的数字化保护
近年来,以信息技术与网络手段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发展迅速,在各行业领域广泛应用,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新途径。目前运用数字化技术和手段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等已成为一种趋势,我国2011年6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指出“文化管理部门应当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情况,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1在法律层面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性。过去采用摄影摄像、文字档案的方式记录文化遗产,录像带、磁带、文本等难以长时间的保存,如今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资料的记录、保存、传播等提供了新的契机。
建立数据库是对传统民居营建工艺进行数字化保护的基础工作,也是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行之有效的手段。一方面,对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资料、档案进行科学的整理和保存,是对过去工作的肯定,也是今后工作的基础和依据。历史上与建筑工艺相关的典籍如《天工开物》《清代匠作则例》《钦定书经图说》《营造法原》《鲁班经》等,对传统民居营建工艺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而当代传统民居营建工艺的相关研究以20世纪30年代中国营造学社的梁思成和刘敦祯两位先哲为开端,至今积累了一些的成果,期间有大量论文、专著等问世,此外一些地方志、匠书、文史资料等相关基础资料也可能涉及传统民居营建工艺的内容。另一方面,传统民居营建工艺广泛存在于传统村落中,且传统民居营建工艺缺乏记载和整理,存在濒临消失的危险,因此收集、整理传统村落民居营建技艺经验是继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非常重要的一环。数字化技术为相关保护工作提供了新的采集手段,如立体扫描、全息拍摄、运动捕捉等,新的存储手段如数据库、云盘、光纤和网络等,为文化遗产的完整保护提供了保障。2传统民居营建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传统民居营建工艺遗产数据库,对传统民居营建工艺资源进行完整、系统、真实的保存与记录,达到资源整合与共享,实现便捷的获取与访问,也是深入推进传统民居营建工艺保护的要求。
建立传统民居营建工艺数据库表面上是对相关传统民居营建工艺资料、资源的数字化聚集、管理,实则是在探索传统民居营建工艺各要素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对相关各基本数据进行分类、整理。以往传统营建工艺成果按照其研究目标的不同,其内容构成有多种分类方式:或按匠作分类展开,如木作、瓦作、石作、土作等;或按营建工艺要素分类,如营建工具、营建材料、民居建筑构造、民居建筑装饰、营建习俗、营建匠师等;或按地域范围分类,如婺州民居营建工艺、徽州民居营建工艺等。数字化技术对传统民居营建工艺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契机,也对构建符合数字化特征的传统民居营建工艺分类资源目录体系提出了要求,得当的分类资源目录体系或许今后会对传统民居营建工艺的保护传承形成良好的机制。传统民居营建工艺分类资源目录体系的建立需要在统一资源管理的目标下进行,遵循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在对传统民居营建工艺属性、分类科学描述的基础上来构建。其目的最终是为传统民居营建工艺资源的调查采集、整理、共享提供一致标准,为实现资源的高效检索、获取提供支持。
另外,传统民居营建工艺资源的技术标准、专业标准等贯穿其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各环节,它有利于保护、管理、传承工作的开展。传统民居营建工艺数字化保护标准的建设,是立足于现代数字化技术,围绕传统民居营建工艺资源的描述、组织、存储需求,根据传统民居营建工艺各要素内容形式特点来制定的相关标准规范,如资源采集、制作描述、存储管理等技术标准。其中,为了保证调查过程中资源采集的原真性、准确性与完整性,需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流程,对调查前期工作、调查内容、数据采集及存档、调查成果形式等作出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