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管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信用的力量

一、诚实守信的力量

(一)诚信是中国的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历来倡导礼、义、仁、智、信,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被看作是做人的根本,商鞅变法立木取信,季布一诺胜千金。诚信,为秩序之先。

秦末楚将季布,曾经使刘邦吃足了苦头,刘邦誓杀之,以雪耻。后来,西楚霸王项羽战败自刎,刘邦重金悬赏捉拿季布。奇怪的是,虽有千金之利诱,严酷刑罚之威逼,人们仍然把季布保护起来,甚至还有大胆者到刘邦那里为季布求情。

这是为什么呢?当时有句俗语:“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季布因为讲信用,以守信而闻名天下,免得一死。

[专栏0-1]

不信者,吾亦信之

唐太宗李世民曾下令年龄不满18岁,但体格健壮的男子也要应征入伍。他认为,有些“奸民”为逃避兵役而谎报年龄。谏臣魏征说,陛下常说自己以诚信待天下,要人民不可诈欺,可你心里却先失去诚信,所以才会疑心人民诈欺。李世民深以为然,立即收回成命。

老子说:“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强调即使对于不守信用的人,也要信任他,这样才可以人人守信。

纵览先秦儒、法、道、墨、兵各家学说,无不肯定了“信”在治人、治兵、治国、治世方面的功用。墨家强调“志强智达,言信行果”;兵家认为将者必须具备“智、信、仁、勇、严”五德。孔子一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更是表明,诚信是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

(二)诚信行为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

诚信是企业家的生命,是企业最为宝贵的无形资产。真正的企业家十分重视维护自己的信誉。

中国企业在历史上就非常注重信用的培养。商人把关公的信义当作至关重要的商业信用、信条予以崇奉。

清朝晋商的票号遍布全国甚至海外,当时只要简单的手续,钱就借出去了。辛亥革命时,晋商的票号把很多钱压在武汉的企业,企业因革命无法还钱,票号为信守承诺,只好倾家荡产偿付给债权人。

山西大同煤矿某矿井外立着一座德国女设计师的雕塑,用以纪念她的诚信。20世纪初,这位女设计师为矿井做设计,设计工期为1年,实际施工却花了1年半,这位女设计师因此而羞愤自杀。

同仁堂药店内的一副对联传达着他们的信念:“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正是靠着这份承诺,同仁堂历经300年风雨而不倒,从一家普通的家族药铺发展为国药第一品牌。

日本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说过“偷税比破产更可耻”,绝不为了公司的利益去损害国家的利益,做一位诚实的企业经营者,这充分体现了一个企业家的高尚品德。

[专栏0-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记述了陈策追骡的故事。

陈策买到一头不能加鞍使用的骡子,不忍心把它转售给别人,便在野外的茅屋里养着,待其自灭。陈策的儿子与狡猾的经纪人商量后,磨破了骡子的脊背,炫耀这骡子能驼东西,成功地将它卖给过路人。

陈策闻听后,赶紧追上那位官人,把骡子不能加鞍使用的实情相告,而对方却怀疑陈策舍不得卖这个骡子。没办法,陈策现场示范,结果骡子的脊骨高高的,一整天都加不上鞍子,那位官人这才怀着感激之情退回了骡子。

市民百姓对“信”信奉到这种程度,确实是宋朝人的骄傲。

信用管理是企业成功的助手。绝大多数企业在谈到“信用风险”这个话题时,都把责任推到社会,似乎企业无力改变目前的现状。不能否认社会道德水平、经济秩序和社会信用制度的发展对防止“信用风险”的重要性,但是,对企业来讲,更重要的却是企业自身的信用管理水平。

企业在经营中,借助赊销行为可以达到节约资金、加快资金周转的目的。企业赊销比例不同,经营中占用资金的比例必然差距悬殊。

据统计:美国企业赊销使用比率为90%,中国企业赊销使用比率为10%,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美国企业只占用资金10%,中国企业占用资金90%。仅资金一项,中美两国企业差距巨大。实践表明,信用行为可以起到加快资金周转,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如图0-1所示。

图0-1 使用赊销的前后效果对比

为何中国企业不偏好赊销行为?非不为也,实在是不能也,这是由于中国的信用环境恶化和企业信用管理能力低下,导致在国际上广泛使用的赊销行为反而在中国很少使用。

20世纪60至70年代,当美国刚刚度过经济危机,步入繁荣的时候,美国企业也面临着高坏账率、高逾期账款率的状况,很多企业因此破产、倒闭,更多的企业在泥潭里挣扎。当时,企业信用管理被高度重视起来,每个美国企业都建立科学的信用管理机制,成立信用管理部门,规范赊销行为。不到5年时间,美国企业的平均坏账率和逾期账款率大幅下降,同时,赊销比例也节节上升。在美国企业建立内部信用管理制度时,美国国内的经济环境并没有什么改变,美国企业取得的成绩,完全是他们自己创造的。美国企业能做到的,中国企业同样也可以做到。

世界上没有一家著名公司是靠弄虚作假撑起来的,也没有一个著名的企业家不视诚信为企业的生命。要创下企业的百年基业,必须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做好企业的经营管理,既要做诚信之人,更要做诚信的企业家。

二、信用危机的代价

从前,一个放羊的孩子在一个离森林不太远的地方放羊。村民们告诉他,如果有危险情况发生,他只要大声呼喊救命,他们就会来帮他。有一天,这个男孩想和村民们开个玩笑,给他们制造一点麻烦,以便从中找乐。于是,他就一边向村边跑,一边拼命地大喊:“狼来了,狼来了。救命啊!狼在吃我的羊!”善良的村民们听到喊声,放下手中的农活,便拿着棍棒和斧头赶过来打狼。可是他们并没有发现狼,于是就回去了,只剩下放羊的孩子看着他们气喘吁吁的样子捧腹大笑。他觉得这样挺有趣。第二天男孩又喊:“狼来了,狼来了。救命啊!狼在吃我的羊!”人们又来了,不过没有第一次来的人多。他们还是没有看到狼的影子,只得摇了一下头又回去了。第三天,狼真的来了,闯进了羊群,开始吃羊。男孩惊恐万分,大叫:“救命!救命!狼来了!狼来了!”村民们听到了他的喊声,但他们想放羊娃可能又在耍什么花招。没有人理睬他,也没有人走近他。

在狼来了的故事中,男孩因为说谎毁掉了自己的信用,换来的结果是生命的代价。

对企业来说,信用危机可以毁掉一个企业,甚至一个行业。以保健品行业为例,近年来,保健食品企业大量倒闭,究其原因,夸大其词、虚假宣传、坑蒙拐骗是导致倒闭的主要原因。

某些名噪一时的保健品,在广告上将其功能吹得神乎其神,但其真实的情况却大相径庭。许多保健品的广告宣传中,常利用医疗机构、医生、专家等的“权威结论”和患者的“现身说法”来获取消费者的信任。而这些“权威结论”和“现身说法”往往是子虚乌有,即使有些患者的“现身说法”是真实的,也可能是极个别现象。当这些真实的情况通过媒体而为消费者获知的时候,保健品的信任危机也就发生了。尽管“做局”的方式在不断花样翻新,如各种“义诊”“免费体检”“免费皮肤测试”等活动往往深入到街道和家庭,但人们不久就发现,许多所谓的“义诊”活动并非真正的“免费午餐”,而是保健品厂家与“白大褂”共同忽悠消费者的一种宣传、诱购手法。久而久之,人们对货真价实的保健品也只能持半信半疑的态度了。最后的结果,就是保健品这个行业被毁掉了。

如果说上述的信任危机毁掉的只是一个行业,而那些体现社会公信力的机构的信任危机所毁坏的则是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秩序和运行基础。

一个充满前景的行业会被毁掉,经济生活运行的基础会被毁掉,社会秩序的基础会被毁掉,这就是信任危机对我们提出的挑战。

信用,目前中国最为稀缺的资源。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就没有现代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