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九、水利工程的不断完善
俗语说,“收多收少在于肥,有收无收在于水”。七圩地处沿江,多是圩田,地势在泰兴最低,且呈东高西低,高低不平之势。大多年份,高的地方旱得要死,低的地方淹得要命。20世纪70年代初,公社刘景良书记带领大家,大兴水利,先后实施了一大批水利工程。1970年底至1971年,废弃老七圩港,开挖新七港。刘书记和我们党委一班人亲临一线指挥,亲自上阵挑河挖土。“人多力量大”,硬生生地依靠人力开挖了近8公里长、30多米宽的河面,垒起两侧8米多宽的港岸,修筑了泰七公路七圩段,建起了七圩闸、向阳桥、东风桥、七圩大桥等。新建七圩老闸,没有专家,没有图纸,设计只能请来所谓的“土专家”。没有钢筋,就用压扁了的芦竹代替,那时的桥和闸都是如此,我们称它们为“无筋桥”“无筋闸”。为了节约,闸的基础填的都是泥沙。我蹲点在新丰,同新丰八队的社员一起到柏木的高田上挑沙子填基础,每次来回不下6公里,就这样往返不断,连续挑了三四天。1972年新开六圩港,1973年拓宽连复港,1974年新开九圩港,相应建造六圩闸、九圩闸、界河闸,初步建成域内“一横三纵”主水系,并实现了南北水系既相互连通又相对独立,为利用长江水自流灌溉奠定了基础。担任副书记后,我坚持不唯上、不唯书,一切从七圩实际出发,经过调查研究和集体决策,先后启动实施了灌排河系配套完善工程。横向方面,新建新丰、七圩通江灌溉及闸涵;纵向方面,新建新丰、三圩、八圩、涌兴、高圩、新民等六条南至靖江、北至蒋华的生产沟。同时配套建设了一批高涵高渠,夏季水位高的时候,能够江水自流灌溉,节约农本。“人不治水水害人,人治水来水利人”,水系的配套完善,保证了“大旱之年无大灾,大水之年无大涝”,兑现了我们“大灾之年保口粮,确保完成国家统购粮”的郑重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