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心灵强大:影响孩子一生的11个关键点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力量来自觉醒

知道自己是什么

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动物园里发生的故事。

四只小虎失去了妈妈,饲养员找了一个狗妈代替。狗妈把自己的小狗也带来了。小狗和小虎一起长大,并在虎园定居,狗和虎相安无事。

一个记者为了证实它们是否真的相安无事,就扔了几块肉,让它们争抢。奇怪的是,已经成年的虎,无论体积还是力量都大大超过了狗,但每次抢食,虎总是败北。

为什么猛虎竟然怕狗?饲养员解释说,可能是因为虎和狗一起长大,而在幼年时,狗的发育比虎快,在打斗中常常占上风,于是,幼年的经验一直延续下来,就形成了现在的格局。

幼时的虎不如狗强壮,畏惧的心理便形成定势,以至于成年之后,虽然身体上的强壮已经占了绝对优势,心理上却仍然保持着怯懦。

这个场面,让我触目惊心。

当虎不知道自己是虎时,再健硕的身体也不堪一击。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看到一则国外的消息,在英国,一名三十一岁的单身母亲,由于怕孩子长大后离开自己,对医生和亲戚谎称三岁的儿子有怪病,无法正常走路。医生找不到病因,无法医治。孩子也信以为真,从三岁起就坐上轮椅,一坐就是五年,直到八岁,还不会走路,连他自己都深信不疑自己一定是得了什么怪病,一辈子都没法走路了。

脚是长在孩子身上的,能不能行走他自己应该知道。但当他最信赖的人——母亲,不断地暗示他,“你有病,你不能走路”,他就真的不能走了。错误的信息导致错误的认识,人一旦迷失了自己,连生理的功能都可能丧失,更何况心灵的力量。

虎认识不到自己的强大固然可悲,而狗认识不到自己的弱势也同样危险。大自然中的虎和狗不会犯这样的错误,是人为环境中的诸多假象让它们迷失。虎的懦弱、狗的嚣张,都是一种病态。

心灵的强大,来源于自我认识。我们的孩子,离真实的世界越远,就越不能自我发现,无法认识世界,许多悲剧由此而生。

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走出笼子的过程,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人的解放。给孩子一个真实的生活,给他们一双发现自己的眼睛。让虎知道自己是虎,一旦明白这一点,力量就会回到它的身上,它自然就有了王者的气度。而狗,也只有明白了自己是狗,才会因平凡而快乐,因敬畏而平安。

让孩子选择自己的人生

先生去参加朋友聚会,回来第一句话就说:“真是想不到,老A的女儿……”我马上接了下半句:“考上哈佛了?!”通常,当别人以不同寻常的口吻谈到某个孩子时,我们总是会习惯性地这样想。何况,老A的女儿向来就很优秀,常常被朋友们作为教育自己孩子的榜样。

然而这次,不是考上哈佛,而是跳楼自杀!

老A的女儿在国内一所著名大学读书,已经大三,就在前不久,跳楼了。震惊!这种事网上看得多了,但发生在熟人身上,就在自己身边,还是令人震惊!到底有什么过不去的坎?!

看见那些“好学生”走上绝路,我们总是会这样想。是啊,我们所认为的“过不去的坎”,都是那些现实的障碍,是不能克服的困难,无法承受的打击,是人人都能看得见的挫折。但实际上,人生又有多少惊天动地的灾难需要你去担当呢?往往就是一些小事构成了每天的生活,是日复一日的琐碎构成了人生的基调。

这个人生,琐琐碎碎的人生,之所以值得留恋,是因为它有很多美好,但“美好”完全是个人的感受,别人不能代替你去感受,只有自己觉得好才是真正的好。假如人生已经没有你想要的东西,已经不能使你感到美好,你已经厌倦,那么,哪怕是一件小事,也可能让你做出放弃的决定。

一个孩子,如果完全按照家长和老师的要求生活,当他渐渐长大,可能就会发现没有自我,没有他自己想要的世界。人最本质的动力来自自我的觉醒,不仅要活着,要存在,还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人生在世,原本每个人都有权决定自己要扮演的角色。但实际上,很多人只是在扮演别人给他指定的角色,无论演得多好,他内心都会失落,因为这不是他想要的。

人生一场戏。关于人生,有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一个是舞台,一个是角色。舞台是我们存在的环境,角色则是自我的表现。我们这一生,到底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要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做那样的人,这是每一次人生选择的关键点。

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人,这很重要。人生是否成功,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评判者,标准就在自己心里。

譬如网络高手,如果你认为自己的理想就是要成为一个网络高手,你一坐在电脑前就感到充实,感到生命有意义,那么你就是成功的。但假如你一坐在电脑前就有一种堕落感,你认为这不是你应该过的生活,但是无力自拔,网络仿佛是海洛因,给你一时的兴奋,然后陷你于更大的空虚,如果你是这样的状态,那么你技艺再高,也只是个失败者。

人对待自己的家庭,对待自己的职业,对待自己的生活,最重要的标准都只有一个——它是不是你想要的!

我们无权安排孩子的未来,也无权干涉别人的选择,因为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知道自己想达到什么目标,他只有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才是幸福的。

“生命是我的,没有人能为我决定”,一个同样选择了绝路的“好学生”生前这样说。不,他不只是一个“好学生”,他是一个人,一个具体的、鲜活的、独一无二的人!我们要记住,被人掌控的生活是不美好的,请把生命还给孩子自己!

永远都有两个机会

从网上看到这样一个小故事。

美国加州有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冬季大征兵中依法被征,即将到最艰苦也是最危险的海军陆战队去服役。

他忧心忡忡,感到末日将临。祖父见到孙子这副模样,就开导他说:“孩子啊,这没什么好担心的。到了海军陆战队,你将会有两个机会,一个是留在内勤部门,一个是分到外勤部门。如果你分配到了内勤部门,就完全用不着去担惊受怕了。”

“那要是我被分配到了外勤部门呢?”年轻人问。

“那同样会有两个机会,一个是留在美国本土,另一个是分配到国外的军事基地。如果你被分配在美国本土,那又有什么好担心的。”

“那么,若是被分配到了国外的基地呢?”

“那也还有两个机会,一个是被分配到和平而友善的国家,另一个是被分配到维和地区。如果把你分配到和平友善的国家,那也是件值得庆幸的好事呀。”

“那要是我不幸被分配到维和地区呢?”

“那同样还有两个机会,一个是安全归来,另一个是不幸负伤。如果你能够安全归来,那担心岂不多余!”

“那要是不幸负伤了呢?”

“你同样拥有两个机会,一个是依然能够保全性命,另一个是完全救治无效。如果尚能保全性命,还担心它干什么呢。”

“那要是完全救治无效怎么办?”

“还是有两个机会,一个是作为敢于冲锋陷阵的国家英雄而死,一个是唯唯诺诺躲在后面却不幸遇难。你当然会选择前者。人都是会死的,能以‘英雄’来作为自己这一生的结束,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人生永远都有两个机会!

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向两个方面发展,都可能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但即使最差的结果中也会蕴藏着希望,就如同最好的选择也可能带来灾难一样。用中国古老的哲学来解释,就是无常,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生活中,我们许多的忧虑实际上都是庸人自扰。世界就是无常,没有定论,你用好的眼光去看,那就是好的,用坏的眼光去看,就是坏的。所以,让我们告诉孩子,任何事情都不值得你垂头丧气,把最坏的结果考虑清楚,假如你连最坏的结果都能承受,那么还有什么能够把你压垮的呢?

成功源自内在动力

曾经有网友在我的博客中留言说:想一想念不起书的孩子们,再想一想战争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们,压力就会变成动力!中国人多,人多就得竞争。送给天下孩子一句名言——人活着不一定是为了学习,但学习一定是为了活着!

我并不同意他的看法。“人活着不一定是为了学习”这一句是对的,“但学习一定是为了活着”却不一定对。学习的目的如果仅仅是为了活着,那么,当“活着”的问题解决以后,是不是就不需要学习了呢?这涉及学习的原动力是什么的问题。

学习固然是生存的需要,但又还有求知的快乐,这两者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对不同的人来说有不同的情况,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也有不同的情况,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自主性的学习越多,学习的愉悦感越强,这个人在学习方面就会越持久,越成功。

真正的成功都是源自内在动力。

看过一篇钢琴家郎朗写的文章,回忆他和父亲的一次冲突。小时候,父亲带他远离老家,到北京学琴。在报考中央音乐学院期间,他被老师拒绝,才华不被认可,父亲深受重创,几近崩溃,以严厉到近乎病态的方式督促他练琴。他不堪忍受,父子发生冲突。冲突中,父亲暴跳如雷,让他去死,当场拿来一瓶药片逼他吞下,他不吞,父亲尖叫着要他跳楼,跳下去死!他拼命挣扎,生怕被父亲扔下阳台……说实话,我看得浑身起了一层鸡皮疙瘩。

郎朗最后终于成功了,很多人可能会归功于他父亲的严厉督促和自我牺牲。其实不是。从他所记述的那一次冲突来看,父亲的强制和冲动已使他产生痛恨音乐的感情,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仅拒绝弹琴,而且连学校的其他文艺活动,凡是与音乐有关的,都拒绝参加。

在那个阶段,如果非要找一个外在的导师,并不是他父亲,反而是尊重他的内在选择的二叔,一个并不懂音乐的小贩。他只不过告诉郎朗,不要生钢琴的气,“钢琴没有伤害你。你热爱钢琴”。确实,郎朗之所以又回到了钢琴身边,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对音乐的爱。

如果不是他本心对音乐的爱,如果不是他自己内在的天赋和才华,不是他本身对成功的渴望,他父亲这种近乎疯狂的教育,不仅不能使他成功,反而可能毁了他,让他连普通人都做不好。

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有报道说,某个狂人让孩子退学,自己在家教他小提琴,每天练几个小时,练了几年,水平还是初级。最可怕的不是技术上的不长进,而是孩子对小提琴的厌倦乃至憎恨。

以反对学校的呆板教育、应试教育为名,让孩子离开学校,却让他进入更为可怕的专制教育、封闭教育之中,这是很多自以为是的家长的误区。也许你认为学校压抑和扭曲了孩子的天性,可是你能保证你给孩子的是更为民主、更为自由、更为文明、更为广阔的教育吗?我们始终要以理智的心去对待教育的问题,因为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人生不能重来,每个人都只有这一生。

让自己静下心来

我有一手绝活,可以在两秒钟内把鞋带打好,这是当年在体校学会的。有好几次,我想把绝活传给鲁鲁,但每一次都以失败而告终。每次他只要手指绕几次绕不对,就嫌麻烦了。“算了,算了,就用老方法吧!”老方法虽然慢一点,但也并非不能用,何况,也不需要天天系鞋带,只要第一次稍微系松一点,以后就可以直接笼进去了。

直到鲁鲁升上初中即将去读寄宿学校,临开学的前几天,我又想起系鞋带的事,对他说:“我一定要教会你!几分钟就学会的事,受益终身,为什么不学?你就要住校了,每天早上都要出操,音乐一响,马上集合,一秒钟都宝贵得很!”他想想也是,就静下心来学。

其实,真的不是什么难事。一静下心来,不到两分钟就学会了。现在,无论鞋带、裤带,凡是需要打结的,他都可以在一瞬间解决。

为什么以前孩子在那么长的时间里,学了很多次都学不会呢?不是因为智力不够,而是态度问题。

学习的关键在于态度,有需要才有动力,当他觉得一件事可学可不学时,最本能的选择就是不学。人都是有惰性的,如果不是出于兴趣,只有觉得非学不可时,才可能克服困难,认真去学。

学习第一要靠兴趣,有些事情不需要坚强意志,高高兴兴就可以学好,学等于玩,这是最好的方式。但并不是所有事情你都喜欢,能把不喜欢的事做好,就要靠意志。是什么使得人意志坚强呢?目的性!如果你认识到一件事非做不可,做这件事,过程可能不快乐,但结果有好处,结果的快乐可以补偿过程的艰辛,你就能够坚持去做。

但孩子往往想不了那么长远,也无需想那么多,任何一件大事都是由无数细节构成,只要静下心来,把眼前的小事做好,大事也就成了。

静下心来,这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成功的第一步,非宁静无以致远。因而如何让自己静下来,这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我们培养孩子的一个要点。

发现自己,才有创造力

鲁鲁跟我去银行,等着叫号。很无聊,他到处溜达。发现大厅的角落里有一台电脑,就点开页面,看起动画来,直到我办完业务,催促了好几次,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那台电脑已经在那个角落里存在很久了,但我却一直视而不见,每次排号都百无聊赖,却从没想到去玩玩电脑。不仅是我,每天进进出出银行的人多如牛毛,但能够过去碰碰电脑的也寥寥无几。通常,这种营业厅里的电脑,都是用来查询相关业务的,我们这些人,都从来没有想过还可以用它上网。

我问鲁鲁是怎么发现的,他说,看见有台电脑,上去动了一下,发现有个银行的网页,有了一个网页,其他网页就好找了。

原来如此。

不禁奇怪,这么简单的事情,以前我为什么从来没有做过?他之所以能做到,固然和有一定的电脑知识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有强烈的欲望,他喜欢动画,喜欢游戏,喜欢电脑,一看见电脑就想去动,就想去找,结果就真的找到了。

也许我们会想,要是把这股子劲用到学习(这里的“学习”二字,通常是指能够让考试获得高分的学习)上多好啊!但这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孩子的内在力量到底会用在哪里,我们并不知道,甚至连他自己也未必知道。所以,人的成长,最重要的就是发现自己,有发现才有解放,才有创造。

不要用金钱收买孩子

一个孩子的妈妈许诺说,毕业考试平均过90分,就给他买一个游戏机。结果他超过了90分,得到了游戏机。鲁鲁很羡慕,说自己平均分也90多了,可什么奖励都没得到。我说,你自己的能力提高了,在班上受人尊敬,对学习也更有信心,还考上了好学校,在人生道路上迈出了很好的一步,这些,如果拿一部游戏机和你换,你愿意吗?当然不愿意!

任何奖励都比不上自己从这件事本身所得到的。

用金钱收买孩子,是一种胜算很小的策略。物质激励是一种非常肤浅的激励机制,它将金钱设置为奋斗目标,而这个目标所能提供的动力是非常有限的。

且不说现在的孩子什么都不缺,即使缺,也绝不是什么生活必需品,从这个意义来说,任何物质奖励都是可有可无的,一旦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得到,他宁肯放弃。所以,某些看起来生效了的物质激励,实际上只是巧合,只产生了很小的作用,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内在动力,孩子所取得的那个成绩,和奖励没有多大关系,有没有那个奖励,成绩也会相差无几。

“得到一笔钱”,这只是一个短期目标,金钱刺激也就只能是一个短期激励,学习却是需要日积月累的,在这项旷日持久的活动中,金钱的刺激会很快失效,学习又会很快回到常态之中。

学习成绩并非可以随意提高,再大的悬赏,没有能力的支撑,目标也无法达成。在奖励面前,孩子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实在达不成,还是只有放弃。放弃得多了,不仅斗志没有激起,反而产生挫败感,越发不自信,越发没有上进心。

一个优秀的孩子不是靠金钱奖出来的,相反,金钱的刺激有时会起反作用。这种刺激很容易在孩子心目中造成如此的印象——学习是一件苦差事,而不是一种享受,学习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才需要物质补偿。这就把整个事情搞颠倒了!

我们坚信有钱能使鬼推磨,于是把孩子变成推磨的鬼,但如此一来,他即便获得了钱,其精神的成长,也不是趋向于伟岸。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只有让孩子真正懂得了学习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能从学习本身得到乐趣,学习才是可持续的。学习是这样,工作、生活都是这样,孩子终会长大,终将去面对自己的人生,一个人,如果总是在为别人的激励而生活,他自己的生命也就永远处于桎梏之中,这不是很可悲吗?

当然,这并不等于说不能用金钱激励。只是,物质激励要适当。

我给鲁鲁的激励,通常就是一个拥抱。即使有物质奖励,也都是些小恩小惠,譬如一块钱两块钱,买个小玩意儿之类,最多就是去哪里撮一顿或者玩半天,至于比较大的行动,譬如寒暑假外出旅游之类,都不是作为奖励,而是一种常规的活动,是需要有严密计划的。

在这方面,他爸爸因为奖励他的机会少,就比我大方,出手动辄就是一百两百,但是效果未见得比我的一元两元好。现在的孩子,在物质上并不匮乏,他要的并不是奖励的那个东西本身,而是它所代表的态度,是大人对他的评价。他爸爸的一百两百所代表的评价和我的一元两元是一样的,所以他在我这里不会奢求更多。鲁鲁适应了我的一元两元,这就成了一个基数,一种标准,他以此为坐标,去调整他的预期和行动。一般的考试一元两元,大的考试三元五元,特大的好事,也不过是十元二十元。那次他在市里得了奖,开口要奖励。我说:“你说吧,多少?”他支吾了半天,大起胆子冒出一句:“二十!”我还回了他一句:“你想把我搞破产啊!”当然,这是开玩笑,为了增加和孩子讨价还价的乐趣。

钱真的不是个问题,他要的就是一个态度。如果我们的态度要用很大的成本来表达,不仅以后将不堪重负,而且也不见得会有好的效果。

其实孩子顾不了那么长远的事,不可能为了一个远大的目标而奋斗,孩子是真正活在当下的。他能做好每天的事,完成每天的具体任务,就很不错了。再高的奖励,达不到还是达不到;反之,哪怕没有奖励,每天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

物质上的奖励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管用,学习本身就有乐趣,就有压力,家长的态度,老师的态度,同学的态度,还有自己成长的本能,这一切都会推动他去学习,奖励只不过是事后给他的一个肯定而已。

受人控制的生活不美好

鲁鲁考试没考好,回家被我说了几句,哭了。看他垂头丧气的样子,我真希望他早点长大。长大了才有自由,受人控制的生活是不美好的。

孩子考试没考好,就和我们炒股没炒好一样。股市崩盘,为什么有的人会自杀?其实他就是全部亏光,也不至于吃不起饭,甚至比很多穷人钱多,但他就是不想活了。不仅仅是因为财产的减少,而是那种失败的感觉,是对自己能力的怀疑,是难以克服的沮丧、内疚、愤怒和迷茫。因为你无法比股市更强大,对你来说,行情是不可预知、不可把握的,因而你的存在渺小而虚无,你失去了自己的价值。

我们炒股炒不好,可以远离股市,去做自己能够做好的事。孩子却不能,没有孩子能理直气壮地说,从明天开始,我不去学校了。假如学校生活成了孩子无法掌控却又不得不接受的事情,那么孩子的生活是个什么状况,我们不难想象。

人为什么会恐慌,会自卑?就是因为感到自己无能为力,无论是对外部世界,还是对自身,你没有办法把握,不知道会有什么结果,无论怎样努力,都得不到你想要的,你只能任其摆布。

女人为什么爱购物,因为这是她可以掌控的事情,她可以独立选择,独立决定,她可以自己做主,这个过程,让她有价值感,让她内心宁静而愉悦。所以有很多女人在受挫之后,在心情烦躁之时(这种烦躁往往就是因为对现实无法掌控所致),就会选择购物,这和男人受挫之后往往选择去找乐一样。

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大的失败和挫折会让人感到无力把握自己,把握世界,那种“我是废物”的感觉,彻底否定了你存在的价值。生活的意义就失去了,人就被沮丧和空虚所击倒。

我们的孩子,在他的生活中,有没有可以自己选择、自己做主、自己决定的事情,让他在重重压力之下,仍能保持一份愉悦和从容?孩子受挫之后,我们用什么办法能让他走出沮丧,让他相信自己有能力扭转局势,重新确立自己的价值?

世界是强大的,任何人在它面前都很渺小,我们不可能让世界来臣服于自己,对于人来说,真正的强大是内心的强大,因为只有你自己的心才是完全属于你自己的,连身体都不是。

呵护孩子的心,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而不是打击和摧毁他的控制感,这对于孩子的精神成长非常重要。相信自己能够把握世界,能够把握自己,什么时候他有了这样的信心,他的心灵就强大有力了。

诚实是内心强大的证明

我仿佛记得有一个关于诚实的故事,好像是美国总统华盛顿小时候打破花瓶勇于承认。结果,到网上一查,打破花瓶的不是华盛顿,而是列宁。华盛顿是砍倒了樱桃树。但砍树的时间,有人说是7岁,有人说是10岁;砍树的起因,有人说是为了做木头枪,有人说是为了试试小斧子的锋利。总之,树是砍了,他勇于承认,这才是故事的实质。

不管是列宁还是华盛顿,不管是打破花瓶还是砍断樱桃树,主题都是歌颂诚实。

一件事轻而易举实现,并不可贵,凡被大张旗鼓歌颂的,常人往往难于做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诚实?因为诚实要付出代价!

人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能够战胜本能的人,都有强大的内心。

所以,诚实的意义,并不只在于它是一种美德,对维持社会秩序有利,同时它还是内心强大的证明,说明你有足够的承受力,有一种直面挫折的人生态度。

如果是你,打碎了一个贵重的东西,你会怎样?是惊慌失措,掩饰逃避,还是恼羞成怒,嫁祸于人,抑或勇于承担,化险为夷?

打碎花瓶,是一个象征,可以视为一种挫折,不仅能检测自己的人生态度,还可以看出别人对你的态度。如果在人前你表现出来的都是风光无限,那么别人敬重你、喜欢你,甚至爱你,都是理所当然。但如果你突遭变故,那个让你看上去风光无限的因素,突然之间打碎了,你最有价值的东西突然毁灭,别人会怎样对待你,你又会怎样对待自己?

这些诚实故事所展现的,并不只是伟人们的诚实,而是他们强大的内在力量。

让孩子心灵强大,是要内在的强大,而不是外在的优秀。内在强大和外在优秀,有时是统一的,那这个人就是真正的强大和优秀。但有时却是分离的,这个人就徒有一个华丽的外壳而已。

给孩子一点独处的时间

经常会看到儿子发呆,一个人坐在那里出神。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紧急的事情,我不会去打扰他。有时看着他发呆的样子,我会感到神秘,甚至感到敬畏,因为不知道他在想什么,那个世界是完全属于他的,是我所不能进入,更不能控制的,那才是他自己真正的世界。

发呆其实是一个自我放松和自我调节的过程。“呆”是外人对他的感觉,以为他停止了思维,像木头一样。其实,恰恰相反,这正是他自己内心最活跃的时候,只不过是和外部隔绝开了。

无论他是在幻想还是思考,“发呆”正是全神贯注的表现,外部的世界已经不存在了,完全沉溺于自己的内心,情感和思维完全按自己的逻辑运行。

平时,我们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和控制,许多时候不仅是身不由己,言不由衷,甚至连内在的情感和思维都游离于自身的意识之外,这让人有种空虚感,仿佛一个躯壳,在喧闹的市井中行走,恍惚茫然,无所适从。

这种状态下,尽管看起来成天都在忙碌,似乎很充实,但内心其实是虚弱的,没有一个真正坚实的自我存在,整个人就像处于灰雾之中,懵懂、迷茫。

这种状态本身就是一种威胁,一种压力,身处其中,能量被焦虑和迷茫所消耗,即使不做什么费力的事,也会疲惫不堪。

孩子需要独处,需要自省,需要有完全自由、完全自主的内心生活。

忙碌并不是充实的象征。充实的内心生活,需要有宽裕的、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现在的孩子很可怜,看起来很受重视,许多家庭在孩子学习的时候,全家人连大气都不敢出,更不用说看电视、玩笑打闹了,全家人都陪着肃静。但这肃静与心灵的宁静并非一个概念,安静的环境中,孩子们疲于奔命,生活就是一张眼花缭乱的时间表,一刻也不能停歇。每一分钟都要做有用的事,没有玩耍,没有闲暇,没有充裕的时间沉溺于自己的世界,他所做的都是自己无法选择的,一切都早已安排,他就像一个飞快旋转的轮子,既看不清道路,也看不清自己,唯有拼命地转,随着惯性往前走。

这样的孩子,学了很多知识,内心却未必充实,未必茁壮,未必富有灵性和温暖。

一个人,如果成天生活在别人的催促声中,永远有做不完的事,随时随地都在为某个具体的目标而拼搏,他怎么可能有内心的自由和宁静?他的内在方向和动力又从何而来?他怎么能够认识自己,又怎么能够获得真正的自信?

滚石不生苔,再勤奋的农民,如果不停地翻地,恐怕什么庄稼也长不起来。最茂盛的森林,都是时间的结晶,无论你种下什么东西,都得让它自己慢慢地成长。

我们所希望孩子具有的价值观,必须通过他自己的觉醒才能达到。世界是未知的,心灵更是未知的,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

孩子也会探索人生的意义,而这种探索主要是以自己作为认识对象,任何一个人精神的成长,都离不开自省。所以,如果我们发现一个孩子开始写日记了(并非出于外部的要求),可以肯定,他的心灵正在经历一次重要的蜕变,他开始发现自己了。

给孩子一些独处的时间,让他能有片刻安静,脱离繁忙的具体的事情,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自己在一起,这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我总在说,对孩子宽容一些,给他一些时间和空间,让他自己去成长。要相信,每个人都有天然的生命力,就像每粒种子都会发芽一样。而且,是什么种子发什么芽,这是外力改变不了的。所以,最重要的不是改造,而是发现,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千里之行,始于宁静

鲁鲁升入初中,在新生联欢会上表演架子鼓独奏。这是他在新学校的第一次亮相,我们很重视,专门借了辆朋友的越野车,将架子鼓运到学校。鲁鲁却并不高兴,因为他已经很久没有练这首歌了,突然要上台,他怕打不好。见他情绪低落,我们就劝他,但越劝他越烦,竟至泪下,几近崩溃。

晚会已经开始,他的节目排在中间,前面的节目演一个少一个,时间步步逼近,他却还在那里落泪。我守着儿子和一堆鼓,心急如焚。确实很难,好久没练,谱都忘了,还要配上伴奏带,一点都错不得。我问他是不是放弃算了,他朝我怒吼:“现在放弃,你让我以后怎么在班上混!”

那就上吧,自己静下心来,做好准备!

该说的都说了,我突然意识到,我不该再管了。他爸爸下台去看节目,我也不再理他,到大幕边去看别人表演,留他一个人和鼓在一起。站在幕边,眼睛望着台上的表演,心里还是放不下后台的鲁鲁,不时斜眼去看。开始他一个人生闷气,后来不再抹眼泪了,等我终于发现他在专心地读谱,手里的鼓棒轻轻地比画着,我知道有了!果然,后来的表演一鸣惊人,比平时练习还好。

当他心烦意乱的时候,过多的劝解反而是一种压力,尽管我们竭力装出轻松,想为他减压,但过多的关注,本身就暗示着形势严峻,暗示着我们的担忧,同时也表明,他只能按我们的指示办。这样的态势下,他会越来越烦。

也许,心烦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一个人待着。力量来自内省,静下心来,这才是最重要的。

为什么古人在重大活动前都要斋戒,就是为了让自己静下来,停止奢华和热闹,简化感官的享受,让内心回到宁静之中。静下来的人,不仅获得智慧,而且获得力量。所以古人说“非宁静无以致远”,千里之行,始于宁静。

所谓宁静,并非只是不吵闹,安安静静坐在那里,真正的宁静是一种心灵的从容、纯净和平和。

静下来,你才能和自己在一起,才能听到内在的声音,聚集内在的力量,才能全神贯注去解决问题。学会独处,学会自省,从这种意义来说,宁静致远,人要做成任何一件大事,都必须要有内在的觉醒,才会产生动力。

不要浪费生命

阅读的先决条件,就是要静下来。一个满脑子动画、电玩,满脑子转着各种好玩的事情的孩子,是很难读得进去书的。怎样才能让自己静下来呢?这一点,我们大人都有经验,唯一的办法就是,强迫自己,停止正在做的无聊的事情,立即停下来!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发现我成了电脑的俘虏,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开机,看新闻、看邮件、看博客,这里逛逛,那里逛逛,等到惊觉还有好多事情要做,大半天已经过去了,心里忍不住忏悔、自责,一沮丧,索性连剩下的一点点时间都打不起精神去做点什么,时间就这样白白耗过去。

自己也感到很无聊,但电脑仿佛有一股魔力,你总会不自觉地开机,习惯性地点击、浏览,被它牵着鼻子走。灵魂仿佛分成了两个,一个浑浑噩噩受制于电脑,另一个清醒着在旁边唉声叹气。

这种状况令我很痛苦,却没有办法。我知道,我是因为太无聊。

人的内心就像一个箱子,有许多东西不停地在往里面装。什么东西更容易挤进去呢?显然是那些更强烈、更刺激的信息。

孩子们看电视、玩游戏就像我们上网一样,屏幕上那些由专业人士精心制作的内容,其目的就是要吸引我们的眼球,他们为此殚精竭虑,利用人类好奇的天性、娱乐的天性、虚荣的天性、好斗的天性,利用种种天性,引诱我们参与和关注,他们已经做好一切准备,我们要想不被吸引,就像野兽要逃过猎枪一样困难,更不用说已经被吸引的,要从沉溺中摆脱,更是犹如陷阱中的野兽要想全身而逃一样。我们其实是在与一群专业猎手作斗争,是在与人类的天性作斗争,何其之难。

孩子一旦对某种东西上了瘾,确实很难戒,我们大人也是如此,只是一个戒烟,就毁了好多人的信心,更别说戒毒、戒赌之类的事了。人类的意志力其实是很有限的。

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常爱说“我们那时候……”。我们那时候,读书是多么地如饥似渴,我们从读书中得到了多么多么大的乐趣。可是我们忽略了,我们那个时代和现在是多么的不同。那时的书籍是我们认识世界最重要的窗口,也是娱乐的重要方式。现在不同了,扪心自问,我们大人还有多少在读书?如果大人都难以做到,又怎么能怪孩子。

但阅读仍然是重要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知道自己是在浪费时间,我必须从那些无聊的信息中挣脱出来。我知道,过多的、浮泛的资讯就像干燥的海绵,一点一点地,吸去我的水分,让灵魂变得越来越肤浅。我知道,哪怕坐着发呆,内心的充沛也远胜于被那些无聊的页面所塞满。

当我意识到这种情况之后,我坚决地对自己说:“你在浪费生命,你必须做更有意义的事。必须停止这种浑噩,从现在开始。”于是,我艰难地伸出手指,在“关机”上重重一点。

当屏幕“刷”的一声黑掉,四周是一片静寂,有一瞬间,我感到可怕的空虚,但随后,就有更多的饱满回到内心。

终于停止了,又回到一个宁静的世界。

静下来,你才能进入自己的内心,也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力量。所以古人说“非宁静无以致远”,让自己静下来,这是一切事情的开端。阅读,写作,做一切认真的事,都从这里开始——让自己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