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从2003年开始,定西市委、市政府按照“立足全国,着眼世界,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并尽快形成 ‘块状经济’”的思路,组织省内外有关专家编制了《甘肃省定西市马铃薯特色优势产业链规划》,着力在继续扩大马铃薯面积,实现区域布局科学化;提高马铃薯加工增值能力,实现产品系列多元化;扩大马铃薯外销,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出口创汇“三篇文章”上下功夫。坚持从实际出发,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大力实施产业富民战略,着力培育马铃薯富民工程,全市马铃薯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富民强市的朝阳产业和主导产业。
定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经历了由小到大、由自给自足阶段到规模化、产业化、商业化的演变历程。
第一,自给自足阶段(1996年以前)。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96年的40多年间,作为定西市传统的农作物,马铃薯种植面积一直在100万亩左右,最高年份达110万亩,占当时粮食播种面积的10%左右,总产量在100万吨左右。农民收入主要是靠农业,农村人均农业纯收入发展速度较慢,而且在这一阶段,全市马铃薯主要是农民群众自发种植,布局零星化、分散化,生产主要是家庭经营,生产技术落后,基本上是靠天、靠雨种植,产量低;薯种主要是传统的农用薯种,不足10种,较单一,产量低;新薯种引进、研发少,推广范围小,大大地不利于马铃薯产量的提高。所产马铃薯用途主要以群众自食为主,无外销,商品化率低。在马铃薯加工方面,有少量的小型家庭加工小作坊从事低级的马铃薯加工,但是产品仅限于初级的粗淀粉、粉丝、粉条等,加工率占不到总产量的1%,市场化程度极低。
第二,发展培育阶段(1997—2002年)。自1996年定西市开始实施“洋芋工程”以来,从扩大种植面积、改良品种、提高产量入手,开始探索向外销售和淀粉加工,使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从“洋芋工程”建设开始逐步向商品农业转变。1998年又将马铃薯列为定西市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来开发,使得马铃薯产业在定西种植规模迅速提高,相关的加工企业逐步在定西落户,马铃薯产业集群初步形成,马铃薯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马铃薯良种薯的研发推广科研与技术创新网络,马铃薯产业各环节的企业农户关系由原始的、松散的基于资源主导的企业关系转变为基于市场的科学合理的现代网络产业关系。
第三,块状经济雏形阶段(2003—2011年)。1996—2002年,定西市马铃薯产业有了较快发展,但由于产业发展尚还处于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问题,如盲目扩大种植区域,造成产地布局混乱;企业多而不强,龙头企业数量少辐射带动力不强;马铃薯良种推广慢,不能与市场需求相对接;加工企业技术落后,消化吸收能力有限等,这极大地限制了定西市马铃薯产业的发展。面对这种问题,从2003年开始,定西市委、市政府组织省内外有关专家编制了《甘肃省定西市马铃薯特色优势产业链规划》,着力在继续扩大马铃薯面积、提高马铃薯加工增值能力、扩大马铃薯外销上下功夫。经过几年的努力,定西市马铃薯产业的“块状经济”雏形初步形成。
第四,产业提升阶段(2012年以后)。2012年7月,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马铃薯经销协会申报注册的“定西马铃薯”证明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以商标驰字 〔2012〕380号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这对于进一步提升马铃薯产业开发层次,提升该市经济竞争力和产业集聚力,扩大国内国际市场份额,推进“中国薯都”建设进程具有极大的作用,标志着定西市实施马铃薯地域品牌战略和产业提升战略取得重大突破。2015年,定西马铃薯产业总产值达到了135亿元,薯农产业纯收入达到了1280元,占当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