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一场冷战带来的一本书
一切要从我与女儿的那次冲突说起。
那年女儿18岁,考上了纽约一所艺术学院,我陪她从北京飞到纽约。
报到那天,我们从酒店步行去学校,一路上谈笑风生。此时我与女儿的关系就像是一大一小两个光滑的圆,和谐而愉悦,即使偶有分歧,也只是稍一碰撞便轻轻弹开了,不会让对方感到疼痛。
可是,这种关系并没维持太久。与新同学见面后,女儿突然对我说:“老爸,我不用您陪了,您回酒店吧。”
我一愣,随即答道:“好,那我在酒店等你吃晚饭。”
“不用等我了,我从今天起就住宿舍。”
“可宿舍里什么都没有啊?”我指了指光秃秃的床铺。
“我一会儿跟同学去买。”
“好吧,那我明天和你去银行办信用卡。”
“不用了,我自己可以。”
按照我和女儿之前的计划,她会在酒店先住上几天,等我帮她买好所有生活用品,她再正式搬进宿舍。谁知女儿突然改了主意,而且态度坚决,斩钉截铁,只差直接对我说出:“送客。”
这让我感到很受挫。女儿从未独立生活过,我千里迢迢送她,本想尽心给她一些帮助,顺便教她一些相处之道。她却巴不得我赶紧离开,我的一番心意顿时没着没落。
我提醒她:“我回程的机票还有十多天。”
女儿的脸一下子阴沉下来,口气越发冷淡:“您可以一个人待在纽约,但我真的不用您帮忙了。”
此时的女儿,不再是一小时前的那个温和的圆,她变成了一个三角,每一个角都在顶撞我,让我很不舒服。
我心想:“你初来乍到,一下子要处理那么多事情,很容易顾头不顾尾,尤其是美国的信用卡,哪里是你一个人能办好的。”我越想越生气,索性留下一句:“行,你自己的路自己走!”然后摔门而去。
这时的我,也变成了一个三角,我与她的关系瞬间变成了这样:
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就像两个对立的三角,尖对尖,带有强烈的攻击性,令人紧张、不安和愤怒。而这种对立几乎每时每刻都会发生——
孩子淘气打翻了牛奶,我们会变成一个三角,大吼大叫;
旁边的车突然并道,差点造成事故,我们会变成一个三角,大爆粗口;
旅行计划因故取消,我们会变成一个三角,怨气冲天;
回到家中,被妻子数落,我们会变成一个三角,怒火中烧;
……
真实的生活就这样,并非总是圆与圆的相遇,一片岁月静好,相反,它处处都有三角带来的冲突,让人际关系剑拔弩张。正因如此,绝大多数人认为冲突是不好的事情,应该避免。但冲突偏偏又是最难避开的,我们需要在解决冲突中获得成长,而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不畏惧冲突,并能很好地解决冲突。
那么,我与女儿的这场冲突,又该如何解决呢?
自从女儿住进宿舍,我每天踽踽独行在纽约的街头,从第13街到54街,从第二大道到第五大道,望着森林般的摩天大楼,我不断想:“女儿一下子来到如此复杂的地方,她能应对吗?她这样固执,不体谅别人,能处理好与室友、同学和老师的关系吗?”
时间一天天在孤独中流逝,陌生的城市渐渐变得熟悉起来。刚到这里时,我分不清东南西北,糊里糊涂,后来不管走到哪里,都可以轻松找到回酒店的路。我突然想到,女儿的人生不就像逛街一样吗,开始是瞎逛,不可避免会晕头转向,会走错路,会摔倒,会害怕,但走的路足够多了,那些错误和波折就变成了经验,她肯定能找到归途。身为父亲,我必须按捺住担心与不舍,放手让她去闯。只有这样,所有经历才会牢牢长在她的身上,成为她成长的沃土,我要有承受她走错路的胸襟与勇气。
想明白这一点后,我整个人都轻松了,感到身上尖锐的三角在一点点收起,变回了从前的圆。一直到回国后,我都保持着这样的状态,不去打搅女儿,也不主动给予建议。
开学不久,当新鲜感逐渐退去,女儿就与周围人发生了冲突:她抱怨一位室友总是通宵和男友视频,大呼小叫,吵得大家不得安生;埋怨教授年纪太大,教学风格过于古板;吐槽纽约太喧闹,又太冷漠,让人感到压抑。女儿一次次主动联系我,通过语音和视频倾诉着苦恼,一说就是几个小时。
就我的感受来说,“倾诉”就像呕吐,那些没完没了的抱怨就像是呕吐物,会让人感到浑身不自在,甚至恶心,避之不及。女儿的一次次深夜吐槽,如同将没消化的食物不停吐在我的身上,我其实并不好受,却依然照单全收,其间没有躲闪,没有指责,也没有建议。
女儿倾吐得汹涌,我则倾听得耐心,在这种无条件的接纳中,事情慢慢有了变化。不知不觉中,女儿不再怨声载道,并且开始为我着想,有时说到半截,她会突然停下来,不好意思地笑笑:“对不起,老爸,北京现在应该已经是半夜了吧。”这是个关键信号,代表她具有了共情意识,尽管这意识还算不上强烈,却绝对是个良好的开始,表明她在成长。
又过了些日子,女儿开始重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她不再抱怨老师,反而对他们的学识赞不绝口;她不再抱怨纽约,而是对这里的博物馆和美食津津乐道,就连和室友的矛盾,她也可以不急不怒,将之视为一种磨炼了。
虽然远隔万里,我却真切地感到了女儿的变化,看到她逐渐收起了自己的尖角,学会与身边的一切相处。一天视频时,女儿动情地告诉我,她过去是一根刺,总是扎伤别人,现在她变成了一根橡皮筋,温和、柔软,交了很多新朋友,她很感谢爸爸妈妈多年的包容和理解。在我的记忆中,这是18年来她第一次表达这样的情感,可以说,这句话我和妻子等了整整18年。
我和妻子只有一个孩子,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没有多少经验,所以格外心怀敬畏。我们深知生命不能回炉,错了就是一辈子,所以始终小心翼翼,生怕伤了女儿。我们想给孩子充分的尊重,让她按照自己的时间表成熟,不要为了顺应我们而早熟、失去自我。但同时,我们又怕对她太过娇惯,使她无法共情,不懂感恩。直到女儿对我们表达谢意的那天,我们在感动中,也感到了一份踏实,知道多年的心血没有白费。
女儿的成长与我们的应对,不由得引发了我对亲子关系、家庭关系以及其他更多关系的思考,现在,这些思考终于变成了这本书——《人际关系几何学》。
人是群居动物,始终活在关系中。关系丰富,生活才灵动,割断关系,则会成为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而要吃透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几何图形。在几何的特性与变化中,蕴含着人际关系的密码,就像德国物理学家约翰尼斯·开普勒所说的:“几何学是上帝智慧的反映。”人际关系几何学,便是用几何图形描述关系,呈现关系,思考关系,并解决冲突。
之所以将“人际关系”与“几何图形”挂钩,不是为了创建一门宏大的学说,而是为了方便人们理解。本质上,人际关系是内心的投射,人们彼此攻击,常源于内心的愤怒;人们相处融洽,是因为内心喜悦安宁。但对于情绪潜意识的深流,我们总是难以看清其来龙去脉,人际关系几何学用几何图形将情绪状态呈现出来,不仅生动有趣,人们也能容易理解。
本书中,每种基本的情绪能量状态,都有其对应的几何图形。三角代表愤怒、攻击的能量状态;正方形是稳定、公平的能量状态;圆是滚动、灵活的能量状态;椭圆是犹豫不决的能量状态。因为这些几何图形,我们心中隐蔽的情绪、暗涌的能量以及雾里看花的关系,都得以清晰地凸显出来,我们从而也明白了自己当下的处境和位置,知道下一步该如何转变。
我曾在这样的转变中受益匪浅,现在,我希望它也能帮助你。无论我们身处怎样的困境,是与叛逆期的孩子关系紧张,还是与竞争对手剑拔弩张,抑或遇到恶意纠缠……都可以用人际关系几何学应对,游刃有余处理复杂的冲突,避免在关系中无谓地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