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别裁集》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清代著名的诗学家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长洲(今苏州)人。乾隆乙未(1739)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卒谥文慤。他以重振“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为己任,编订《唐诗别裁集》。该集在乾隆中期成为诗坛圭臬,体现了沈氏本人及官方的诗教精神与诗学思想,引领诗坛风会的主流方向。本书欲在明末至清中期这一深广的诗学背景下,从多角度、多层次探究沈德潜编选诗集的核心理念、操作方式、主要特征及选评得失,并由此透视其诗学观。

沈德潜《别裁》诸选在当时即被奉为金科玉律,俨然通行天下的教科书。从批评实践来看,沈氏不欲标榜“格调”一词,而是以“风格”作为核心术语。他意在兼综“性情”“格调”“神韵”“风骨”“性灵”诸论,集其大成而自成一家。但从其选本批评和创作来看,他并未能跳脱“格调”说之大范畴。

沈德潜以“别裁”名集,有两层含义:一是诗学意义的别裁伪体;二是从政治标准出发的分别去取。明末清初,钱谦益首倡“别裁伪体”以期剪除伪体,重新确立风雅正则。沈德潜受其影响,别裁编诗。但二人判别真伪的标准不一,编选诗集分歧较大。钱、沈“伪体”之辨亦是对明末清初,先后引领诗坛的诗学理论进行的批评总结。此外,乾隆认识到“诗教”对统治的重要作用,出于政治目的,亲自为诗坛树立风雅正则。他与沈德潜君臣际遇,两人论诗相契。乾隆栽培扶植沈氏成为诗坛宗主。然而,他们之间还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分歧,最终导致君臣关系的破裂。

《唐诗别裁集》既有重振诗教的理想性,又具批纠诗坛不良风尚的现实针对性。从沈德潜当时所处的诗坛环境来看,他主要针对以下四个问题进行纠正:一是明七子株守盛唐,门径过狭;二是王士祯独标清远,尤欠雄浑;三是诗坛唐宋争鸣,淄渑并泛。四是二冯秾纤浮艳,去雅趋郑。这些内容对研究沈德潜编诗理念有着重要的意义。

探究外部的历史、政治、伦理、诗学环境,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并不能取代诗集本体的剖析解构。《唐诗别裁集》作为诗歌选本,其批评价值通过编选和批注来实现。编选的层次与原则,决定了《别裁集》的主旋律。并通过体例溯源,较为客观地折射出选本赖以产生的诗学基础。而批注则是与选本实体文献紧密结合,散见于全书的字里行间,须加以归纳梳理。在廓清批注内容的基础上,探究沈德潜评点与诗话两种主要批评方式的类型特点,渊源背景。

沈德潜辨体为先,复古尊体。《唐诗别裁》以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排、五绝、七绝,分体选诗,取长遗短,树立范式。沈氏收录诗歌皆符合诗教“宗旨”,并以“风格”为主,兼备“神韵”,评价诗歌品第,衡量诗运升降,勾勒出各体裁诗歌的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