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
商业证伪与证实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本刊记者 周春林 马 冬 郝 赢 刘绪婷 梁 坤
轮回—十年证实与证伪
有人说,谈“轮回”过于虚无主义了,但经济的周期性变化是不容忽略的事实,只是在爆发式增长与独角兽遍地的时代,大多数人都遗忘了昨日的世界。
以十年为周期,回看那些日子里发生的一切,商业“突变”的轮廓渐渐清晰。十年证实与证伪之间,定义与重新定义之间,互相撕扯、剥离、割裂、重生,最后渲染出了一幅由理论、事件、人物、虚实变换构成的魔幻主义商业版“清明上河图”……
2009年,雷军40岁生日,与朋友喝酒过程中感慨道:“人是不能推着石头往山上走的,这样会很累,而且会被山上随时滚落的石头给打下去。我们要做的是先爬到山顶,随便踢块石头下去。”
雷军断言,“互联网还远远没有达到它应有的高度,移动互联网会创造更大的奇迹”。一样坚信的还有李开复,他认为移动互联网的成长速度大概是互联网的6倍。
“任何既有的问题,一旦加上时间的维度,再回过头来看,都会衍生出无限可能”,然也。
毫无疑问,互联网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不一样活力,也让商业江湖地进行了迭代升级。互联网的“野”遇上商业的古板,2000年之后的商业世界就像一杯加了柠檬汁和盐的龙舌兰,在商人们的舌尖炸裂、蔓延。循着其触手望去,尽头是两个字:颠覆。
那时候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放3G牌照,3种技术制式TD-SCDMA、CDMA2000、WCDMA分别“花落”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式开启,随之而来的,就是一场场以“触网”为核心的征战,谁先触网谁就有了先机,而战役的名字叫作:互联网+……后来,4G、5G不断迭代,无数的例子证实,大家的“疯”是对的,“网”已经继“水、电、气”之外,成为消费者生活里的必备要素。
2008年,神秘人中本聪把金融世界和商业世界搅了个天翻地覆。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让世界变得疯狂。一时间,区块链、比特币成了商业世界里争论的焦点,有人认为它是互联网的下一个风口,有人认为它不过是梦想家的商业乌托邦罢了。但当人们意识到区块链并不全等于比特币的时候,二者也被分离开来,一个被证实,一个被证伪,区块链技术成为大众深研的对象,虚拟货币的深井则鲜有人去探索。
也许是因为巧合,也许是因为量变引发的质变,商业理论不断被证实与证伪的过程中,一个个商业事件,也成了那个时间跨度里不可不说的焦点。有些事件从一开始就火爆至今,热度不减,但有些事件,因为环境的变化而被证伪:快速走到公众面前后,又迅速落幕成为过眼云烟。
2009年11月11日,阿里举办了一场网络促销活动,当时参与的商家数量和促销力度有限,但营业额远超预想的效果。对于阿里来说,双11的诞生,第一年的成绩就相当喜人,没人预料到,年复一年,大屏幕上的数字会呈几何倍数增长。0.95亿元到2684亿元,十年间,任何一个数字都是中国消费者强大购买力的存证,消费主义依然盛行。
与此相关,电子商务需求的逆势“井喷”,是传统零售业态与新零售业态的交锋,也是新的营销模式对传统营销模式的大战。中国的零售业态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
十年风起云涌,在商业江湖里,任何概念和事件如果离开了本体—“人”的话,将变得毫无意义。有人出身草莽,一时名噪江湖;有些人因为起点高,成为关注的焦点。但时间和商业的发展是一面大箩,筛尽了天下英雄豪杰。王兴封神,冯鑫入狱;贾跃亭逃亡,罗永浩卖艺;庞青年造车,孙宇晨玩币……他们也要在时间里接受考验,不断被证实和证伪。
商业世界本来就不是非黑即白的,十年里,无论是商业模式也好,商业人物也罢,在被证实和证伪的过程中,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有时候实伪的转换可能需要十年,但有时候是转瞬……
如果商业世界也有四季,那过去在被证实和证伪的十年对于中国商人来说,四季分明。
十年间,中国涌现并成长起了太多改变了我们社会与生活的商业势力:微信、蚂蚁金服、小米、美团、字节跳动、阿里云、拼多多……未来还有更多影响、改变我们生活的事发生吗?完全有可能。
有人问,“当我们在谈论证实与证伪的时候,我们在讨论什么”?在笔者看来,商业就是一次“轮回”。当我们在国家经济不断增长的时候,当我们在科技越来越进步的时候,有必要再去给过去的日子留下一些思考与总结,再更好地向前行进。
在漫长的商业过程中,最终决定我们人生的只是几个抉择时刻。而这几个时刻的出现并不确定,有宏观大势的影响,亦有个人累积到一定时刻的爆发,更有不可描述的际遇。
过去的十年,抓住互联网、房地产和金融三者之一,基本上不会过得太差。
那么下一个十年里,对于满怀商业梦想的年轻人,对于老当益壮还要拼搏一把的中年人,对于过去因为种种原由与商业飞跃失之交臂的人,是否还有机会?
如果延续过去的道路,答案或许是消极的。但是如果我们拨开云雾,反思过去,真正的答案是乐观的。
下一个十年,呼之欲出,但它显得扑朔迷离,阴晴不定;下一个十年,是浩浩荡荡的,伟大前程,依然是轰轰烈烈的。它依然延续着世世代代的道,却披上了新十年的法与术。
在十年商业证实与证伪互相撕扯的历史当中,抓住不变的,跟上变了的,也许会给你新的惊喜……
P2P网贷大梦已醒
2013年,“互金”和“P2P”在中国的火爆,比起今天的区块链,有过之而无不及。10余年间,P2P网贷机构从巅峰时期的6000余家到如今仅剩262家,走过了一个从繁荣到衰败的轮回。
P2P诞生于英国,繁荣于美国,混乱于中国。P2P网款平台是为了撮合借贷双方的直接交易,手续少、放款快、交易费低、无需抵押,同时,P2P网贷凭借为借款人提供更低的利率、为投资人提供更高的回报的能力而广受欢迎。这个舶来品来到中国后,打着普惠金融的旗号,被视为有划时代意义的金融变革,在中国监管尚不完善的金融市场迅速蔓延。
上帝欲其死亡,必先令其疯狂。2013年开始,P2P成了炙手可热的新星。那时,P2P尚处于监管的真空,不论国企民企,无论有没有金融背景,有点资本的就想搭个P2P平台,有点闲钱的就往P2P里扔,在金融创新的神话面前,人们都红了眼似的往上靠。
然而,这个金融创新神话随着2015年“e租宝”平台的崩盘,有了一丝破灭的征兆。但更多人尚未感到风雷将至的前奏。
最先反应过来的是金融监管部门,对待P2P的态度逐渐由支持转向风险控制,在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互联网金融”的措辞也从“促进发展”演变成“警惕风险”。
重锤之下,火花四射。
“三降”要求,让P2P网贷行业一片哀嚎;“四条红线”的画定,让不合规P2P开始裸奔;“转向小贷”方向的划定,更是给P2P网贷画上了一个句号。
回头来看,中国市场的P2P网贷有着先天缺陷。不同于英美,在个人信用体系并不完善的中国,P2P网贷演化出了刚性兑付的信仰,平台的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P2P网贷的初衷是为企业和个人解决融资渠道狭窄的问题,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但在后续的发展中,P2P逐渐忘掉了自己的初心,成为资本的游戏。再加上中国金融监管部门没有及早将P2P纳入监管,积累起巨大的金融风险。
的确,P2P披着“普惠金融”的外衣出场,反映出社会的投融资需求。但在扭曲的融资环境下,P2P网络贷款及其平台逐渐被异化成为金融怪兽。
P2P的倒下有不同的姿态,有卷款跑路的,有出现兑付危机的,也有董事长猝死的、自首的、被抓的。但不论哪一种,其背后都浸润着无数家庭的泪水。爆雷潮中,很多P2P老板因“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被关在监狱,甚至某些被立案的P2P网贷项目的普通从业者也要将工资、奖金悉数上缴警方。
疯狂过后,空留一地鸡毛。
P2P在中国,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当然,仅凭这些,还不足以判定P2P网贷模式陷入了败局,但可以肯定的是,监管缺位、忘记初心的中国式P2P网贷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区块链脱虚向实
区块链,一个没有办法顾名思义的技术名词。
它诞生于虚拟的数字世界。刚开始,人们很难理解为什么一串代码就能代表真实的财富,让电脑耗电运算数学题就能取代实在劳动。因此,10年里,这个词常和迷惑、希望、骗局、机遇等话语扭结在一起,调和出一个富有争议的语义场。
直到现在,区块链依然像它的创造者中本聪一样,身上充满待解的谜题。但这并没有妨碍对它的关注与讨论像比特币的价格一样,10年里翻上数百万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