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本香草
艾纳香
艾纳香,出自西洋国家,外形像细艾。松树皮上附着的绿衣,也叫艾纳,可以用来调和诸香,焚烧时能聚烟,香烟为青白色,不消散。
花
头状花序顶生,花黄色,排列成伞房状;花托蜂窝状,无毛。雌花多数,两性花较少。花期几近全年。
叶
下部叶宽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顶端短尖或钝,边缘有细齿,上面被柔毛,下面被淡褐色或黄白色柔毛。上部叶长圆状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顶端渐尖,全缘、具细齿或羽状齿裂。
艾纳香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茎粗壮,直立,高1-3米,茎皮灰褐色,有纵条棱;上部节间较短,被黄褐色密柔毛。生于林缘、树下、河谷或草地。我国云贵、两广、福建、台湾出产。
艾纳香
由艾纳香的叶和嫩枝干燥而成。全年可采,以秋季采为佳。性温,味辛苦。温中活血,祛风除湿,杀虫。治肿胀,筋骨疼痛,跌打损伤。
□ 艾纳香
艾纳香,又名大风艾、牛耳艾、大风叶、紫再枫,12月收采,把地面茎叶割下,鲜用或晒干,或蒸馏得艾粉。古书记载用艾纳香制作的香料有聚烟作用。此外,艾纳香还是著名的药用植物,可以提炼药用的冰片。我国古代所用的艾纳香大都由他国进口而来。
艾纳香,出产于骠国(古藏缅的一支,亦可认为是今缅甸的一部分),此香焚烧的时候能聚敛香气,使之不散失,清烟直上,像细艾一样。《北户录》
《异物志》载:“艾纳香的叶子像棕榈,但略小,其果实像槟榔,可以食用。”
迷迭香
《广志》载:“迷迭香,出产于西域。”《魏略》载:“迷迭香,出产于大秦国。”这种香佩戴在身上,可使衣服沾上香味。焚烧此香,可以驱鬼。魏文帝曹丕时,曾将迷迭香从西域移植到宫院之中,并赞叹道:“我将迷迭香种植在中庭,喜爱它轻扬的枝条,迷醉于它吐露的馥郁的芬芳。”
藒车香
据《尔雅》载,藒车,又名乞舆,为香草。生长在海南的山谷之中,彭城亦有出产。其草可高达数尺,叶子为黄色,开白花。《楚辞》载:“过去的人常常种植畦留夷(香草名。一说即芍药)和藒车香,它与如今的兰草相似。”《齐民要术》载:“大凡各种树木被虫子所蛀,煎熬藒车香,待其放凉之后,淋到树身上,便能驱除虫害了。”
都梁香(考证三则)
都梁香,又称兰草、、水香、香水兰、女兰、香草、燕尾香、大泽兰、兰泽草、煎泽草、雀头草、孩儿菊、千金草。
都梁县有一座山,山下有流水,水质清浅,山中生有兰草,故名都梁香。《荆州记》
,即兰草。《诗经》载:“方秉兮。”《尔雅翼》载:“茎叶像泽兰,宽广而生红色,有长节,高达四五尺。”汉代池馆及许昌的宫院之中,都种植此草。把它磨成粉末包好,放入衣服书籍中,能驱除蛀虫。它就是今人所说的都梁香。《稗雅广要》
都梁香就是兰草。《本草纲目》引用了各家说法达数千字之多,大都是虚浮之论。兰类植物是有分别的。古代所谓的可佩戴、可搓成绳子的兰草,其实指的是泽兰。而真正的兰草,就是今人所说的孩儿菊。泽兰,俗称奶孩儿,又名香草,其香味酷烈,居住在江淮地区的人夏季采摘其嫩茎,可以为头发增香。现在所谓的兰,指的是幽兰,是花而不是草。兰草与兰花是两类不同的植物。兰草与泽兰也属于不同的品种。兰草的叶子光滑润泽,根茎略带紫色,于夏季采集并阴干,即都梁香。古今采用的香自有不同,其类属也各有区别,何必烦琐记载?藒车、艾纳、都梁都是小草,常常为诗人所重视。而“、毺、和”则分别指五木香、迷迭香、艾纳香和都梁香。
零陵香(考证五则)
薰草的叶子像麻叶,为罗布麻的干燥叶子,方茎,红花,黑果,气味似蘼芜,可以治疗麻风病。熏香就是零陵香。《山海经》
零陵香生长在零陵山的幽谷之中,现在的湖州、岭南等地都有生长。多生于低凹湿地,常在七月中旬开花,花香浓郁,即古人所说的薰草。也有人说,蕙草即零陵香。又有人说,这种草的茎叶叫作蕙,根叫作薰。三月份采摘脱去草节的蕙草,品质优良。现今,岭南各地收得此香,都垒起窑灶,用火炭烘烤,使之干燥。烘焙至黄色的,是佳品。江淮等地也有土生的零陵香,同样被制成香品使用,但不如岭南出产的气息芬芳罢了。古代配方中只用薰草,不用零陵香;今人在制作合香、调制面膏时则两者兼用。
花
花对生,少数聚集在短枝顶端成总状花序,蓝紫色、白色、粉红色等。花期11月。
叶
丛生,叶片线形革质,上面稍具光泽,近无毛,下面密被白色绒毛。
迷迭香
多年生木本植物,高可达2米。茎及老枝圆柱形,皮暗灰色,有不规则纵裂,块状剥落;幼枝四棱形,密被白色星状绒毛。
干枝叶
其枝叶蒸馏,可取迷迭油,外用有通经之效。另5—6月采收其枝叶,洗净,切段,晒干药用;其性温,其味辛,能发汗、健脾、安神、止痛。
□ 迷迭香
迷迭香是一种名贵的天然香料植物,在其生长期会散发一种清香气味,有清心提神的功效。它的茎、叶和花具有宜人的香味,少量干叶或新鲜叶片用于食物调料。花和嫩枝提取的芳香油,常被用作调配空气清洁剂、香水、香皂等;迷迭香还可用于饮料、护肤油、生发剂、洗衣膏中。此外,迷迭香也可作观赏植物,有地栽和盆栽两种。
迷迭香原产于地中海地区,后在美洲温带地区和欧洲广泛种植。
花
单生于叶腋,下垂;花萼淡绿色;花冠黄色。花期5月。
叶
单叶互生,无托叶;叶片卵形,尖端微尖;基部楔形,全缘,皱波状,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纸质。
零陵香
多年生直立草本,有浓烈香气,高1米许;根须状;茎往往在下半部成匍匐状,光滑无毛,有棱或薄翅。
果
球形,果皮灰白色,膜质。种子细小,多数,黑褐色,有棱角。
零陵香
干燥全草,多扭曲不直,呈灰绿至紫棕绿色,质脆;根为须状,为棕黑色。
性温,味辛甘。入肺、足太阳、阳明经。治伤寒、头痛、下利、鼻塞、牙痛。
□ 零陵香
零陵香之名始见于《嘉祐本草》,即《名医别录》中记载的薰草,为报春花科植物灵香草的带根全草。零陵香带有特殊的香味,使人闻之轻松释然。据唐代的药典记载,零陵香很早就被当作香料使用。
我国四川、云南、贵州、湖北、广东、广西等地有分布,多生于山谷、河边林下。
古代焚烧香草以祈求神明降临,故而称之为薰、蕙,“薰”是“熏”的意思,“蕙”是“和”的意思,也就是《汉书》中所说的“薰草燃烧自己,释放芳香气息”。有人说:“古人熏焚此草以辟除不祥,故而称其为薰。”《虞衡志》载:“零陵即现在的永州,此地不出产薰草。只有融州、宜州等地有很多这种草,当地土著用它来编织草席,其成品温和宜人。”
全州(按:零陵旧治在现在的全州)乃湘水的源头,很多地方生有此香。如今被人们称为零陵香的,是真正的薰草。永州、道州、武冈州等地皆为零陵的属地。如今镇江、丹阳等地都种植此草,收割以后,将酒洒在上面制成香货,使其芬芳之气更加浓烈,故又称它为香草,与兰草并称。零陵香一直到干枯之后还留有香气,可以入药,但浸在油中,用来装饰头发是最好的。
芳香(考证六则)
芳香,即白芷。
许慎说:“晋地称之(芳香)为‘虈’,齐地称之为‘茝’,楚地称之为‘蓠’,或称之为‘药’,也有称它为‘莞叶’‘蒿麻’的。”
芳香生长在低凹的湿地中,其芬芳品质与兰草相似,所以诗人常以兰、茝为歌咏对象。而《本草》中,它又有“芳香泽芬”之名,古人称之为香白芷。
北宋王安石说:“茝的香气可以滋养鼻子,也可以滋养身体。故而‘茝’字从‘’,‘’字与‘怡’同音,是‘养’的意思。”
陶弘景说:“现在白芷随处可见,东南地区更是常见。它的叶子可以用来合香。道教中人用此香洗去尸体上的虫子。”
苏颂说:“我所居住的地方有这种草,吴地尤其多。其根为白色,有一尺多长,粗细不等。其枝干离地五寸以上,春天长叶,叶片对生,为紫色,宽约三指。它的花朵为白色中略带微黄。进入伏天以后结子,立秋后枝苗枯萎。每年于二、八月采得其根部晒干,以黄色、质地润泽者为佳品。”
蜘蛛香
蜘蛛香出产于四川西部茂州、松潘等地的山中,是一种草根。这种草根呈黑色,生有粗须,形状像蜘蛛,故而得名。因为其气味芳香,故深受当地人重视。《本草》
甘松香(考证四则)
《金光明经》中称其(甘松香)为苦弥哆香。此香出产于姑臧、凉州等地的山中,叶子细长,搭着架子牵引藤蔓,聚集生长。可以用来调制各种香料,也可用来收藏衣物。
现在,贵州、四川等地和辽州都有这种香草。它丛生于山野之中,叶子像茅草一样细长,根茎极其繁茂密集,每年八月采摘。用来泡澡,可以使人身体带香。
花
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花瓣倒卵形,花白色,膜质;无萼齿。花期7-8月。
果长圆形至卵圆形,黄棕色,偶显紫色,无毛,背棱扁,厚而纯圆,近海绵质。
叶
叶较大,有长柄,边缘有锯齿;茎生叶小,急尖,基部为鞘状抱茎;花序下方叶简化成无叶的膨大囊状叶鞘,外面无毛。
根
根具纵皱纹、支根痕及皮孔祥横向突起,断面为白色或灰白色,有棕色层环。皮部散见棕色油点。
白芷
多年生草本,高可达2.5米;根粗大,圆柱形,有分枝,外皮黄褐色至褐色,有浓烈气味。茎基部带紫色,中空,有纵长沟纹。
根切面
性温,味辛,气芳香,微苦。能祛风,燥湿,消肿,止痛。阴虚血热者忌。
□ 芳香
芳香即白芷,与泽兰一样是我国最早使用的香料之一,《楚辞》中写道:“联蕙芷以为佩兮,过鲍肆而失香。”白芷是一味很好的中药材,《本草纲目》谓白芷“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面脂”,是历代医家喜用的美容药,故有“芳香泽芬”之名,又称“香白芷”或“芳白芷”。
白芷在我国东北、华北、浙江、四川等地多见,常生于林下、林缘、溪旁、灌丛及山谷草地。产于河南禹县者称“禹白芷”,产于河北安国者称“祁白芷”,产于杭州、四川者分别为“杭白芷”和“川白芷”。
花
花序为聚伞性头状,顶生;花冠紫红色、钟形;冠筒外面被毛,里面白色;子房下位。花期6-8月。
瘦果倒卵形,被毛;宿萼不等5裂,裂片三角形至卵形,顶端渐尖,有明显网脉,被毛。
叶
丛生,长匙形或线状倒披针形,无毛或微被毛,全缘,顶端钝渐尖,基部渐窄而为叶柄。
匙叶甘松
败酱科甘松香属多年草本,高5-50厘米;根状茎木质、粗短,直立或斜升,下面有粗长主根,密被叶有纤维,有烈香。
甘松香
甘松为多年生草本,取其根茎部位作香料之用或药用。甘松根及根茎略呈圆锥形,多弯曲,根茎短小,上端有残留茎基,外被多层枯叶残基,呈膜质片状或纤维状;根外层为棕黑色,内层为棕色或黄色。根及根茎洗净,切长段,干燥,药用。
性温,味辛甘,具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醒脾健胃的功效。
□ 甘松香
甘松香为多年生植物甘松和宽叶甘松的根及根茎。甘松生于海拔3500至4000米的高山草原地带。由于其味甘,所以称为甘松香。其根及茎干燥之后,可以作药用及香料之用,尤其是根部芳香的成分居多。藏传佛教中,多以甘松香混合白檀香、沉水香供养佛部。
甘松香能治脾郁之症。
出产于川西松州境内,因其味道甘甜,故而得名。《本草》
藿香(考证四则)
《法华经》称之(藿香)为摩罗跋香,《楞严经》称之为兜娄婆香,《金光明经》称之为钵怛罗香,《涅盘经》谓之迦算香。
藿香出产于海辽国,形似梁香,可以用来熏衣服,使衣服带香。《南州异物志》
藿香,出产于交趾、九真、武平、兴古等国,为当地人自己种植。藿香喜丛生,一般五、六月采集,晒干之后,芳香浓烈。《南方草本状》
顿逊国(东南亚古国)出产藿香,插下枝条就能生长,叶子像都梁香,可以用来熏衣服。该国有区拨花等十余个品种,无论冬夏,花开不歇,每天装载数十车出售。花晒干后,气息更为芬芳馥郁,也可将花研磨成粉,用来涂抹身体。《华夷草木考》
芸香(考证二则)
《说文解字》说:“芸,是香草,像苜蓿。”《尔雅翼》说:“仲春之月,芸开始生长。”《礼图》说:“(芸)叶子像邪蒿。”又说:“芸蒿,气息芳香美妙,可以食用。”《淮南子》说:“芸草,死而可以复生。采摘此草,放置于衣服、书册之中,可以驱除蛀虫。”《老子》上所说的“芸芸各归其根”,指的是事物众多的意思。沈括说:“芸像豌豆。一般聚集生长,叶子极其芳香,秋天复生长,叶子中间微微泛白,像粉一般。”东汉经学家郑玄说:“芸香草,世人一般将其种植于中庭。”
芸香去虱
采摘芸香叶子,放置在席子下面,能驱除跳蚤和虱子。《续博物志》
櫰香
櫰香即杜蘅,能使人衣香体香。此香生在山谷之中,叶子像葵科植物,形状像马蹄,俗名马蹄香。此香在药方中很少使用。
陶弘景说:“只有道家之人才服用此香,服之使人身体与衣服都带香。嵇康与卞敬均作有《櫰香赞》。”
香茸
福建汀江上游的汀州生有很多香茸,闽中人称之为香莸。有人问:“哪种名称比较准确?”我说:“《左传》中说,‘熏草与莸草都是经十年而留香的’;杜预说,‘莸,是香草’;《汉书》则说,‘熏草燃烧自己释放芬芳气息’;颜师古说,‘熏,是香草’。《左传》用熏草与莸草来相比,是不把它视为香草。现在的香茸,不管是芽还是花,放入到佳肴之中,都香气馥郁,因此可以称之为香草吧!《本草》中说,‘香薷,指的是薷香品质柔软’。注者说,这种香家家都有,主治霍乱。如今医家所用的香茸,正是治疗这种疾病的,味道辛香。只是淮南称之为香茸,闽中称之为香莸。两者不合之处,应当以《本草》为准。”那人说:“我信服了。”《孙氏谈圃》
花
轮伞花序聚集成顶生的总状花序,花冠唇形,淡紫蓝色或白色,外被微柔毛。花期6-9月。
成熟小坚果卵状长圆形,腹面具棱,先端具短硬毛,褐色。
叶
对生,心状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向上渐小,先端尾状长渐尖,边缘具粗齿,叶面上无毛或近无毛,下面被短柔毛。
藿香
唇形科植物藿香的全草。采收后除去残根和杂质,先抖落叶,筛净另放;茎洗净,润透,切段晒干,再与叶混匀。
性微温,味辛。归脾、胃、肺经。具有芳香化浊,和中止呕,发表解暑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湿温初起、寒湿闭暑、脾胃湿阻等症。
□ 藿香
藿香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生于山坡或路旁,多人工栽培。其为唇形科植物广藿香和杜藿香的地上部分,常于夏、秋季枝叶茂盛或花初开时采割。运用于医药中,中医常选用藿香防暑、解暑、化湿浊。藿香也可作烹饪作料。
花
花金黄色,花柱短,子房每室有胚珠多颗。花期3-6月或冬末开花。
叶
羽状复叶,舌形,两面均无毛,灰绿或蓝绿色。
芸香草
多年生草本植物,枝根多,根皮淡硫磺色。株高可达1米,茎较细弱,节膨大。各部有浓烈异味。
果
果皮有凸起的油点;种子甚多,肾形,褐黑色。
药用芸香
全年可采,洗净阴干或鲜用,也可提炼芳香精油。
性凉,味辛、微苦。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牙痛、小儿湿疹等。
□ 芸香
芸香,别名臭草、香草、七里香,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云南和四川,陕西和甘肃南部有少量分布,印度及尼泊尔也有少量分布。古代多用来防虫。《梦溪笔谈》曾载:“古人藏书避蠹用芸香。”因芸香与书结缘,所以古代有些与书有关的事物,就以芸香为名,如校书郎就有个很好听的名称——芸香吏。又因古代书室中常备有芸草,所以书斋又有“芸窗”“芸署”“芸省”等。
花
复伞形花序顶生,花小,黄色;无萼齿;花瓣宽卵形,上部向内卷曲,微凹。花期6-7月。
果
双悬果呈长圆卵形,内含两粒略黄的种子。
叶
三至四回羽状复叶,最终小叶片线形;叶柄长,基部成鞘状抱茎。
小茴香
多年生草本,高40-200厘米,全株表面有粉霜,无毛,有浓烈香气。茎直立、光滑,灰绿色,有分枝。
干茴香
性温,味辛、有温肾散寒、和胃理气功效,也是重要的香料。叶与果实均有特异香气,果实多作香料,用于酒和糖果制作过程之中。鲜叶加入鱼、肉、酱中,可去腥增香。
□ 蘹香
蘹香又名小茴香,是一种蔬菜,南方,特别是西南地区常用作作料,北方多用于做包子和饺子馅料。古时常用它来制作食用香料或作药用,《药性论》首载其可入药。
香茸,又称香薷、香菜、蜜蜂草,其味芳香,叶子柔软,所以又名香葇。香薷、香菜本就是一种东西,只是因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命名罢了。生长在平地的叶子较大,生长在岩石之间的叶子细长,两者可以通用。《本草》
茅香
茅香的花、苗和叶子都可以煎煮成浴汤,用汤沐浴,不但能辟除邪气,还能令人身体香。此香生长在剑南道各州,其茎叶为黑褐色,花朵为白色,但非白茅香。这种香的根像茅草,只是比茅草明洁纤长,与藁本香一同使用,效果尤佳,可放入印香之中,用于调和香附子。茅香大概有两种,此为一种香茅。而前文所说的白茅香,则是南番之地的另一种香草。
白茅香
白茅香,生长在广南山的幽谷之中,安南也有此香,其形状像茅根,属于现今的排草类,而不是近人所说的白茅和北方的茅香花。道家用此香来煎成浴汤。此外,此香还可以用来调制各种名香,比外洋商船贩运来的要好。
排草香
排草香主要出产于交趾国,岭南现也有人种植。排草香是一种白色草根,形状似细柳根,人们经常将后者混杂于排草香中。
《淮海志》说:“排草香形状像白茅香,香气像麝香芬芳浓烈,人们也用它来合香,是为各种香料所不及。”
耕香
耕香,茎生植物,叶细,出产于乌浒国(广西壮族先民的居住地)。
按:茅香、白茅香、排草香与耕香,应是同一类香草。
雀头香
雀头香,即香附子。其叶子与茎秆皆为三棱形,根部像附子,周围多毛。此香大多生长在低凹的湿地中,故而有“水三棱”“水巴戟”之名。此香以出产于交州的为佳品,有枣核那么大。生长在道路两旁的,则有杏仁那么大。生于荆湘两地的,称之为莎草。其根部可以用来制合香。
玄台香
陶隐君说:“玄台香生长在道路两旁,根部发黑,有香味,道家用其合香。”
荔枝香
取荔枝的壳制成的合香,香气最为清新馥郁。《香谱》
孩儿香
孩儿香,又名孩儿土、孩儿泥、乌爹泥,是乌爹国(今缅甸境内)蔷薇树下的土。本国人称之为“海”,今人讹传为“孩儿”。蔷薇开花的时候,被雨水滋润,花香滴于土上致土香,凝结成菱角块状的孩儿香为最佳。
藁本香
古人用藁本来调和香料,故得名。《本草》
叶
叶丛生于茎基部,叶片线形。
花
花序复穗状,3~6个在茎顶排成伞状,每个花序具有3~10个小穗。花果期5-11月。
小坚果长圆状倒卵形,三棱形,表面有细点。
莎草香附子
莎草科植物,根状茎匍匐延长,部分膨大,有时数个相连。杆细弱,高15-95厘米,三棱形,平滑。入药部位为根茎。春、夏、秋三季均可采,但在秋季采收更佳。
干雀头香根块
性平,味辛、微苦、微甘,具有理气解郁、止痛调经的功效,主治肝胃不和、气郁不舒、胸腹胀满、月经不调等。
□ 雀头香
雀头香原名“莎草”,始载于《名医别录》,被列为中品。《唐本草》始称“香附子”。《本草纲目》将其列入草部芳草类,名“莎草香附子”,并云:“莎叶如老韭叶而硬,光泽有剑脊棱,五、六月中抽一茎三棱中空,茎端复出数叶,开青花成穗如黍,中有细子,其根有须,须下结子一二枚,转相延生,子上有细黑毛,大者如羊枣而两头尖,采得燎去毛,暴干货之。”雀头香在中国古代常被用作香料,但现为不易清除的杂草,位居世界十大恶性杂草之首。
花
花序顶生,多分枝;花梗纤细。花期春季。
叶
叶连柄长10厘米以上,薄革质或革质,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全缘,腹面深绿色,有光泽,背面粉绿色,均无毛。
荔枝树
常绿乔木,高可达15米,树皮灰黑色;小枝圆柱状,褐红色,密生白色皮孔。喜高温高湿,喜光向阳。
果
果卵圆形至近球形,果皮有鳞斑状突起,成熟时呈紫红色至鲜红色;种子全被肉质假种皮包裹。
荔枝核
干燥种子,即核,为长椭圆形,略扁,质坚硬,表面呈棕红色或紫棕色,有光泽。
性温,味甘、微苦。入心、脾、肝经,有补脾益肝、理气补血、补心安神的功效。
□ 荔枝香
荔枝香是用无患子科植物荔枝的外果皮制成的香料。古人常将吃完的水果所剩下的果皮晾干,放入熏炉中熏焚,使果皮中的香腺散发香味。荔枝香就是将荔枝外果皮晾干后碾末成粉的香品。
荔枝性温,味甘,有养血、生津、理气、止痛之功效。药用也常选荔枝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