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彼得三世“苛政”与叶卡捷琳娜二世政变
1761年12月25日(公历1762年1月5日)伊丽莎白女皇去世,彼得三世继位,史称彼得三世。
彼得三世全名为彼得·费奥多罗维奇·罗曼诺夫(Петр Федорович Романов),他原名卡尔·腓特烈·荷尔斯泰因—戈多普(Karl Friedrich von Schleswig-Holstein-Gottorf)。他的母亲是彼得一世的女儿安娜,安娜年轻时代就远嫁荷尔斯泰因—戈多普公爵卡尔·腓特烈·乌尔利希,但夫妻感情长期不和。彼得三世出生不久母亲即去世,他在缺少母爱的环境下生长。因为他是荷尔斯泰因—戈多普公国的继承人,自幼接受日耳曼式的棍棒式教育,他的身心发育也因为心理上的长期压抑而受到阻碍。荷尔斯泰因—戈多普公国临近普鲁士,彼得三世对普鲁士王国腓特烈二世及其军国主义的治国方略极度崇拜。他唯一的爱好,就是每天身着普鲁士军装,指挥身边的随从进行军事操练。
彼得三世自幼年对俄国毫无感情,他在执政后的对内政策遭到了俄国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他认为国家方针大政等一切都应该采取普鲁士式的,他以普鲁士式统治者的心态处理俄国事务。他自小即是路德派教徒,尽管来到俄国为做皇储后不得不改宗东正教,但是骨子里对东正教极为反感。因此在他执政后大规模没收东正教会的财产。他甚至下令废除东正教的一切宗教仪式,教堂中除圣母像可以保留外,其余的圣像都要撤除。他命令所有的神职人员剃除胡须,不得穿俄式长袍,必须改穿路德派教士的服装。彼得三世的行为大大触怒了东正教会,因为即使是彼得一世当年推行强制的社会习俗改革时都对神职人员例外。彼得三世废弃数百年来由俄国人组成的宫廷近卫军,建立完全由日耳曼人组成的“荷尔斯泰因团”(Holsteiner Guard),并且自任卫队司令,整日与卫队成员混在一起进行政治密谋。
为了表达对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的敬仰,彼得三世下令在“七年战争”中占领大量普鲁士领土的俄国军队与普鲁士军队停战,并迅速与腓特烈二世签订和约,并且还将俄国军队归于腓特烈二世麾下对奥地利作战。尤其让俄国朝野各界极为不满的是,彼得三世在1762年继位不久,就派出俄国军队攻打丹麦,目的在于帮助素与丹麦有边界纠纷的荷尔斯泰因—戈多普公爵。奉命出征的俄国官兵多有懈怠甚至阵前变节,因为他们认为此战与俄国毫无关系,只是为了保卫彼得三世的父系国家。
彼得三世仰慕的偶像除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外,还有他的祖父、俄国沙皇彼得一世。他在继位后,力图仿效彼得一世,在国内推行重大改革。在他短暂执政的半年内,他下令释放政治犯,废除秘密警察制度,强调信仰自由,准许旧礼仪派(старообрд цы)返回家园。他推行的降低盐税政策得到了下层百姓的支持。
然而,彼得三世朝令夕改的国内政策引起东正教会、宫廷贵族和军人的强烈反对,其对外政策也遭到了传统盟国法国、奥地利的强烈不满。
彼得三世的妻子、皇后叶卡捷琳娜二世同样来自普鲁士。她原名索菲娅·奥古斯特·弗里德里克(Sophie Auguste Friederike),1729年4月21日出生于位于奥得河下游与波罗的海交界的什切青(Szczecin)。[1]此地历史上即是北欧战略要地,长期处于波兰、瑞典、丹麦和神圣罗马帝国争夺与控制之下,1720年落入普鲁士之手,更名为斯退丁(Stettin)。索菲娅的父亲克里斯金·奥古斯特(Christian August)是安哈尔特—采尔布斯特公爵(Anhalt-Zerbst)。他在1709年担任驻防什切青的步兵团上校职务,1721年升为陆军少将,1725年获得了普鲁士黑鹰勋章, 1742年晋升为元帅,同年被册封为安哈尔特—采尔布斯特公爵。索菲娅的母亲约翰娜·伊丽莎白(Johanna Elisabeth)是普鲁士显赫的荷尔斯泰因—戈多普(Holstein-Gottorp)家族的公主。史上还有一种说法,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父系与俄国留里克王朝有血缘关系,她是留里克王朝的后裔。
索菲娅在童年时代度过了既压抑又自由的时光。父亲作为职业军人常年在外,并且于1747年早逝。母亲素来对儿女苛严要求,并且长期居住在巴黎。疏于于父母管教的索菲娅自幼养成了性格开朗、活泼好动和敢于挑战的性格。她从小接受过较好的欧洲式教育,曾随父母游历欧洲,拜会过各国宫廷和诸侯大公,这些难得的经历对幼年的索菲娅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1744年1月,14岁的索菲娅意外地得知自己被俄国女皇伊丽莎白选为俄国未来皇位继承人、同时也是她的远房表哥、荷尔斯泰因王子卡尔—彼得的未婚妻。这一喜讯使索菲娅及其家人激动无比,她立即在母亲的陪同下,随身仅带着两三套连衣裙、一打衬衣、一打袜子和一打手绢的微薄嫁妆,奔赴俄国首都彼得堡去相亲。索菲娅与母亲出发时正值寒冬,她们一路颠簸,风餐露宿,沿途曾数次在普通农户家留宿,饮食也时常粗糙生冷,长途旅行中母女俩差点病倒。等到车队进入俄国境内后,条件马上就大为改善了,俄国各地对公爵夫人母女二人的接待周到有加。2月9日,索菲娅公主抵达莫斯科。伊丽莎白女皇对安哈尔特公爵夫人母女给予热情招待。彼得三世与索菲娅见了面,但他丑陋猥琐的长相和倨傲冷漠的态度,足以使索菲娅对未来的丈夫和婚姻失去了信心。
与彼得三世大相径庭,同样来自普鲁士的索菲娅却在女皇伊丽莎白和世人眼中展现了完全不同的风采。为了成为称职的皇后,她拼命地学习俄语和大量地阅读书籍,其中包括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历史和法律著作。1744年6月28日,在冬宫里为索菲娅举行了隆重的皈依东正教仪式,索菲娅改教名为叶卡捷琳娜·阿列克谢耶芙娜(Екатерина Алексеевна),因前有彼得一世的皇后和沙皇叶卡捷琳娜称一世,因此史称她为叶卡捷琳娜二世。
1745年8月21日,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为彼得三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举行了盛大的婚礼。但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婚后的生活并不幸福,有寻花问柳之癖的彼得三世经常做出对妻子不忠之事。伊丽莎白女皇也是从心底里对异邦来的未来皇后不放心,经常派人监视叶卡捷琳娜的行动。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母亲甚至被伊丽莎白女皇视为普鲁士的间谍而被逐出俄国。叶卡捷琳娜二世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我无时没有书本,无处没有痛苦,但永远没有欢乐。”[2]1757年,她郑重告诉英国驻俄大使:“我要统治权力,否则不如死亡”。根据她日后所写的回忆录记载,在此期间她已蓄志成为俄国统治者,也正是凭着这一信念才使她能够度过人生历程中最痛苦的一段时光。
1754年叶卡捷琳娜二世生下长子保罗(ПавелⅠ),1758年生下女儿安娜(Анна),1762年生下幼子阿列克谢(Алексей)。由于叶卡捷琳娜二世与彼得三世婚后长期分居,并且她与身边的近卫军官关系暧昧,因此长期以来,她的二子一女的身世是未解之谜。
伊丽莎白女皇非常厌烦彼得三世,曾多次扬言废除他的皇位继承人资格而改选他的儿子保罗为皇储。尽管伊丽莎白女皇突然病故使彼得三世如愿登上了沙皇位,但是他仍然仇恨已为皇后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和身世不明的皇太子保罗。他私下曾透露,准备废掉保罗皇储的资格,改选短暂执政即被伊丽莎白女皇取而代之并投入死牢的伊凡六世(ИванVI)[3]。彼得三世公开与情妇沃隆佐娃(ЕлизаветВоронцова)住在一起,将叶卡捷琳娜二世的住所迁到冬宫最偏冷的房间,作为废黜她再将她贬至修道院的准备。叶卡捷琳娜二世在给情人波尼亚托夫斯基(СтаниславПонятовский)将军的信中说:“彼得三世已经丧失他极有限的智力。他在任何事情上都是头撞南墙。他想要打碎近卫军。他想要改变他的宗教。他想要娶沃隆佐娃,并且将我打下冷宫。”由彼得一世起亲自建立的宫廷近卫军“奥布拉任斯基团”因彼得三世重用“荷尔斯泰因团”而失宠。
以奥尔洛夫兄弟(А.Г.Орлов, Г.Г.Орлов)为首的青年近卫军官支持叶卡捷琳娜二世夺取皇权;与法国和普鲁士宫廷关系良好并担任保罗一世家庭教师的老资格外交官帕宁(Н.И.Панин)伯爵和哥萨克首领拉祖莫夫斯基(А.Г.Разумовский)也是反对彼得三世秘密团体的成员。叶卡捷琳娜二世及其支持者在1762年夏天,利用国内反对普鲁士和军中反对与丹麦作战的不满情绪,秘密与近卫军和军队协商,准备随时起事。他们制造叶卡捷琳娜二世已经被彼得三世废黜的消息,挑动军中的愤怒情绪。叶卡捷琳娜二世密谋政变的企图明显无疑,就连法国驻俄大使布瑞特尔(Breteuil)都风闻此事,他在向国内的报告中说:“叶卡捷琳娜多方邀请近卫军与军人,正在等候大好机会的来临”。丹麦驻俄国特使也敏锐地观察到,叶卡捷琳娜二世及其同党加快了宫廷政变的步伐。法国和英国政府也参与此次政变,分别给予叶卡捷琳娜二世6万卢布和10万卢布的资助。[4]
1762年6月27日,彼得三世率领“伊兹麦依洛夫斯基团”亲赴前线与丹麦作战,守卫京城的任务交由他信任的“荷尔斯泰因团”担任。6月28日,叶卡捷琳娜二世得知密谋事情暴露,彼得三世正在返回彼得堡路上时,她决定孤注一掷,先行起事。“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团”和“伊兹麦依洛夫斯基团”的官兵来到叶卡捷琳娜二世的住地——彼得宫(Петергоф),争先恐后地亲吻她的手,大声地宣誓向她效忠。叶卡捷琳娜二世自封为近卫军上校,身着“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团”军服,骑在马上,率领14000余人,向彼得堡进发。沿途陆续有政府高官和军人加入叶卡捷琳娜二世的队伍。枢密院和圣主教公会(Свяшный Синод)在喀山大教堂宣布罢黜彼得三世,并提名叶卡捷琳娜二世为专制君主。彼得三世率部想在克朗施塔德登陆,遭到了守军的拒绝,不得不退回奥伦堡。他派人送信给枢密院,表示:“在我短暂的统治时间里,经验告诉我,我的能力无法胜任这项工作。我既不配以专制君主的身份、也不适合以其他任何身份治理俄国。连我自己也开始意识到这一点。因为我的所作所为必定会使国家遭致彻底的毁灭和永远的羞辱。……因此,为了避免让国家陷入内战之苦,我自动提出请求愿意退位。”[5]
在彼得三世宣布退位后,叶卡捷琳娜二世立即在枢密院宣布亲政并发表《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登基宣言》(Манифест о вступлении на престол Императрицы ЕкатериныII),历数彼得三世改变国家宗教、与普鲁士结盟的罪行,强调由她继任沙皇,而不是皇太子保罗一世,原因是根据“朕所有的忠实臣民清楚无误的真实的愿望”而行事的。俄国著名历史学家克留切夫斯基评价:“叶卡捷琳娜完成双重获得:从她的丈夫手中抢得皇权,并且没有把皇权转给她的儿子,保罗父亲的合法继承人手中。”[6]1762年9月22日(公历10月3日),叶卡捷琳娜二世正式在莫斯科举行加冕仪式。经过18年的忍辱负重,33岁的叶卡捷琳娜二世终于登上沙皇宝座。
夺取皇位后,叶卡捷琳娜二世在给情人波尼亚托夫斯基的信中露骨地写道:“我要夺取皇位的计划,早在6个月前,就已经开始了。在女皇死后,我一直就在探听关于我的讯息。奥尔洛夫老是跟在我身后,惹了不少的麻烦,……他对我的热爱是大家都知道的,这也是为什么他做了他应该做的事情,……近卫军们都早已准备好了。不等他回京,就立即集合起来,拥戴我为女皇……这是所发生的一切真实情况。我不隐瞒你,每一件事都是在我指挥下发生的。”[7]
同年6月29日,即政变的第二天,传来彼得三世暴亡的消息。沙皇政府宣称彼得三世死因是消化不良,但当时社会上就流传许多谣言,大多是说叶卡捷琳娜二世派人毒死(也有说是勒死)他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在日记中为自己辩解:“恐惧使他患了心腹绞痛症。熬过了三天,到了第四天他就死了。而在那一天,他又饮酒过度。主要的原因是他虽然拥有所有的东西,但是没有自由。那个病症先损坏了他的脑子,接着身体变得极为虚弱,不管多少医生的努力,都没有用。最后终于在请求一个路德派的牧师前来祈祷后不久就去世了。我命令给他做尸体解剖,但是胃中并没有疾病的迹象。他的死因被认定是肠胃发炎与中风所致。他有一颗非常小而且已经萎缩了的心脏。”[8]但是苏联历史学家帕夫连科(Н.И.Павленко)认为在彼得三世去世前两天,叶卡捷琳娜二世派瑞典医生帕尔森(Христофо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Паульсен)去罗帕沙(Ропша)的行宫为彼得三世治病, 然而“事实是,帕尔森并没有携带药品,而是带着解剖遗体的手术器具。”[9]这条资料表明,彼得三世死于叶卡捷琳娜二世策划的谋杀。
一般说来,无论是在俄国正史,抑或俄国野史中,彼得三世都是猥琐、低能、孱弱和失败者的形象,这个形象甚至也出现在俄国著名史学家克留切夫斯基的笔下。然而,在俄国历史典籍中,关于彼得三世的身世、他与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婚姻、他短短6个月的执政、他谜一般的死因以及他个人的形象与才智长期以来都是语焉不详的。后世人对他的了解以及史学家对他的研究所依靠的史料基本来自他的妻子、宫廷权力斗争的胜利者叶卡捷琳娜二世在1771—1791年所写的回忆录。
叶卡捷琳娜二世在回忆录中强调她之所以能够“顺天理”“取民意”成功夺取皇权并救民于水火,是得到了反对彼得三世苛政的贵族、农民、东正教会和近卫军的支持。但是,彼得三世执政期间推行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改革,使自17世纪下半期就遭受宗教和政治迫害的旧礼仪派获得了自由。彼得三世于1762年2月18日颁布的《御赐全俄罗斯贵族特权和优惠诏书》(Жалованная грамота напреимуществаивольностиРоссийскомудворянству)在俄国历史上影响巨大,它使得贵族阶层从“沙皇和国家的奴隶”身份变成国家的特权阶层和统治阶层,这一政策得到了贵族阶层的充分支持,并且为叶卡捷琳娜二世1785年颁布《俄国贵族权利、自由和特权诏书》奠定了基础。彼得三世废除死刑的法律改革更是得到了俄国社会各阶层的赞同。正因为如此,自叶卡捷琳娜二世上台之初,俄国国内的反对派活动就没有停止过。1764年,守备施吕赛尔堡(Шлиссельбургскаякрепость)的近卫军少尉米罗维奇(В.Я.Мирович)纠集近卫军的同党,准备拥戴被囚禁在死牢中的前沙皇伊凡六世,但由于密谋败露,伊凡六世当场被杀,米罗维奇及其同党也被处以极刑。1773年哥萨克首领普加乔夫(Е.И.Пугачев)假托“未死的”彼得三世之名揭竿起义之后,三年内所到之处,不仅受到了哥萨克、农民、旧礼仪派等社会下层的支持,而且也得到了各地贵族和地主的暗中资助,普加乔夫起义大军浩浩荡荡、所向披靡,甚至一度攻打皇城莫斯科。这表明,彼得三世的真实形象和治国理政是留下多处疑点并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10]
[1] 什切青是欧洲古城,位于波兰西北部,奥得河下游,北面靠近波罗的海的斯德丁湾和波美拉尼亚湾,现为波兰的第7大城市和第2大海港,是西波美拉尼亚省的首府。从中世纪后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该市居民几乎全是德国人,并采用德文的市名“斯德丁”(Stettin),或老斯德丁(Alten Stettin)。什切青这个名称还出现在英国著名政治家丘吉尔1946年3月在美国发表的著名的“铁幕”演说当中。
[2] КазимирВалишевский.ЕкатеринаВеликая(Романимператрицы),Москва,1994.кн.2,ч.1,гл.2,I.
[3] 伊凡六世(1740—1764年生卒,1740—1741年在位),俄国沙皇,为彼得一世的侄女、俄国女皇安娜·伊万诺夫娜(Анна Ивановна,1693—1740年生卒,1730—1740年在位)的外甥女、梅克伦堡的安娜·利奥波德芙娜和不伦瑞克的安东·乌尔里希之子。1740年,其母亲安娜发动政变而即位,1741年被女皇储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发动政变推翻。母子被囚禁。伊凡六世在一次未成功的营救活动中被杀。
[4] ТруайяА.ЕкатеринаВеликая.Москва,2007,с.165.КазимирВалишевский.ЕкатеринаВеликая(Романимператрицы),Москва,1994.кн.1,ч.2,гл.2,III.
[5] Carol S.Leonard.,Reform and Regicide:The Reign of PeterⅢof Russia.Bloomington,Indiana: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3,p.11.
[6] КлючевскийВ.Курсрусскойистории.ЛекцияLXXVI.
[7] Basil Dmytryshyn,Imperial Russia:A Soruce Book,1700—1917,4th edition,Academic International Press,1999,p.74,78.
[8] Ibid,p.76.
[9] ПавленкоН.И.ЕкатеринаВеликая.Москва,2006,с.50.
[10]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历史学家列昂纳德(Carol S.Leonard)曾尝试用当时驻俄外国使节的报告、日记和回忆录中提供的点滴资料还原彼得三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真实历史形象,试图给予彼得三世较公正的评价。他出版了《改革与弑君:彼得三世对俄国的统治》(Carol S.Leonard.Reform and Regicide:The Reign of PeterⅢofRussia.Bloomington,Indiana: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