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国内经济与就业形势分析
一 国内经济形势分析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时明确提出,“中国经济发展有着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经济长期向好的态势发展不会改变”。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奇迹般速度增长,当前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当前中国经济所处的阶段,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逐年下降,经济增长质量重于经济增长速度。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政府运用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可以减缓经济下行的速度,但是其边际效应呈现逐渐递减,所发挥的作用和效果将越来越小。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徐斌教授提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呈现出较大的下行态势,GDP的短期增长依靠需求侧来拉动,而GDP的长期增长依靠供给侧来驱动。从供给侧来看,GDP增长水平主要由劳动力要素、资本数量、全要素生产率来共同决定。首先,从劳动力要素来看,自2010年以后,中国工作年龄人口与非工作年龄人口的比率呈下降趋势,人口红利开始减退;其次,从资本要素来看,自2010年以后,中国的储蓄率和投资率也呈下降趋势,投资驱动力减弱;最后,从全要素生产率来看,近年来也有较大幅度的下滑。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中国经济增速下行成为趋势。要实现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最终还是需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资源要素产权制度,依靠人口红利和资本增长的数量型增长模式较难适应国内经济的转型发展,未来经济增长必须转变为依靠效率驱动的新模式。要实现效率驱动的转型发展,需要更多的技术研发创新和完善的政策制度,然而,技术的研发创新主要体现在高层次人才的科研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方面。这也成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可持续增长动力发展,而这可持续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容纳就业渠道更加宽广的第三产业,第三产业运用新技术、推动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拉动经济的新增长点。
二 国内就业政策与特点
就业政策反映了国家面对复杂外部形势的就业策略选择与决策,就业问题本质上是经济发展问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从全球来看,经济全球化似乎被“逆全球化”冲击,多边主义遇到阻拦,国际金融市场震荡,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给市场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因素增多。从国内来看,面对经济转型的严峻挑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同步推进,存在“稳中有变、变中有优”的新形势。面对新形势,我国就业政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是将就业工作从社会事业提升到政府宏观政策层面,把就业政策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放在同等位置来考量;二是把就业工作放在“六稳”之首,明确了就业工作在保稳定中的优先顺序。
国内就业形势总体平稳,是国家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的结果。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和定向调控措施的进一步实施,经济形势有望保持平稳增长势头,这是保持就业局势稳定的重要基础。但世界经济依然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减,这些都会传导、影响就业领域,再加上就业自身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就业形势不可盲目乐观。这为稳定就业总量、改善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提出了强烈的要求。
三 地方就业经验与创新
就业关系民生工程,我国各省市均积极出台和探索切合实际的就业举措。在积极推动政府部门“放管服”改革的背景下,福建省泉州市出台了《关于灵活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发放服务工作的通知》,极大地减少了就业工作审核的程序,因地制宜地为就业困难群众发放就业补贴和就业服务工作,提升了就业人员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江苏省在就业工作中创新打造了“就近办、一窗办、网上办、马上办”的服务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就业人员的满意度。为解决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云南省武定县创新提出“1341”工作法,“1”是管好1本台账,即建立健全乡村两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名制登记台账;“3”是实施3项政策,指“开发乡村公共服务岗位、实施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补贴与支持和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就业”三项政策;“4”是优化4项服务,即优化“职业技能培训、企业用工招聘平台搭建、转移就业对接、就业后续跟踪”四个方面的就业服务工作;最后一个“1”指建好1个车间,通过“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将闲置资源用活,自主提供和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有效解决移居就业人员的生活安置问题,为脱贫攻坚中“就业解决一批”提出了新的举措。[1]重庆市合川区积极探索“政府+市场”就业扶贫新模式[2],从推进就业扶贫增收入、技能扶贫强素质、社保扶贫保生活、人事人才扶贫促发展“四个方面”下功夫,推进扶贫工作取得新成效,有效地动员了社会力量的参与,扩大了就业工作的覆盖面和衔接度。四川省南充市积极探索“实训基地+中职学校+工业企业”闭环运行模式,开创了政府搭台、社会参与、校企协作、机构承接的职业技能培训新路子,为全国的就业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四川省巴中市通过“送培训下乡+跨区县专班”“专场招聘会+公益性安置”“育扶贫基地+建村级示范” “建域外平台 +东西部协作” “扶自主创业+促吸纳就业”五个加法,全方位带动贫困家庭就业创业。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积极探索出了“三三三”就业工作法,通过“坚持思路、底数、责任三清晰”“突出政策、措施、服务三精准”“完善组织、考核、帮扶三到位”,有效地解决了就业问题。湖北省紧紧依托“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建设、中部崛起战略和湖北自贸区建设等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和健全人力资源服务业,就业工作服务质量迈上新台阶,有效地解决了就业人员在工作对接、个性化需求、服务保障等方面的问题。[3]安徽省合肥市以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信用等级评定为工作抓手,制订专项评定方案,量化评分标准,从基本条件、基础指标、加分项三大考评指标着力打造就业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效能,做好就业保障工作。陕西省从政策层面构建了切实可行的举措:一方面制定出台了实施就业扶贫“六大工程”,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促进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及时完善职业介绍补贴政策,明确将人力资源机构纳入职业介绍补贴申领范围,标准由每人200元提高至500元,并专门针对贫困劳动力设立季节性职介补贴,介绍贫困劳动力到季节性岗位就业,期限不少于3个月的,按每人200元给予补贴,每人每年可享受两次。另一方面制定出台了《陕西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及时将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广泛开展助力脱贫攻坚作为全省人力资源服务业开展“四个行动”的发展计划之一,并作为评选活动的一项重要依据。[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社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研究制定了《新疆职业培训信息化实名制管理办法》,依托自治区职业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对职业技能培训管理和补贴资金审核实行全过程信息化实名制管理,实现了职业培训管理机构和职业培训机构全覆盖,下好就业规划和安排的先手棋,取得了较好成效。[5]
近年来,贵州省紧紧围绕“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积极探索并出台了多项就业政策。在就业扶持方面,贵州省开创了“七个精准”就业扶贫模式,依托就业人员的从业意向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需求,通过“送政策、送岗位、送培训、送服务”就业活动,实施“雁归兴贵”行动计划和全民创业行动计划,解决当地的就业困难问题。
以上这些地方就业工作的积极探索,为全国就业工作开展提供了思路,对今后就业工作质量提升意义重大。