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家长是如何在不经意间毁掉孩子的创造力的

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家长指导过多,就会让孩子丧失自己思考的能力,依赖于大人的指导。如果什么都不管,就如同农民对地里生长的秧苗遭遇了大量的杂草而任其自生自灭一样,肯定种不出好庄稼。对于创造性的活动如画画、搭积木、玩沙、舞蹈等,我们不要教,以免用自己的思维局限住孩子,但是我们要预备好环境。而对于知识性的内容如识字、数学等,我们可以教。

本篇的“教”与“不教”都是针对6岁以前的孩子。

我女儿周周3岁多的时候,拿张纸在公园的长凳上画画,旁边两个约4岁的小孩很感兴趣的样子,围了过来。周周给了他们纸和笔,大家一起画起来。其中一个孩子的妈妈在一旁不断地“指导”孩子:“你看妹妹,画得多好,握笔握得多好,你应该这样握笔。”边说边拿过孩子手里的笔示范,接着又告诉孩子,树应该怎么画,花应该怎么画……那孩子被妈妈这么一折腾,兴趣索然,丢下笔跑了。这位妈妈叹了口气,说:“这孩子就是这样,干啥都是三分钟热度。”然后又问我,“你家孩子画得很好呀,是不是上了美术班?”我说:“没有。”这位妈妈追问:“那是你自己教的?”我说:“我也没有教,她喜欢就让她画了。”

这位妈妈似乎不太相信,我也没有继续解释。在她之前有很多家长也是这样的反应,他们认为,孩子不教就不会,必须得教。所以他们会教孩子画画、教孩子堆积木、教孩子玩。他们很想看到孩子学会了某件事,比如,会画一幅画、会搭一座城堡、会做一道算术题、会认识几个字……他们急于看到学习的成效,但不重视学习的过程。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这种急功近利的“教”法往往会把孩子的学习兴趣给“教”没了,这正是很多孩子不喜欢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事实上,每个孩子天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喜欢探索,喜欢问“为什么”,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些是我们无法教给孩子的。对于6岁前的孩子,我们要鼓励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而不是急于看到学习成果或者急于让他们学到某个技能。

另一方面,孩子也具有非常棒的创造力,这也是我们无法教给孩子的。毕加索说:我花了4年时间画得像拉斐尔一样,但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像孩子一样画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他是在说,画画的技巧容易学习,只要四年就能画得像伟大的画家一样,但是其中的创造力却是难以学习到的。对于孩子来说,他的大胆想象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而绘画的技巧可以等到孩子大一些再找专业老师来教,很快就能学会。其实不仅是画画,在所有涉及创造性的活动方面,孩子都不需要我们“教”,我们也没有资格教,因为我们的“教”只会束缚住孩子的思维,如同给孩子锁上一个框框。

也许你会疑惑,我们不教,孩子怎么能学会呢?周周是如何“学会”画画的呢?大约1岁8个月的时候,周周对涂涂画画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我买回画画的纸和油画棒,清理了一张小茶几当画画的桌子。就这样,周周开始了她的涂鸦之旅。刚开始自然是乱涂一气,画一些曲线、线团及乱七八糟的线条。后来她不满足于自己涂,开始要求我画,要我画杯子、凳子、气球及各种小动物。我不想让我的画局限她的思维,但是又不能打击她画画的兴趣,怎么办?虽然原来我学过3年美术,但是还没到看到什么就能画出来的水平。于是我买回了一本儿童美术方面的书,上面有很多画,于是我先学着画不同姿态的动物、不同样式的气球,总之每一样东西,我都会画出不同的样式,画的时候也不教她“气球应该怎么画”之类。我只是应她的要求画给她看,而且每次都会鼓励她自己画。没错,我做的事情就是和她一起画画。她画完后,我会请她说说画的是什么,她有时说是蛇,有时说是苹果。虽然一点都看不出来她画的是什么,不过我仍然试着从她的视角来理解她的“作品”。在她1岁10个月的一天,她涂鸦完了后大叫起来:“球球,球球。”那时,她还只能说三到四个字的句子,我跑过去一看,果然是一个气球,笨拙的、稚气的笔迹,歪歪扭扭的线条!我很开心,把她举了起来:“哇!周周会画气球了!”她也好开心。

从那以后,周周就一发不可收拾了,画杯子、帽子、太阳、热带鱼、海豚等,两岁多的时候学会了画人像。后来除了用油画棒外,她还用水粉颜料画。在这期间,我给她买了很多绘本,图画、色彩都非常美,让她接触好的绘画作品,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其中有一套叫作《凯蒂的名画奇遇》,是给孩子介绍世界名画的绘本,周周很喜欢看,她看了之后就模仿里面介绍的“点彩派”画法,还真像模像样呢。

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家长指导过多,就会让孩子丧失自己思考的能力,依赖于大人的指导。一位身在海外的妈妈留言说,她带着两岁多的儿子在户外玩沙,她发现如果自己不指导,孩子就不知道怎么玩。她反思,可能是自己以前对孩子指导过多的缘故,导致孩子依赖于她的指导。后来她很希望孩子能用自己的方式去玩,但是孩子不愿意自己去尝试新的玩法了。比如,骑单车,孩子骑一下,骑不好就放弃了,不愿意反复去尝试。

孩子不需要我们过多指导,那是不是可以什么都不管呢?不是的。如果什么都不管,就如同农民对地里生长的秧苗遭遇了大量的杂草而任其自生自灭一样,肯定种不出好庄稼。对于创造性的活动如画画、搭积木、玩沙、舞蹈等,我们不要教,以免用自己的思维局限住孩子,但是我们要预备好环境。而对于知识性的内容如识字、数学等,我们可以教孩子,但是要在合适的时候以合适的方式去教,不要只是灌输知识,而要教会孩子思考。

第一,你需要创设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这个环境应该自由、宽松、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你要去仔细观察,你的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呢?根据孩子那个阶段的兴趣创设环境,简单说就是让孩子在适合的时间做适合的事,这个适合就是以孩子的兴趣为标准。举例来说,孩子喜欢画画,你就给孩子提供笔、颜料和纸,以及画画方面的书和绘本;孩子喜欢音乐,就给孩子听各种经典的音乐,各种乐器演奏的、各种风格的音乐。再如,某个阶段孩子对计算表现出浓厚兴趣,那么你就可以给孩子一些小棒、石子、小篮子等,和孩子玩算术游戏。

第二,在孩子对某一个事物发生兴趣的时候,我们应该准确地把这个事物所对应的概念告诉孩子,让“概念”和“事物”配对。比如,当孩子痴痴地看着灯泡的时候,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告诉孩子“灯”。这样孩子就把“灯”这个具体的“事物”和“概念”对上了。再如,大冬天的时候,寒风刺骨,孩子感觉到冷。这时可以导入“冷”的概念,孩子就可以把“冷”的概念和“冷”的感觉配上对。你给孩子的东西一定要是准确的,不能给些错误的东西。如果你对你的答案不确定,那么你一定要查证后再给孩子。如果被孩子的某些问题问住了或者不便于回答,不要随口敷衍孩子,以免造成错误的认知。

周周也很好问,看到各种植物,她问“这是什么树”“那是什么花”,我们会告诉她植物的名称和习性,很多答不上来的,我们就带周周到户外、公园去找答案,有的公园在种植的树或者花上面挂了牌子,上面有植物的名称、年龄、习性的介绍,孩子可以看、闻、摸、感觉,这就是很好的学习。我们到博物馆参观,周周对那些出土文物如青铜器、陶瓷等都非常感兴趣,我们便给她念一念文物旁边的说明文字,并听一听讲解员的解说。周周回来后,翻阅我们拍的文物照片,能说出那些文物的用途。这也是很好的学习。

几乎每一个孩子都喜欢提问,有时候他们甚至把我们问得无言以对,不知怎么回答他的问题。孩子发问的时候,就表示孩子在思考,背后是他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多么好的事情。这也是很好的学习机会,我们可以把握住这个机会,耐心地解答孩子的问题,甚至可以反问孩子,然后和孩子一起去书上、网络上或者其他途径寻找答案。不要因为孩子问得太多嫌烦,随便敷衍一下,那样恐怕你的孩子今后不想再提问了。被孩子问住了也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情,我就常常被孩子问住,每当这种时候我就很开心,因为我觉得我的孩子能够提出我解答不了的问题,真是很了不起,而且我也觉得这个时候正是我和孩子一起学习的好机会。作为父母,我们的知识经验比孩子多,但终归是有限的,我们并不是无所不知的,让孩子知道这一点,他不会对我们失望,更不会看低我们。孩子需要的不是一个无所不知的爸爸/妈妈,而是一个愿意和他一起学习的爸爸/妈妈。

第三,我们要和孩子一起享受探索的过程。用大白话说,就是和孩子一块在“玩”中学习。比如,周周看到水里的观赏鲤鱼,好奇地问:小鱼喜欢吃什么呀?于是我们带上面包、花生、米饭、菜叶等,和周周一起喂鱼,在喂食过程中,周周观察到了小鱼喜欢吃什么。我们饲养过小鱼、乌龟、鸭子等小动物,栽种过大蒜、生姜、红薯、土豆等蔬菜,做过水变成冰、冰化成水、沉浮、什么东西会降解等实验。孩子在亲自动手体验的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这比我们直接教给他印象更深刻,也更有兴趣。

对于6岁前的孩子来说,他们没有“学习”的概念,只有“玩”的概念,对他们而言,所有的学习都是玩。我家老二是个男孩,两岁多的时候对数学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每天热衷于做各种数学题,3岁左右又痴迷于识字、写字,可以一个人趴在那里画字画上一两个小时,但是如果我要以我的想法来教他一道题,或者教他识字,他就立刻跑远了。学龄前的孩子就是这样,在他们眼中,学习就是玩。就如我儿子做数学题、写字、识字,他觉得那都是在玩,他看到姐姐做作业,他也要做作业(就是做数学题),他觉得做作业就是玩。所以,我不建议在孩子6岁以前给孩子正式的学习,比如,上课什么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以正式的形式来学习固然可以学到一些知识、技能,但是弊端是会损害孩子的学习兴趣,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刚上一年级的孩子就不爱学习,因为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幼儿园就被破坏掉了。孩子没了学习兴趣,他今后还怎么主动自觉地学习呢?

有人说孩子是一张白纸,让成人去书写;还有人把孩子当成一个容器,试图去把这个容器灌满。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孩子是成人教出来的,不教孩子便不会。的确,习惯、品格需要家长教导和训练,知识、经验家长也可以教给孩子,但是,创造力却是我们没法教给孩子的。从这一点来说,每个孩子天生是大师,我们实在没有“教”的资格。学习兴趣也是我们没办法教给孩子的,我们要做的是去保护它,而不是破坏它。

常常有妈妈跟我说,她们在带养孩子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去教孩子,自己的知识储备、能力、教育智慧似乎都很有限。你有没有这样的困惑呢?如果你有这种感受也很正常,我在带养两个孩子的过程中,也常常会觉得自己知识面匮乏,各种能力不足,但是我认为这个没什么关系,因为哪怕我们读到博士,我们的知识和能力也总归是有限的,总有我们不知道的地方。孩子要的并不是无所不知的全能型父母,他们需要的是愿意和他们一起学习的父母。做妈妈这么多年,我对我女儿的态度常常是,这个我不会,但是妈妈可以跟你一起学。我认为,在孩子学习的漫漫长路上,我们家长的角色既不是知识的灌输者——事事都想着去教孩子,也不是甩手掌柜——反正我不会,也教不好,还不如交给早教/托管/培训班,而应该是以一颗愿意学习的心,成为孩子学习路上的伙伴,和孩子一起学习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